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文学的角度审视《晏子春秋》,它可以说是先秦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了前人研究多所注意的晏子形象外,齐景公这一形象的生动性,复杂性,其于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丰满性等等,也颇值得注意。先秦阶段小说发展还很不成熟,《晏子春秋》所作的尝试为后世小说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人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从学的角度审视《晏子春秋》,它可以说是先秦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了前人研究多所注意的晏子形象外,齐景公这一形象的生动性,复杂性,其于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丰满性等等,也颇值得注意。先秦阶段小说发展还很不成熟,《晏子春秋》所作的尝试为后世小说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人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从《晏子春秋》研究的现状来看,有关晏子形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的来说大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为了深层发掘晏子的更加真实的艺术形象,本文将以《晏子春秋》中晏子的事迹为依据,借鉴《史记》、《左传》中记录的有关晏子的事迹,从中找出晏子近乎奸诈以及避世自保的反面形象,从而突出其作为一名历史人物的真实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春秋末期,有一位著名的外交家,他就是齐国国相晏婴,人们尊称他为晏子。晏子历经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前后供职达五十六年之久。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为齐国立下了许多大功。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因为晏子身材矮小,身高不过六尺(约合现今1.38米),楚王想污辱他,不让他从大门进宫,而在旁边开了个小洞,让他从小洞里进去。面对这种情况,晏子并不提什么强烈抗议,只是这样说道:“只有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这里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从这里  相似文献   

5.
晏子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被誉为一代贤相。《晏子春秋》记录了晏子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善"巧"的政治天赋和外交才能。当世及后世,对晏子及其智慧的称颂与景仰一直是社会主流。但是,对于晏子的质疑与批判也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非常尖锐。晏子的言行,的确有不少巧诈的成分,应该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6.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它在目录学中的学派归属与图书归类问题一直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争议,尤其是学派归属问题。在当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我们对此问题有了越来越深的研究,《晏子春秋》不但是一部富有浓厚政治思想色彩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历史、文学、哲学史的重要文献,这已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同时这也将继续促进我们对《晏子春秋》其它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在《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辩晏子春秋》是《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十分重要的文章,其中的观点直接启发了人们的思维,引起了后人对《晏子春秋》著作的学派归属和作者及成书时间的长期争论。应该说,后人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观点和今天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成果都是在他的思想启发及他所引起的学术争鸣的基础上取得的,他对我国的《晏子春秋》研究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在《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辩晏子春秋》是《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十分重要的文章,其中的观点直接启发了人们的思维,引起了后人对《晏子春秋》著作的学派归属和作者及成书时间的长期争论。应该说,后人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观点和今天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成果都是在他的思想启发及他所引起的学术争鸣的基础上取得的,他对我国的《晏子春秋》研究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交际,就是人类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来交流信息的过程。人类作为文明的社会动物,交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除非他们被摒出社会之外。心理学家证实,正常的社会状态下,人类不能离开交际。 交际可分为语言交际(Linguistic Communication)和非语言交际(No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语言交际是最有力、最有效和最普遍的交际手段,人类越往前发展,其重要性就越显著,但这并非唯一的,因为人类还有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存在而被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和发现。 一、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晏子春秋》是一部由历史人物晏婴的传闻逸事连缀而成的作品,其成书年代至今尚存争议。如果从《晏子春秋》的文体渊源出发,对其在文学发展的进程中适当定位,根据其文体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推断出《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初期稍后,中期以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义和语法两个角度分析了《晏子春秋》的人名,探讨了《晏子春秋》中人名在词素意义关系和结构方式上的规律以及这些人名反映出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齐国的社会和谐思想,起源于史前先民的贵和思想,以管子、晏子为代表。管子的和谐思想异常丰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他提出了"人和"概念;在人自身和谐方面,他强调"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和谐"一词,就最早出现在《管子》里。晏子的和谐思想也很别具一格,他最早提出了"六顺"、"和而不同"、"权有无,均贫富"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一、宗教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自1611年英文圣经钦定本(The Authoruized Version,以下简称AV)问世以来,《圣经》一直是英语国家基督教的必读圣典,享有很高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圣经翻译语言为核心的宗教语言,已成为一个语言共同体中人们公开表达其宗教信仰的颇具特色的语言变体(variety),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任何语言都不是划一的统一体。语言总是根据使用地点、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语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变体。某些特定的社会情境特征  相似文献   

14.
郭庆林 《科技资讯》2008,(36):215-215
作为战国时期文献的《晏子春秋》,蕴涵着丰富的复音词。无论从音节角度看,还是从词类和内容角度看,其复音词都有相当数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修辞表达效果是修辞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课题。关于修辞、修辞学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有分歧意见,但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即在定义中要充分注意表达效果的重要地位,并给予明确表述。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指出:“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科学。”我们见到的定义几乎都涉及到表达效果,不过说法上有所不同罢了。修辞学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结合语言交际研究,更是离不开表达效果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史尚实"的主流观点使《晏子春秋》之类以历史为基础却又不拘泥于历史的作品被鄙弃,难以得到恰当的评判。随着"文"的地位的提高,文学批评的完善,"史"与"文"始平分秋色。虽然《晏子春秋》处于中国文学发展的萌芽期,具有复杂的创作特征,但其具有的与史书迥异的文学创作的特征和手法,已显示出《晏子春秋》叛离正史、走向文学的的鲜明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丁静  高珍 《科技信息》2012,(25):161+218-161,218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京华烟云》中男性人物姓名的分析,阐述了在姓名翻译中音译与意译都是创作者使用的翻译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都是为了达到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所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歌唱语言情境中的音、字关系探微徐黎钟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领域和歌唱艺术实践活动中,“字正腔圆”是一个被不断论及的命题。早在明清之际,学者们便在诸如《曲律》、《明心鉴》、《顾误录》、《太和正音谱》等著作中提出这一命题并加以解说,将其视作唱工臻...  相似文献   

19.
非语言手段,有着交际语言的根本属性与使用代码约定之基本属性,更有着与人类相随、使用广泛、为社会文化所制约、交际时连续、立体、可靠并与语言手段不对应等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非语言手段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希区柯克的影片是在细微之处见功力的。从影片《群鸟》的细微之处着手,对片中四位女性角色的关系嬗变进行细致而深入地解读,可以使我们层层剥开细节之处的"含蓄意指",真正理解希区柯克是如何通过一种"现代寓言"式的影像语言投射出其个人思想,对故事叙事中的社会哲学寓意进行阐释,更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社会中深刻的人际关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