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纪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地球上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全球危机。在地球的地质——生命历史中,这是继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物种大批灭绝之后的第三次终结。宏观生物学强调对地球整体的理解。它涉及五个领域——陆地,水,空气,生命,人类的思维。人类思维所产生的技术如果不能与自然界的技术相兼容的话,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采用与自然相容的技术,走向生态纪元是必然的发展过程。满足生态纪的五个基本条件包括:理解宇宙是一个交流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的堆积;实现地球的可持续生存;认识到地球是时间沉积的馈赠;要实现地球是原初本原,人类只是其发展演化出来的产物;实现单一的地球共同体的存在。走向生态纪,还需要创造性、伟大的故事,人类有效的回应以及生态纪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随着"神五"和"神六"的圆满飞天和"嫦娥奔月"工程的顺利进展,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以后第三个拥有载人技术到地球以外太空飞翔的国家,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吸引了全球的目  相似文献   

3.
随着“神五”和“神六”的圆满飞天和“嫦娥奔月”工程的顺利进展,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以后第三个拥有载人技术到地球以外太空飞翔的国家,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目前,在英文媒体上taikonaut一词用得已经很普遍,国内媒体上也不时有出现。但是,相对于美国人常用的astronaut和俄罗斯人常用的cosmonaut,taikonaut一词的产生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似乎仍然有些扑朔迷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9,(17):10-11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像一个孤独的孩子。太空中还有别“人”吗?从第一个仰望星空的人开始,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地外生命的探索。而火星,这个已知的和地球自然条件最接近的星球一直是人们探索目标。在俄罗斯、美国、日本、欧洲相继发射火星探测器之后,我们中国人,也要去火星上空一看究竟了!  相似文献   

5.
科技快讯     
地球正处于近万年第3次暖期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近1万年来,地球气温的波动幅度在2—3℃,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气象专家说,在目前的这个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宇航局好奇号火星车近日再次取得重要发现——它在火星上发现一个古代淡水湖泊的证据,这样的环境将有可能适合简单的微生物生存。尽管今天的火星一片荒芜,但科学家们很早便发现早期历史上的火星环境要比现在更加温暖潮湿,也更接近今天的地球环境。这还是首次找到如此直接而重要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有关这一发现的论文已经刊载于《科学》杂志上,并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秋季会议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美国宇航员迈克·梅尔韦尔2004年6月21日驾驶私人资助建造的航天器飞越地球与太空边界,飞行1个多小时后安全返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以北大约130千米处的莫哈韦机场。新华社报道,梅尔韦尔返航后向外界介绍了他在航天中的所见所闻,透露了他在太空飞行中经历的惊魂一幕。在太空可见洛杉矶沿岸美国南非裔宇航员梅尔韦尔成功返航后接受采访时说,他在100千米的高度“看到的景色棒极了”。他说:“那里各种颜色让人目眩……能看到地球的曲线轮廓,能看到洛杉矶沿岸很远很远的海。”梅尔韦尔21日驾驶的航天飞行器叫做“太空船1号”。美国西部时间2…  相似文献   

8.
地质学家与古气候学家发现,过去的120万年内地球上曾发生过四次明显的大冰期,其中发生在距今12,7万年~18万年间的大冰期被称作里斯冰期。当时地球上十分寒冷,冰川广布,地球上2/10到3/10的大陆面积被冰川覆盖(现在只有约1/10的大陆被冰川覆盖)。那时在亚洲的冰盖边缘甚至到达今天的贝加尔湖附近。太阳从东非的草原落下,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冷风吹来,首领不禁打了个寒战。即使作为部落之长,他的身体上覆盖的兽皮也和部落的其他成员一样少。值得安慰的是,今天部落的狩猎队打到了一只瘸腿的瞪羚,这就是  相似文献   

9.
一些有名望的科学家和作家相信,在地球内部,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地下城镇,在这些城镇中,住着一些来自外星球的生命体。与“地下外星人”亲密接触首先提出关于地下城镇说法的是美国一名颇有声望的科学家兼作家记者理查德·沙弗。他在1946年通过调查研究,在美国《惊异事件杂志》上提出了这个说法。沙弗说,他曾经有过几个星期的亲生经历,与住在地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中期,中国学者黄道周提出了一种地动的宇宙模型,其中地球围绕宇宙中心以23376年为周期进行“公转”。同时,他又从《崇祯历书》中了解到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并在自己的学生中对之进行过宣传。近一个世纪后,朝鲜学者金锡文也建立起了一种类似的宇宙模型,并把地球的自转也包括在同一模型之中。最后,另一位朝鲜学者洪大容又在地动说的基础上对地球中心说提出了挑战。这三位学者恰好构成了17、18世纪东亚地动说发展的一幅完整的画面。通过比较当时地动说在中朝两国的发展,可以发现两国天文学思想发展的若干有趣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月亮,跟随地球不知多少年了?也许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它就在天天看着地球。以前,大家都说月亮上的广寒宫里面住着一位古代美女嫦娥,一只白兔,还有一位天天在砍伐桂树的吴刚。然而,在1969年7月19日,美国太阳神十一号太空船登陆月球,没有看到广寒宫,也没有找到嫦娥和白兔,更没有桂树和吴刚,于是许多人的美丽幻想成为科学的失望。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遥远的计划,要向太空发射一枚名叫"RAO"的微型卫星,卫星上带有人类公元2000年前文明历史的各个方面的记录,将围着地球运行到50000年以后再返回地球,告诉50000年后人类的后代,50000年前地球上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1972年12月11日,美国的"阿波罗17号"在月球着陆,这是我们人类最后一次载人登月,40多年过去了,为何没人再登陆月球?1969年,"阿波罗11号"载着3位美国宇航员首次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之后,美国还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发射,其中5次成功,1次失败(失败的是"阿波罗13号",但3名宇航员成功返回地球)前后一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过月球。但随着"阿波罗17号"的归来,"阿波罗计划"也随之宣布终止(原  相似文献   

14.
太空探索的保障“已经到了将我们的思维延伸到地球之外的时候了。我们必须将因特网连接到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TCP-IP协议的创建者之一文顿·瑟夫说,“当我们向火星迈进的时候,我们需要更为可靠,更为强大的通讯手段。因特网是最佳选择。”这位被誉为“因特网之父”之一的人,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  相似文献   

15.
六亿年前的地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10年来,瓮安生物群的发现是地球早期生命研究领域的重大事件之一。瓮安生物群是一个生活在距今约6亿年前浅海中的、以真核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群,其中的生物化石都是以立体形式保存在磷块岩之中,该化石生物群是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后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前真核生物辐射的典型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先后报道了数量众多且具有细胞结构的红藻和绿藻、单细胞浮游藻类、动物胚胎、腔肠动物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可疑动物化石。日前,我们(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袁训来与美国Virginia州立大学肖书海及Kansas大学T.N.Taylor合作),又在贵…  相似文献   

16.
动物趣闻12     
《科学大观园》2002,(12):32
复活2.5亿年前的生命美国科学家使一个有2.5亿年历史的细菌复活了。这个细菌是迄今为止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生命体。科学家们是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卡尔斯巴德附近的一个地下洞穴中发现这个细菌的,它生活在一个古老的盐晶体中,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数千万年以前的化石和岩石已为地质学家们探索地球的  相似文献   

17.
1975年,美国费城的艾伦教授到日本进行学术访问,在东京技术学院实验室参观时,楼道角落里放着的一堆闪光的薄膜引起了他的注意,便问陪同的白川教授那是什么东西,白川教授告诉他,说那是一个外国留学生在做高分子聚合实验时,因为没有听清楚规则要求而制造出来的一堆毫无科学价值的废品,被当做垃圾放在那里已经五年了。虽然白川教授说那只是一堆无用的垃圾,但艾伦教授却对它们产生了兴趣。走的时候,艾伦教授想要把这堆垃圾带走,白川教授很痛  相似文献   

18.
吴戈 《科学大观园》2009,(14):68-69
1835年的环球航行时,当达尔文在踏上加拉帕哥斯岛的几十分钟内就发现了五个新物种。那21世纪的今天地球上还有没有可发现?“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也是我们了解最少的。”华盛顿史密桑尼亚学会的迈克尔·维基奥尼说。海洋70%的部分是没有鲨鱼的:不只是热带浅海有珊瑚,在从挪威到新西兰,最深达6000米的海底都有珊瑚礁;不只非洲草原有食腐动物,  相似文献   

19.
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7—13日在台北市台湾大学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代表、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家15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大陆与会人员有伍荣生院士、纪立人研究员、谭本馗教授、陈文研究员、王存忠副编审、俞卫平编审、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台湾学者有陈泰然教授、周仲岛教授、刘广英教授、纪水上教授、王作台教授、郑明典教授、蒲金标教授。  相似文献   

20.
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7—13日在台北市台湾大学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代表、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家15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大陆与会人员有伍荣生院士、纪立人研究员、谭本馗教授、陈文研究员、王存忠副编审、俞卫平编审、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台湾学者有陈泰然教授、周仲岛教授、刘广英教授、纪水上教授、王作台教授、郑明典教授、蒲金标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