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地震預告的几个問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承义 《科学通报》1963,8(3):30-30
引言地震是可怕的天災之一。大地震有时仿佛是突如其来的,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完成大規模的毀灭,以致无法逃避。为了抗御这种天災才有地震学的发展。現代地震学的内容虽不局限于地震的災害,但它仍是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这方面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地震預告。  相似文献   

2.
揭秘古地震     
<正>与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不同,古地震是人类历史记载以前所发生的地震。古地震距今时间越长,与现今地震的关系越小,其中,第四纪以来的古地震,即200多万年以来的地震,因与现今地震关系密切,是古地震研究的重点。古地震的研究研究古地震有什么用处呢?按照地质学“以古论今、论未来”的理念,要想对某一地区进行有效的地震预测或进行地震区划,就必须清楚这一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范围和时间上的活动趋势,如地震强度的变化规律、大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等。  相似文献   

3.
地震工程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現代地震学大約有百年的历史。它是从地震現象的記載开始,进而用仪器探測,以后又与弹性力学、地貭学相結合逐步发展起来的。地震学虽然起源于人类抗御地震災害的要求,但最初的研究是着重于认識地震現象的規律,以及探測地球内部构造的奥妙,却很少涉及在工程建設中如何抗御地震的問題。  相似文献   

4.
地震学家利用地震波与爆破波研究地球深部,但是地震的发生突入其来,震源位置又事先未知;爆破使岩石的结构发生变化,重复实验,条件又已改变,因此难于从事研究。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月22日四川康定发生Ms6.3级地震,综合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区域断裂展布及震前对区域断裂的野外详细调查研究,发现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是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段.但对色拉哈段的古地震背景还缺乏深入了解,依据遥感解译、野外考察、4个探槽的开挖、测年样品采集测试等古地震研究技术,综合研究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段全新世以来发生过多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色拉哈段上最新一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为2027~2359 a BP,在本段上发生康定Ms6.3级地震或更强烈的地震事件丝毫不让人意外;(2)色拉哈段上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表现出明显的丛集期和平静期相间的特征,在6812~11316 a BP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丛集特征,复发周期1000 a左右,而在6812 a BP以来仅在3840~4295和2027~2359 a BP之间发生两次古地震事件,复发间隔明显变长.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被称为地震学的摇篮。它位于全球四大板块连接处,处在最不稳定的地质构造环境之一。在日本,与地震有关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公元599年,当时为推古女皇在位期间。20世纪初,日本地震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为世界地球物理学做出了显著贡献,其中一些理论在几十年后被板块构造学说所证实。1899年,明治三陆大海啸发生三年后,今村明恒提出导致这次海水波动的断层移动类  相似文献   

7.
夏正楷  张小虎  楚小龙  张俊娜 《科学通报》2009,54(12):1742-1748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2005~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荥阳市薛村附近的南水北调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薛村遗址揭露出大量的古地震遗迹, 主要有地堑、地裂缝和古代文化遗迹的错位等. 根据古地震遗迹与文化层(或灰坑)之间的相互关系, 初步判断古地震发生在商代前期, 大致时间在二里岗下层晚期到二里岗上层之间, 进而通过灰坑中木炭的AMS14C测年, 确定这次古地震发生在(2910±35)~(3165±35) a BP (或(3160±35) a BP)之间, 亦即日历年龄1260~1520 BC(或1510 BC)之间. 薛村史前地震遗迹迹象清楚, 年代确凿, 填补了中原地区这一阶段古地震记录的空白. 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对史前地震的了解, 拓宽了古地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而且也为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 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透射边界的一个推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振鹏 《科学通报》1984,29(5):312-312
非均匀介质中的波传播问题(包括近场理论地震图的计算、波与人工或天然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等)是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研究这一问题的离散方法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者做了很大努力试图建立有限计算区域人工边界的辐射条件,对大部份人工边界处理方法的归纳和比较表明,如果试图寻求一种同时适用于两维及三维暂态波分析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科学家报告他们已经成功地应用计算机、激光以及测定地表200英尺以下岩层运动的灵敏设备,以此先进技术进行地震的长期预报。美国地理勘测署声称包括中国、日本、苏联和美国在内的一些科学家亦已在过去十年内开始了大量地震课题的研究,结果,他们在地震预报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981年,地震学家曾发出警报,在墨西哥西海岸  相似文献   

10.
地震的分形特征及R/S标度不变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娟 《自然杂志》2001,23(4):206-210
分形是研究复杂自然现象的有力工具之一。本文在统计分形概念基础上介绍了分形在地震学中的应用,对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分形特征进行简单综述。通过对地震频度时间序列和时间间隔序列中存在的R/S标度不变性的分析,探讨了地震活动中的自仿射分形特性,并展望了R/S分析方法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科学通报》1957,2(Z1):95
<正>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从1952年开始了全国各地地震烈度的鉴定研究,1955年10月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着手编制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的工作。该图经地震学家、地质学家多次讨论、修改后现已编制完成。该图将全国划分为9度及9度以上、8度、7度、6度和5度等5个不同烈度的地震区。  相似文献   

12.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盆地北缘发生Mw 6.6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表明此次地震属于左旋走滑事件.震后10 d内,近600个余震被检测到,最大余震为M 5.1级.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海原左旋走滑断裂系统的冷龙岭段,该断裂段全长127 km,由古地震研究确定的特征地震大小在Mw 7.3~7.5.为了更为全面理解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以及当地孕震模式,我们分析了地震波形,获取了主震和17个Ms≥3.0余震的震源机制与矩心深度.利用升、降轨道SAR数据获取的像元偏移数据和同震干涉相位(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确定了两条地表破裂带的位置,并利用InSAR数据反演了主震的滑动模型.研究发现,此次地震破裂带对应于冷龙岭断裂西段和托莱山断裂的阶区,发震断层存在3个形变中心,最大滑动量约为4 m,出现在冷龙岭断裂上,形变中心深度为4 km.滑动模型显示释放了累计能量~1.58×1019Nm,约合矩震级Mw 6.68,与本文利用地震学方法得到的Mw 6.58接近.结合区域活动构造特征、1986和2016年两次门源地...  相似文献   

13.
因对地震引发的核电站泄漏等次生灾害的关注,3月11日发生的这次日本有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反而关注度减少,但是全球地震和地质研究专家却一直在高度关注和研究这次地震带来的影响。这场比许多人的预计要大得多的强地震对日本乃至全球其他地方的地震危险性意味着什么?有地震学家已经提出此次日本强震颠覆了传统地震规模假说,当然更多的学者还在观察和积累数据中。以下一组文章想通过这一话题的探讨,引起更多人对我们生活的星球的地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当一场具有相当振幅的地震发生时,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解释地震源在哪里、地震是由什么样的断层运动产生的,甚至还能预测余震持续的时间。但奇怪的是,所有地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当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早在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时,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震是远方传来的地面振动.从波动观点对地震的认识是本质性的.近代地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很大程度上是由研究地震波传播的知识体系所支撑的.  相似文献   

16.
破坏了这个国家的首都和使它的核心成为一滩废墟的墨西哥城大地震一年后,地震学家们开始揭开了围绕这一事件的几个恼人的秘密。这些科学家们说,最终,他们的研究可能修正他们对地震破坏城市的方式的理解。这次墨西哥地震是从太平洋底爆发,通过几条山脉和穿越250哩后才带着被减弱的力量冲击首都,造  相似文献   

17.
《科学之友》2007,(11A):16-16
当一场具有相当振幅的地震发生时,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解释地震源在哪里、地震是由什么样的断层运动产生的,甚至还能预测余震持续的时间。但奇怪的是,所有地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当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科学之友》2007,(21):16
当一场具有相当振幅的地震发生时,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解释地震源在哪里、地震是由什么样的断层运动产生的,甚至还能预测余震持续的时间.但奇怪的是,所有地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当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9.
周航 《科学通报》1957,2(Z1):95-95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从1952年开始了全国各地地震烈度的鉴定研究,1955年10月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着手编制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的工作。该图经地震学家、地质学家多次讨论、修改后现已编制完成。该图将全国划分为9度及9度以上、8度、7度、6度和5度等5个不同烈度的地震区。  相似文献   

20.
刘芳  蒋一然  宁杰远  张建中  赵艳红 《科学通报》2020,65(11):1016-1026
深度学习的突破性发展及其在地震学领域的初步应用,为有效处理和利用地震资料提供了可能.震相拾取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经提出了很多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拾取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为了满足地震学研究中处理连续地震记录的需要,尚需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本研究针对性地设计了结合台阵策略,单独识别P波和S波的长时窗震相拾取深度学习模型PP(phase picker)及其训练方式,提出了具有实用性的震相拾取方法APP(array-assisted phase picker).利用阿里余震AI捕捉大赛和Hi-net数据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有效地在连续波形上拾取体波震相并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通过比较该模型与其他模型(较短时窗的模型和同时识别P波、S波的模型)的拾取效果,验证了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具体的测试样例显示,该方法能够正确地处理地震密集的波形数据并能避免典型噪声的影响.将该方法运用到内蒙古地区台网的观测数据中,检测到了人工目录中98.1%的地震,地震拾取总数为人工目录数的30倍,进一步表明本研究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