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元时期的戏剧活动,与“书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存我国最早的一个南戏剧本《张协状元》,第一也(末白)[满庭芳]词中说:“《张协状无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这番书会,要夺魁名。”第二出(生唱)[烛影摇红]中说:“九山书会,近日(日)翻腾,别是风味。”可见这个剧本是“九山书会”改编搬演的。张大复《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卷首《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下注云:“吴门学究敬先书会枸丹邱著”。《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另外二个剧  相似文献   

2.
在温州,“拦街福”这一市井商贸民俗文化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早在南宋时期,温州的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已经相当发达,“九山书会”(从事剧本、话本编撰的文人和艺人组织)创作了南戏《张协状元》。今天,“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代名词。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白兔记》是明末清初“荆、刘、拜、杀”四大传奇之一。元代南戏《白兔记》未见有元代刻本。现存《白兔记》的版本有三种,一是明末汲古阁刊刻的毛晋编的《六十种曲》本;二是富春堂刊刻的本子;第三种是1967年在上海市嘉定县一个明代墓葬中出土的,书名《新编...  相似文献   

4.
两年多来,文艺战线推倒了“四人帮”设置的“文艺黑线统治”的枷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正视现实生活,勇于实践,创作了一批象《伤痕》(《文汇报》七八年八月十一日),《班主任》(《人民文学》七七年第十一期)、《于无声处》(《文汇报》七八年十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神圣的使命》(《人民文学》七八年第九期)等好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对元代戏曲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以“自然”来概括。他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王氏评元代杂剧、南戏之自然特色,是避开剧本的思想内容而专指其曲词、宾白而言的。元代戏曲的“自然”何诠?王氏“亦一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王氏举例以证:“添酒力,晚风凉,助杀气,秋云暮,尚兀自脚趔趄,醉眼模糊。他化的我一方之地都食素,单则俺杀生的无缘度。”(马致远《任凤子》第二折《正宫端正好》)他评之为:“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  相似文献   

6.
元曲包括杂剧与散曲,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小令为曲体之本”。它短小、抒情,是元代一朵极佳的文学新花。现存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余首,有名可考的小令作家一百四十人。其中有张可久等既写套数又写小令的作家,也有徐再思等只写小令的作家。前期作家以“书会才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为代表,风格质朴清新;后期作家以张可久、乔吉等为代表,风格趋于典雅。这里就小令艺术特色的几个方面,作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吴晓明同志的《胡风笔名杂录》(《上海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系统整理了胡风的笔名资料,这里再作几点补充:一、《杂录》遗漏了“孟林”、“秋明”两个笔名。笔者所见,胡风曾在《文学》月刊第5卷第5号上,用“孟林”一名发表了《錶》(书评)、《田园交响乐》、《诅咒翻译声中的译文》三篇作品。近读黄源的《左联与〈文学〉》(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一文,写有“谷非化名为胡风、孟林、马荒继续为《文学》撰稿”一语。可见,“孟林”是胡风曾在一段时间内署用的笔名。《文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35年)刊登的《“七年忌”读后》,胡风署名“秋明”,此文后收入《文艺笔谈》。  相似文献   

8.
南戏声腔主要流派“海盐腔”的伴奏,是我国戏曲史上一个历来有争论的问题。戏曲史研究者中,如叶德均先生认为“海盐”的伴奏仅备“鼓”、“板”等打击乐器。叶氏在他撰著《戏曲小说丛考》(下略称“丛考”)中甚至说,初期南戏——温州杂剧的声腔是“干唱”的。另外一些学者也曾提出过“没有”、“有”或“可能有”管弦乐伴奏论说。各抒所见,未臻一是。本文试图通过追溯南宋“诸宫调”、“唱赚”的活动情况,来阐明这一问题,并申述初步看法,以供研究和爱好南戏的同志们参考和商榷。  相似文献   

9.
关于元时南戏《荆钗记》的作者问题清康熙时朱彝尊曾说:“识曲者以荆、刘、拜、杀为四大家。”《曲海提要》也认为:“元明以来,相传院本上乘,皆曰荆,刘、拜、杀”。“荆”即《荆钗记》,它是元时四大南戏之一。但关于它的作者问题,历来意见极为分歧。《曲品》、《传奇品》认为是  相似文献   

10.
位于浙江南部的温州(水嘉),从南宋时起就是戏剧盛行的地方,曾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之称。明祝允明的《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戏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明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中记有“俳优戏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认为南戏创始于永嘉。又,明徐渭《南词叙录》也提出了以下说法,认为南戏于宋的光宗朝(一一九○-一一九四)为永嘉人所作,并列举《赵贞女》《王魁》二种名目。此外,还认为3监觞于宣和间(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南渡后被称为永嘉杂剧。  相似文献   

11.
刘心武的问题小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空灵”的作品还将发展,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也未尝不可。事实证明,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敢于面对社会生活现实的作品。《公共汽车咏叹调》(《人民文学》1985年第12期)和《5·19长镜头》一样,反映了一种怨愤情绪。对于由这种情绪引起的后果,作家引导我们去理解它背后的复杂的社会和心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宋元戏剧考》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代文学以元曲创作的高度繁荣为特征,元曲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上看都占据了元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进而成为“一代之文学”。然而与繁荣的元曲创作相比,此时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元曲理论。理论著述仅见于研究歌曲与演唱的《唱论》,论制曲与曲韵的《中原音韵》,记述作家、作品、艺人并略加评论的《录鬼簿》和《青楼集》。另外还有一些象胡祗等在一些文集中专论元曲的序跋。不过,我们在研读这些理论作品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有关元曲的理论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目录体”。  相似文献   

13.
一凌叔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广东籍女作家,曾被人称为“新闺秀派”的代表作家,与“闺秀派”作家冰心、绿漪,“新女性派”作家沅君、丁玲齐名。钱杏邨在《现代中国女作家》一书中,认为谢冰心、庐隐、陈衡哲、袁昌英、冯沅君、凌叔华、绿漪、白薇、丁玲是中国影响较大的九个女作家,对她们分别作了专题评述。凌叔华原籍广东省番禺县,一九○四年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的书香之家。由于凌叔华的父亲在冰京做官,所以她是在北京出生和长大的。她幼年曾随母亲回番禺省亲,  相似文献   

14.
毕四海,一九八一年一月毕业于我校中文系,以其七九年发表于《山东文学》的小说《第一声妈妈》而步入文坛。十余载春风秋雨,四海已成为全国知名青年作家。他于一九八六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八七年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十余载笔耕,四海计出版长篇小说《皮狐子路》、《风流少东》等三部;出版《毕四海中短篇小说选》两卷;出版纪实散文集《一天云锦》一部;发表电视连续剧《梦断乌拉山》十二集,电影文学剧本一部,报告文学《鸳鸯大逃亡》等:总计约二百五十万字。四海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文学创作奖,辽宁省政府优秀图书奖,山东文学优秀小说奖等;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全国著名评论家、作家汪曾祺、张韧、何镇邦、董德兴、何志云、李发模、任孚先、宋遂良、陈宝云、刘剑锋、李新宇、李先锋、付冰甲、丁尔纲、冰人、有令峻等人都曾著文评论过四海其人其文。现在,我刊又为校友毕四海专辟一栏,编发全国著名评论家章仲锷(《中国作家》副主编)、李师东(《青年文学》编辑)等人评论四海作品的文章,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5.
元代农民起义与宋代农民起义比较起来,有以下明显的特点:(一)、元代的封建地主支持和参加农民起义,有的甚至在农民起义军中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元灭南宋后,江南曾发生数百次农民起义,“江南豪右多庇匿盗贼”(《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1283年,建宁头陀军起义,有“众几十万”,其领导人黄华是地主。同期,北方人民举行了多次起义和暴动,其中1282年益都人民暴动,杀死元朝平章政事阿合马  相似文献   

16.
李豫  于红  李雪梅 《晋中学院学报》2015,32(1):100-107,124
元高明《琵琶记》的本事来源,以往均以南戏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是。新近发现与元明"叙述体"说唱词话相同的清写刻本《戏孝琵琶》曲本,笔者通过其所含有的《赵贞女蔡二郎》"雷诛"语言因素、赵五娘"孝"思想等因素,发现《琵琶记》较其增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因素,既包含南戏"代言体",也包含说唱词话"叙述体",其写刻所依之原始唱本当属于早期元代说唱词话与南戏相衔接范畴,这对于《琵琶记》本事的来源研究,以及元代说唱词话向南戏、元杂剧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批评,到了30年代,才具备了独立的品格;走过了评介、作品论、作家论阶段,才形成了流派。李健吾的“咀华”独树一帜!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一本《咀华集》,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三集之一种,208页,八万余字。越六年,该社又推出《咀华二集》,为《文学丛刊》第七  相似文献   

18.
《大师与马格丽特》是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呕心沥血的关门之作,代表了他讽刺艺术、幻想艺术以及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高峰。从它得以公开发表的那天起即轰动文坛,历经二十年不息,在国内外都引起强烈反响。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这是一本“精妙绝伦的书”,而艾特马托夫说它是苏联文学中“精巧的极至”,并将它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并称为苏联文学的双峰。  相似文献   

19.
钱南扬先生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旁搜远绍,颇费功力,不仅对南戏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就是对古汉语俗语词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书出之后,瞩目当世。但千虑一失,在所难免。尤以其中的《张协状元》一种为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所编,而温州方言又有它明显的地域局限,更有些方言词语为钱注所未及或释义未安。为此,特查证了一些有关方言资料,缀成一篇。疏误之处,还乞方家赐正,并谨以此文向钱南扬先生致以深切的敬意和悼念。所引温州方言文献列下。本文引用这些文献只标书名,其它有关资料随文注明。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以来,波谲云诡的文学现象,常常使理论尴尬。现代派作家从传统文论的种种禁忌入手,花样翻新,创作出诸如《变形记》(卡夫卡)、《荒原》(艾略特)、《秃头歌女》(尤奈斯库)、《等待戈多》(贝克特)等这样一些被称为“至境的艺术品”。但是,这些作品中的艺术“至境”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作品根本不从实境描写出发,也放弃了景描和煽情手法。这种文学现象往前追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可以找到一些例子,如远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