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我所地处鄞东平原水网地带,自然条件较好,如何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从一九六一年开始进行全年粮食亩产“双千斤”试验,到一九六四年,出现了一块田“双千斤”,面积2.31亩,亩产2106斤;经过八年后的一九七二年,一畈田达到了“双千斤”,面积18.8亩,亩产2095斤;一九七三年试验扩大到了0.61亩,探索一个队的生产布局实现“双千斤”的途径,到一九七四年亩产达到1919.3斤,其中稻麦三熟制50.6亩,亩产2230.5斤,最高两块田,一块1.81亩,亩产2400.9斤,另一块2亩,亩产2505斤。实践证明,全年粮食亩产“双千斤”是可以实现的。通过几年的试验,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粮食不仅是一种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特殊商品,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战略物资。四川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是中国西部粮食生产大省、人口大省和粮食消费大省。因此,对四川省的粮食生产的研究有着典型意义。本文对四川三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了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大队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亩产连续三年超双千。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大批促大干,大干夺高产,一九七四年早稻亩产一季突破了千斤,达到了一千零九斤,高产丘亩产达到一千一百二十斤。总结我们大队一九七四年早稻夺得丰收的技术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区早稻生产出现了大干快上的大好形势。一九七二年德清县高桥公社米世大队1244亩早稻,亩产突破千斤(达1008.5斤),为全区早稻高产做出了样子,积累了经验。一九七三年,广大贫下中农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进一步发扬大寨精神,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推广米世经验,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夺得了早稻新丰收,涌现了更多的早稻高产单位。据初步统计,全区有1个公社、28个大队早稻一季亩产超千斤。在早稻收获前后,我们与有关单位配合,对这些早稻高产单位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现把所得材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去年秋天,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了全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筹备工作会议。会址所以选在南通,是因为第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包括有自然科学内容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早在七十五年以前就创建在这里。状元创业前清末年的甲午状元张謇,是上海强学会会  相似文献   

6.
7.
我所地处浙西,系低丘红壤新造田。1974年前栽培“早熟三号”大麦,亩产在350斤左右。随着土壤的不断改良,1974年试种“908”小麦2.31亩,亩产424斤。1976~1977年扩大到18.8~22.2亩,亩产475.2~409.4斤,1978年47亩,亩产496斤,丰产田亩产超过600斤。本文以丰产田资料为主,就“908”小麦苗蘖动态结构,叶面积及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等方面,结合几年来单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亩产600斤以上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厦门大学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厦门市南部海滨.在绿树掩映的校园中有一座普通的楼房,楼前悬挂着著名画家徐悲鸿题写的"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牌子.这所博物馆是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中唯一的人类学专科博物馆.它的创建人,就是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林惠祥,福建晋江人,一生中奔走四方,历尽艰辛,用他的勤劳和血汗培养人才,苦心经营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人类博物馆,为我国人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今年在本县三合公社中杭大队和大联大队的小麦田中发现一种新病害,病斑很似水稻纹枯病,经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植病教研组邦助鉴定为麦类纹枯病。该病以往危害很轻没有引起注意,现在危害加重,严重影响春粮增产。因此,作了一些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海淀区海淀公社六郎庄大队是个老稻区,一九六五年起开始种植稻茬麦,变为稻麦两熟。但由于水稻收获晚,收稻后土壤含水量高,土质粘重,坷垃多,所以几年来,稻茬麦的产量只有200多斤,最好的520斤。一九七三年大队党支部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大胆革新,学习西苑四队的经验,试用水插移栽小麦的方法,使小麦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九七四年六郎庄二队9.9亩水插小麦,平均亩产达到787斤。水插小麦的具体作法:九月十一日在旱地上作畦播种育苗。品种是“农大139”,每亩撒播60斤籽,发茅率70%,播后盖圈粪一指厚。十月十八日当麦苗已有2~3个分蘖时,象插  相似文献   

11.
规模化经营克服了我国农地小规模经营的弊端,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但我国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细碎化问题在不同规模农户中仍普遍存在,导致我国土地规模经济难以显现。在农户调研数据基础上,利用超越对数(Translog)函数分析了不同农户经营规模与小麦产出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生产在物质要素投入上存在规模经济效益,并主要在家庭经营1 000亩以上的农户才能体现;但土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规模经济的实现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和结构改变,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迫切需要对我国的粮食需求规模、结构和布局进行重新评估,以从"需求侧"倒逼"供给侧"改革。基于国科大学生网络开展全国范围的粮食消费抽样调查,收集粮食需求微观数据,据此对我国粮食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挖掘。研究得出,我国居民粮食摄入量呈下降趋势,地区、年龄、收入是影响粮食需求的关键因素,粮食摄入量在地区、年龄、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我国居民粮食摄入量与居民年龄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最后,从科学估计粮食需求、优化粮食时空布局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中外没有的记录——欢庆我国粮食大丰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前未有的粮食大丰收 1958年我国人民在粮食生产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五亿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钱的光辉照耀下,遵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过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创造了惊人的奇迹,粮食每亩单位产量出现了古今中外没有的记录。据最近资料:中稻亩产六万零四百三十七斤多,小麦亩产七千三百二十斤,玉米亩产二万五千七百一十五斤,谷子亩产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七斤,高粱亩产五千三百三十三斤。不但如此,大面积高额丰产田也不断涌现:安徽、湖北、江苏、河南四省的一千七百三十二万亩早稻,均已达到平均亩产一千斤;江西省早稻亩产八百至一千斤的共有二百四十五万亩,千斤以上三千斤以下的有一百一十万亩。由于广大农民的忘我劳动,我们取得了1958年农业战线上第一个伟大的胜利:从夏季作物总产量来说,已达到一千零一十亿斤,比去年增产四百一十三亿斤,超  相似文献   

14.
15.
16.
苏州的粮食生产已连续12年获得大丰收。1997年,在耕地面积比12年前减少15.6%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到27.98亿公斤,比12年前年均增长5.1%,稻麦相加年亩产达到877.4公斤,其中356.6万亩“当家”晚粳亩产达到581.4公斤,连续7年突破500公斤,为世界所罕见。 回顾苏州粮食连年大丰收的实践,除各级党政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外,是充分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必然结果。可以这么说,科技是粮食连年大丰收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7.
围绕中国民政部正式公布第一批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的六个地名这一重大事件,阐述了地名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并通过列举诸多地名使用与国家主权关系的案例,阐述了一个地方的地名由哪个国家和民族命名,其含义是什么,都需根据"名从主人"的国际惯例,是确认领土主权的一个重要标志。探寻查证了中国民政部正式公布的六个地名的历史渊源和相关背景,尤其是对地名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文化渊源以及历史上某些地域与中央政府行政隶属关系等历史事件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为中国对藏南地区的领土主张提供了更多的有着明显历史人文和明确行政管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1981年4月~1984年4月我国北方几个湖泊的溶解氧研究的结果。实体调查表明:溶解氧的分布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这里分別将几个湖泊表层的温度~溶解氧进行了初步分析,其表层溶解氧随水温增加而降低。水体的对流混合多发生在春、秋两季,正分层以夏季常见,逆分层仅出现在冬季。随着夏季湖泊热成层的出现,溶解氧也具有明显的分层。水体较深的水库夏季底部溶解氧小于2.0~3.0mg/l,有的月份耗竭,较浅的湖泊则未明显地观察到这种现象。但浅水型湖泊溶解氧的昼夜变化是很小的,日较差为0.67—0.71mg/l。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第一个登上神秘南极的中国人是谁吗?他就是安徽歙县籍的世界著名地理物理学家、美籍华人张逢铿先生。从黄山之麓到大洋彼岸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有个岔口镇,离镇政府3千米的半山腰上有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山庄——庐山村。1922年2月12日,一个小生命在这个小山村的一户耕读之家诞生了,他就是张逢铿。张逢铿在家乡读完小学和中学。1937年抗战开始后,他由初二跳到高一,考取陶行知创办的南京安徽中学徽州分校。1940年,他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被保送升入国立湖南大学矿冶系。大学四年从未回家一次。他认为国难当头应发奋读书,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