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几年来,我县双季稻面积逐年扩大,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由于双季稻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三熟制,季节紧迫,对气象条件要求严格,往往出现温度“二低头”的矛盾,特别是在连作晚稻抽穗扬花期秋季低温矛盾更为突出,有的年份如1972年,由于秋季低温来临之时正遇到连作晚稻抽穗扬花造成连晚空秕率增加,影响了产量。因此认真做好秋季低温预测工作,防止低温危害,不仅有经济价值,而且有政治意义,现将我县有关秋季低温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及1977年预测供各级领导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1个测站点30年间三大关键期降水资料的统计,分7个等级,5个标准进行动态分析,找出各关键期旱涝发生的规律。探究发生旱涝的环流背景,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了三大关键期降水预报方程。对长治地区三大关键期降水的定量预报作了相关研究,确定出影响降水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应用临沧市各县(区)1961~2006年9~11月秋季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临沧市秋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秋季降水每10年变化特征以及秋季降水异常情况,结果表明,临沧市秋旱多于秋涝,20世纪90年代,是临沧市旱涝多发期,21世纪初期是临沧市秋旱出现频率最高时段;秋季旱涝分布不均,北部与南部较西部和东部多,且南部多于北部;46年来,临沧市秋季降水呈偏少趋势,共出现秋季降水异常12站次,占总站次的3.3%。  相似文献   

4.
西南秋季降水及其影响要素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南片区1960—2009年5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双谐样条插值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近50a秋季降水及其影响因素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西南片区秋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降水的年际变化占主要地位,2009年秋季降水量达到50a以来最小值,是线性减少趋势、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层次上的气候变化及其与降水的相关性程度各不相同;西南片区秋季地面气温具有显著的增暖趋势,其序列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显著;对流层中层气压500hPa的秋季温度没有增暖的趋势,与降水的相关性很好,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34;气压600hPa的比湿具有线性减少的趋势,与降水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0;气压700hPa的水平散度没有线性趋势变化,与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西南片区2009年秋季降水异常空间型与气压500hPa的温度异常偏高型、气压600hPa的比湿异常偏小型和气压700hPa水平散度异常偏强型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95,0.85和-0.46.该地区2009年秋季降水异常偏少是热力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热力因素的影响大于动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晚稻和大豆的自然供水条件分析表明:大豆比晚稻具有更明显的节水效能,江西省某些干旱严重的地区可以在伏秋季节改晚稻种植为大豆种植,这样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SST资料以及云南124个站逐月降水资料,对云南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秋季降水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哀牢山以西以南地区秋季降雨量较多,以东以北地区降雨量少,雨量最少的区域在高寒山区以及干热河谷地区.趋势分析表明云南中部及以东地区和西南部秋季降雨量有减少的趋势,西北部和西部地区秋季降雨量有增多的趋势.主分量分析表明云南秋季降雨量第1主分量存在着一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云南秋季降雨量第2主分量表现为西北东南向的反向振荡分布.相关分析表明近地面冷高压的活动、500 h Pa高度场上极涡和乌山阻高以及南支槽的强弱、700 h Pa经向风的异常以及850 h Pa云南气温的高低对云南秋季旱涝的变化影响较大.合成分析表明,云南秋季降水旱涝年水汽来源和含水量不同,降水偏多年份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至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至南海的水汽输送,大气含水量高,水汽饱和程度高;而偏少年份水汽主要来自中纬度西风的输送,大气含水量低,水汽饱和程度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和明显的上升运动是云南秋季降水偏多的原因之一.低纬高原秋季降水与海温异常存在密切关系.当夏威夷群岛以东附近海温偏高,马来西亚以东至关岛附近海温偏低时,云南秋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荆州地区历年的晚稻男产与气候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法,在与晚稻产量可能有关的7个气候因子中,找出了两个显著性气候因子,即9月中旬旬平均气愠与10月月平均气温,进而建立它们与晚稻脉动产量之间的二元回归方程。还用其它的统计方法,发现9月中旬旬平均气温和10月月甲均气温,一般具有同步升降规律,并大体上具有6—7年左右的准周期;而且各地升降的相似性很高,对晚稻利弊的影响,具有金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稻产量的高低与气候因子密切相关。按照江西省早、晚稻生育期间对气候条件的要求,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全省分成为六个早稻、四个二晚生长季气候区。各区中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气候因子及其出现时段均不相同。根据各试验点取得的水稻田间观测资料,同时期的气候因子数据及调查分析材料,选取关键气候因子模拟代表点产量,然后综合集成为全省早、晚稻产量预报模式,对全省早、晚稻产量进行预测,两年试报准确。  相似文献   

9.
从Kosaka的丝绸之路遥相关定义出发,计算了秋季欧亚波列指数,并对秋季欧亚波列与东亚大气环流以及中国秋季降水和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诊断结果表明:秋季欧亚波列与中国东北秋季降水正相关,与华西秋雨负相关.当秋季欧亚波列正位相时,位势高度场上40°~60°N的欧亚大陆上空存在一个自西向东的"-+-"异常波列,该波列在我国东北部形成一个异常低压气旋式环流,使得东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华西地区由于显著的下沉气流,以及弱的反气旋式环流及水汽供应偏弱的影响,华西秋雨偏少.另一方面,西北地区秋季欧亚波列指数与我国西北、四川北部及贵州表面气温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异常的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2009年秋季云南降水极端偏少的显著异常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秋季云南出现了大范围降水极端偏少现象,导致秋季全省库塘蓄水严重不足,成为后期云南出现秋、冬、春和初夏连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相关分析和平均值显著性检验方法分析了此次云南秋季降水极端偏少的异常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造成2009年秋季云南大范围降水极端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亚洲极涡显著偏弱,持续偏强偏西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挡了东亚冷空气的向南入侵,使得冷空气明显偏北偏东.而孟加拉湾地区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反气旋环流使得赤道索马里附近由南向北的越赤道气流异常偏西偏北,且阻挡了西南气流向云南输送水汽.可见,干燥的对流层大气以及较弱的垂直上升运动是云南区域内高低层大气表现最异常的特征.相关分析还发现,云南秋季降水与南半球极地及中高纬高度场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对流活动具有显著正相关,且2009年在显著相关区域内高度场和赤道西太平洋对流都表现出不利于云南秋季降水偏多的显著异常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海南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改制的要求以及笔者多年来对杂交水稻翻秋带蘖壮秧试验的体会,分析论证海南省杂交水稻采取带蘖壮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与杂交水稻翻秋高产栽培有关的一些技术措施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翻秋栽培,带蘖壮秧能协调每亩总穗数、总粒数和结实率三者关系,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疏播匀播和足肥早管是培育带蘖壮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位管理对稻田地表水总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蒸渗仪进行水稻水位管理试验,研究了稻田施肥后和水稻各生育阶段不同淹水深度的地表水总磷(TP)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施肥后,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对TP质量浓度均有影响,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TP质量浓度不断增加;在水稻同一生育阶段,TP质量浓度随淹水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淹水越深,单位面积释放出的TP越多;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TP释放量乳熟期最大,抽穗开花期次之,拔节孕穗后期最小;在水稻各生育阶段的淹水处理中,温度和淹水深度对TP释放量均有影响,当2个因素同时变化时,淹水深度对TP释放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水稻产量和构件对持续干旱胁迫的补偿效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干旱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它的负面作用上,认为水分胁迫必然导致水稻生长发育的障碍和产量降低。现从正面效应的角度探讨水稻对干旱胁迫的补偿性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轻度水分胁迫不但不会导致水稻减产,产量还比对照增加了3.6%。水稻地上和地下部生长对轻度胁迫也存在明显的补偿效应。轻度水分胁迫显著地促进了水稻茎鞘干物质的转运。虽然轻度胁迫抑制了水稻生育中期的根系生长,但显著地延缓了生长后期水稻根系的衰老。②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严重地抑制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前、中期根系的生长发育。但在生长后期水稻根系也出现了一定的补偿性生长,根质量、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的下降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然而,由于补偿作用低于水分胁迫带来的损失,水稻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连续两年的栽培试验和调查发现,中国香稻在孝感市孝南区宜于作中稻和一季晚稻栽培;结实率低是限制该品种发挥增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孝南区的最佳播种期是5月中旬至5月25日;最适宜的栽培密度为1.8万蔸。在栽培中国香稻时,应适当使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后期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同时注意防治病害。  相似文献   

15.
链霉素对油菜、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菌苗法研究链霉素对油菜、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链霉素浸种油菜种子,能抑制叶绿体的形成,抑制根的生长,并随着使用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而子叶期喷药只能抑制根的生长.链霉素浸种水稻种子,在较高浓度下能影响水稻幼苗株高;水稻芽期喷药对幼苗生长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蒸发蒸腾量及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国家“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江西示范区晚稻节水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控制灌溉条件下晚稻移栽后各周蒸发蒸腾量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了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作物系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蒸发蒸腾在拔节孕穗期以及抽穗开花期保持较大值,其他时期则较小;蒸发蒸腾量与冠层净辐射量、饱和水汽压差等气象因素以及田间土壤水分状况关系密切,叶面积指数不是关键的影响因子;利用冠层净辐射量等气象因子及土壤水分系数表示的冠层阻抗与蒸发蒸腾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双季晚稻全生育期作物系数Kc平均值为1.27,生育中期的作物系数值稍大于FAO推荐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2~2006年GIMMS/NDVI数据,赤峰气象站的气温数据和流域内52个雨量站的降水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简单相关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方法对老哈河流域内林地、灌丛、草地、耕地4种植被类型NDVI年内和年际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老哈河流域NDVI年内变化呈单峰型,年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月NDVI和气温、降水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存在滞后现象,林地与灌丛、草地相比,其NDVI受降水影响相对较小,气温对植被年内生长的影响大于降水;1982~2006年流域年均NDVI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流域植被覆盖水平最好;夏季NDVI与同期和前期的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前期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老哈河流域夏季气温升高会导致植被覆盖减少,而降水增加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以农院45号为材料,研究了土壤水分与施N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与氮肥之间有一定的互作效应,节水灌溉(轻度水分胁迫)结合适量的氮肥在节水的基础上不降低产量,在生产上可行。在土壤干旱严重时和良好的水层条件下都不宜过多施用氮肥,否则,一方面会增加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氮肥的浪费和污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树木的生长机制能够为树木年轮学以及重建高分辨率环境演变历史提供重要途径和基础,在高分辨率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林龄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特征,能更好地规划被监测树种在不同林龄的生存策略。【方法】利用带状树干径向测量仪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不同林龄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进行监测,以最大值法提取日径向生长量,用Gompertz模型对累积径向变化值进行模拟,利用偏相关分析研究不同林龄杉木的年内径向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在生长季,不同林龄杉木的日径向变化都呈现相似的周期性(包括收缩期、膨胀恢复期和生长期3个阶段)。不同林龄的日径向变化程度不同,日振幅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杉木的年生长期较长,且不同林龄的年生长期随林龄增加逐渐缩短,生长季开始的时间却随着林龄增大而向后推移。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生长期分别为:2月初—10月末、2月末—9月末、3月初—7月末,且分别在5月末、5月初、4月末达到生长速率最大值。不同林龄杉木径向生长对于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幼龄林杉木生长主要受到降水、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中龄林杉木生长主要受到降水、最小相对湿度的影响;而在近熟林和成熟林中,气象因子与杉木生长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象因子的变化可能会逐渐影响到林龄较小的林分,因此对将乐杉木人工林进行经营时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林龄的杉木林应采取不同的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一年生黄檗幼苗各部位中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己碱含量及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生物碱在茎外皮含量最高,其次是根,而茎木质部含量极低.茎外皮和茎木质部中三种生物碱总的变化趋势是随发育期逐渐升高,尤其在落叶前升高幅度较大;根中三种生物碱含量总体上是随生长进程先上升,而在生长后期下降.结合生物量计算得到单株产量,结果为越接近生长后期三种生物碱单株总产量越高,其中根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