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场间谍革命正悄悄逼近我们,掀起这场革命的魔手是“精巧科技”,在它的导演下,地面伸出了顺风耳,空中悬挂着千里眼,草丛间暗藏间谍虫,大街小巷飞临元名飞行器……一个未来的间谍世界画面已初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2.
动物间谍     
在现代战争或科技情报战中,事先安装窃听器获取情报是很困难的。因为现代的监测手段容易将其侦破。然而,高科技一旦与一些有“特异功能”的动物结合起来,则如虎添翼。所以,“招骋”一些动物充当间谍窃取情报也就成了人们的“拿手好戏”。  相似文献   

3.
近来“俄美间谍”事件让间谍再次成为公众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见识一下国际间谍博物馆收藏的十种设计最为精巧的间谍工具。  相似文献   

4.
国际间谍博物馆是美国最现代化、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馆之一。它也可以被称为“失误”博物馆,正是由于“失误”,许多间谍的名字被公诸于众,而后被博物馆收录。因此,因失误而暴露身份或被人告发的间谍的资料、五花八门的间谍器材及轰动一时的间谍案件,填满了博物馆。博物馆最新收录的大“鼹鼠”——奥尔德里奇·埃姆斯,曾是一名可以接触绝密情报的美国中情局高官。1994年,当他被逮捕并被美国法庭判处终身监禁时,他的名字才为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5.
近期,从时政到经济、从军事到文化,国际间各种“棱镜门”、“间谍门”频发,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国家之间的网络“间谍”事件如此“高烧”不退,不仅暗藏着国家层面的安全威胁,甚至连普通企业、个人的信息也难以“幸免于难”。  相似文献   

6.
今年,对苏联在国外的间谍人员来说,是流年不利的一年。自3月底西班牙政府驱逐一名从事颠覆活动的苏联外交官员以来,一阵“起于青萍之末”的“扫荡间谍”之风,吹向世界各地,几乎变成了“龙卷风”。4月份,澳大利亚驱逐一名苏联外交官;英国先后两次赶走了4名苏联人;瑞士封闭了苏联新闻社伯尔尼分社,驱走了首席记者。4月上旬法国政府宣布47名苏联外交官、记者、侨民为不受欢迎的人,并勒令其当天离境,出现驱逐苏联间谍的高潮。5月初,伊朗政府又赶跑了18名苏联官员。一时苏联间谍成了过街老鼠。《亚洲周刊》也把苏联在亚洲六个首都的“外交官—间谍”名单公之于众,使这些人处于尴尬的境地。据说,仅今年几个月内,全世界被驱逐的苏联外交  相似文献   

7.
阿都 《世界博览》2014,(15):19-21
七月,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中,“美德间谍大戏”是不可错过的看点。针对美国情报刺探行为,德国连连出手,不惜大张旗鼓把潜伏在境内的间谍揪出来“示众”,把幕后的行为公开化这是自去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被曝手机遭美国监控以来,双方角力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瞬息万变的境遇。冷战结束。但间谍并未减少,以政治、经济情报为猎取目标的间谍“大战”正在全球激烈地展开。 中国,国际间谍觊觎已久 改革开放,中国的大门豁然开启,在洋人、洋化潮水般涌入的同时。国际间谍从未停止过对我国经济情报的间谍活动。来自国家安全部门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海外对我政治、军事报告的搜集并未放松;对我经济、科技情报的搜集则比过去更为活跃。 某大国情报机关的计算机系统内,存储了一大批中国的“关系人”。他们的管理十分“科学”。将中国“关系人”按职业、政治态度进行分类,哪些人作为一般官员交往,哪些人可以搞到情报,哪些人可以通过心照不宣的办法建立情报关  相似文献   

9.
“傻瓜当不了将军和间谍。”在谍战剧和间谍小说中,间谍总是被塑造成神秘、机智、聪慧过人的人。他们乔装打扮,神不知鬼不觉地混入对方内部,为己方窃取重要的机密情报。事实上情况也的确如此。真正的间谍大都有着超人的毅力和惊人的智慧,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他们非常善于伪装自己,一般人很难识破。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不留神,无懈可击的间谍也会露馅儿——暴露身份。  相似文献   

10.
明辨无人机     
未来,当你站在窗前哲学窗外风景时,一只小蜜蜂可能会在你周围拍动翅膀发出“嗡嗡”的响声。你要当心了,因为它有可能是只“间谍蜜蜂”。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利用仿生学原理研制微型飞行器。这类昆虫一样大小的纳米无人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昆虫间谍”。  相似文献   

11.
当前,各种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市场信息情报活动,愈来愈变成全球性活动,各国的“市场信息情报战”愈演愈烈,工商经济“间谍”活动已超过政治、军事“间谍”活动。一些发达国家的科学家认为,在当今社会里,做生意可以没有资本(贷款),却不能没有经济信息情报。经济信息情报是不同于有形资源的抽象资源,是更为重要的资源,是一种无形财富。  相似文献   

12.
陈柠 《世界博览》2010,(8):83-84
洋和尚照空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曾名噪一时,他既是“国际间谍”、“冒险家”、又是“风流和尚”,他的一生迷雾重重。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一月,法国反间谍机构宣布破获一起与大国通敌的间谍案,逮捕了一个在法国生活了二十年,而十五年都在搞间谍活动的“科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赫洛夫·多贝尔坦。西方人称职业间谍为“鼹鼠”。鼹鼠是一种四爪坚利,性情狡诈的鼠类动物,能以极快的动作设穴隐蔽自身,并以猎取土中的虫类为食。这次落网的多贝尔坦,确实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善于隐蔽的“鼹鼠”。这只“鼹鼠”是怎样终于落网的呢? 事情要追溯到一个东德军官的叛逃。今年一月十八日傍晚,一个东德少尉军官带着老婆和女儿跑到西柏林一个边防检查站,请求政治避难。获准后,这个叛逃者立即被送往西德某地。由于他交出了从东德间谍机关偷出的一批间谍档案,  相似文献   

14.
网络间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基 《信息化建设》2005,(10):44-45
对于间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头戴礼帽、架着墨镜、穿着花呢西服、嘴里叼着烟卷是电影里典型的传统间谍形象。曾几何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无数扑朔迷离、惊心动魄的间谍战。间谍活动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各国重视,有时间谍甚至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与以往传统的间谍相比,网络间谍不再需要化装,不再需要格斗训练,不再需要复杂的装备,不再需要承受昼伏夜出、上树攀房的风险。一台电脑和一条电话线,再加上他们魔鬼般的大脑,喷云吐雾间就可以将世界搅和得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15.
人们恐怕很难将热情的“新闻工作者”与神秘的“007”两者的形象联系起来,但是,如果对二战情报史略有了解的话,您会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最优秀的间谍都是新闻记者,无论是被称为20世纪最可怕的间谍的菲尔比,还是几乎改变二战历史2的佐尔格,都具有新闻记者的身份,所以,新闻机构参与竞争情报这样的事情恐怕也是“旧闻”了。  相似文献   

16.
白玉林 《科学世界》2005,(10):13-13
域欺骗类的间谍软件,会诱骗你上当。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一种称为“钓鱼”手段的网络欺诈。它主要是假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名义,向用户发来邮件,其中有一些伪造的文件诱使客户输入信用卡号等个人信息并盗取之。现在,又出现了诱使用户自己下载安装“域欺骗类的软件”或者“间谍软件”,然后伺机作案的恶劣手段。  相似文献   

17.
去年11月,俄总统普京追授猎取美国核机密的美裔间谍科瓦尔为“俄联邦英雄”,并称其“帮助俄罗斯大大加快了核弹研制速度”。如此高调,实属罕见。其实,回溯俄(苏)情报机构90年的风雨历程,我们发现,俄情报机构培养的诸如科瓦尔的间谍,并不鲜见。今年年初,就连戒备森严的日本首相府还揪出了俄国间谍……  相似文献   

18.
1985年10月,美海军二级准尉沃克长期为苏联从事间谍活动一案揭露后,军方大为震惊,各军种急忙检查各自的安全措施,并发现诸多失密、泄密现象和潜伏的间谍活动苗头。于是,美军发起了一个长期的反间谍战役。作为整个计划的一部分,美陆军设立了一条免费长途电话号码,即“1—800—告发间谍热线”,又称“225—5779—告发间谍热线电话号码”。负责热线安排的是美陆军反谍  相似文献   

19.
龙隐 《世界博览》2009,(20):81-82
不管海明威有没有接受在中国做间谍的任务,他终是伴随新妻子来中国度“蜜月”了。  相似文献   

20.
1952年东西方冷战达到高潮,乔·麦卡锡的反美行动委员会在美国四处查找苏联间谍,与此同时,关于飞碟的目击报告越来越多,甚至边美国空军飞行员都报告说,他们时常遭到飞碟的跟踪,恐怖气氛顿时笼罩了美国政界和军界。 中情局科技情报处副处长马修·查迪维尔和其他中情局官员猜测,飞碟很可能是苏联依赖纳粹的科技,研制出的一种秘密武器。因为据可靠情报,在“二战”后期,德国科学家曾经全力研制一种被称作“飞盘”的速度奇快无比的圆形飞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