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防菌在植株内定殖能力的强弱决定着生防的成败,研究让有益菌在植株内成功定殖就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微生物在植株内定殖的一些基本特性,如流动性、特定宿主的寄生性、宿主特定部位的寄生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简要叙述了微生物定殖在国内外植病生防中的应用情况和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小麦纹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其定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自土壤的4个细菌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较强的颉抗作用,平板抑制率达80%以上.采用生防细菌发酵液处理小麦种子,室内盆栽人工接种试验,生防细菌B296、B253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是65.5%和41.9%.对B296进行抗药性标记后处理小麦种子,研究其在小麦根际的定殖特性,结果发现B296的数量随小麦生长呈下降趋势,在自然土中下降速度比灭菌土更快.  相似文献   

3.
采用平皿稀释分离法,通过对320株湿地松根际细菌分离物的筛选,获得1株拮抗性强的细菌菌株;运用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以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的真菌为病原菌,该菌株和生防菌株Pseudomonas fluorescens Q287、279、1M196、Pf5、HT51、Q3787、MVP14、FFL1R8共同对病原菌的平皿对峙试验,该菌株对立枯丝核菌、链格孢菌都有较强的拮抗作用,120 d盆栽测试得知,菌株P.fluorescens Q287最高保存率为77%,该菌株的最高保存率为62%,其拮抗效果和菌株Q287一样,均高于其他7个生防菌株,试验证明该菌株具有防治松苗猝倒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L4(23)正交试验设计,在青海省循化县露地线辣椒生产基地,研究两种辣椒疫病生防菌和有机肥组合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辣椒疫病相对防效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生防放线菌A5生防细菌B2有机肥;对辣椒产量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有机肥生防放线菌A5生防细菌B2。综合辣椒疫病的防效和产量效益,制定出可在当地辣椒生产中推广的生防菌和有机肥配施的综合应用技术指标为:A5放线菌45 kg/hm2、B2细菌30 kg/hm2、有机肥900 kg/hm2,此时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效可达到87.19%,产量达到16 977 kg/hm2,新增产值14 45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6。生防菌和有机肥配施对线辣椒生产具有明显的防病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5.
水稻内生阴沟肠杆菌的定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海莲  孙晓璐 《自然科学进展》1999,9(A12):1241-1244
用分离自水稻品种越富苗期根内的阴沟肠杆菌MR12接种品种越富表面灭菌种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种后种子发育的幼苗根,茎和叶,发现水稻内生阴沟肠杆菌MR12不仅可以分布于水稻幼苗的根表面和根内部,而且能够分布于茎麦,茎内,叶表面。  相似文献   

6.
用双遗传标记示踪回收方法研究了促生菌在青贮玉米上的定殖规律。证实了在玉米的根系、干躁或湿润的叶面上,促生菌能成功定殖;其种群密度在根系最大并随玉米生长而增加;叶面种群数量受空气湿度影响并随接种后时间增加呈规律变化,接种后24小时是适应期,干燥和湿润叶面上菌量分别下降62.85%和30.79%,此后是繁殖期,菌量逐渐上升,7—8天后上升到接种量的8.91倍,为高峰期,随后是消退期,菌量4—6天内逐渐下降到低于接种量;促生留在干旱区以拌种为佳,种子附菌量在105-107CFU/粒表现明显的定殖效应。  相似文献   

7.
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是一株具有良好防病功能的菌株.为了明确Y2能否在玉米叶际有效定殖,采用喷雾接种法,考察了其在玉米叶际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温室条件下,绿色荧光标记菌株Y2-p HAPⅡ悬浮剂在每天16:00接种时定殖能力最强;同时Y2-p HAPⅡ悬浮剂和Y2-p HAPⅡ菌液的活菌数、菌体数以及芽孢数的消长动态相一致,9天时前者的活菌数、菌体数以及芽孢数出现的峰值分别为5.13×10~6、3.10×10~6cfu/g和2.04×10~6cfu/g,后者峰值分别为3.90×10~6、2.65×10~6cfu/g和1.25×10~6cfu/g;田间条件下Y2悬浮剂和Y2菌液的3种菌落数值变化曲线相类似,5天时前者的活菌数和菌体数分别达4.59×10~5cfu/g和2.30×10~5cfu/g,后者数值为3.44×10~5cfu/g和1.72×10~5cfu/g,12天时二者芽孢数小幅增长至1.17×10~5cfu/g和4.03×10~4cfu/g;温室和田间条件下,40天时均能回收到目标菌株,且悬浮剂比菌液提高25%左右的定殖能力.这些结果说明该菌株的良好定殖能力是有效防病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9.
生防菌BC2001对番茄根结线虫的生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培养番茄根结线虫茎部结瘤,通过盆钵、电镜扫描试验直观评估BC2001菌的生防能力。结果表明,BC2001菌能使茎结瘤消减,且植株生长良好;从扫描电镜上看,BC2001菌可以在结瘤中定殖,并附着在虫体上,同时造成虫体缢缩死亡。  相似文献   

10.
11.
枯萎病原菌在黄瓜组培苗体内侵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黄瓜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菌株F H.6.5 030318 J2接种黄瓜组培苗,研究该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侵染特性,结果表明:黄瓜枯萎病菌侵染植株是通过菌丝体在植株体内不断扩展,菌丝体可同时朝下与朝上扩展,接种4d菌丝体已到达根部组织,但从茎顶部组织未分离到病原菌;接种7d时菌丝体已到达植株茎杆各个部位.  相似文献   

12.
对黄瓜的胚轴粗、胚轴长、子叶长、子叶厚、子叶宽、开始出苗时间、全株干重、全株鲜重、出苗率、出苗势等10 个简单指标及全株干重/全株鲜重等3 个相对指标、(胚轴粗/胚轴长)×全株干重等6 个复合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对幼苗各数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瓜子叶长、子叶宽、子叶长×子叶宽可作为幼苗壮苗指标,子叶长、子叶宽对壮苗指数有决定性的正向作用,胚轴粗、全株干重对壮苗指数有正向直接作用,全株鲜重、胚轴长对壮苗指数的作用不稳定,子叶厚、开始出苗时间对壮苗指数的影响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3.
抗虫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聚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质粒 pBUSCK HPT ,pCUSBK HPT和pGNA HPT作抗虫基因供体 ,优良籼型三系恢复系SH5 2 7和广亲合系W 2 0 0 8为受体 ,采用基因枪转化法 ,获得了转修饰的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sck)、修饰的Bt毒蛋白基因 (sbk)和雪花莲凝集素基因 (gna)的植株 .通过人工杂交 ,将外源基因聚合 .分子证据显示 ,作者获得了抗性基因聚合的材料 .蛋白活性测定表明 ,聚合基因的表达因载体结构相似而受到影响 ,但抗虫性却得到提高 .作者还讨论了聚合转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作用和及其相关问题 .  相似文献   

14.
在限菌条件下,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植物根际解盐促生细菌菌株在棉花根部的定殖情况,结果显示,PGPR菌株在棉花根部定殖具有宏观不均匀性,在根面的部分区域能够大量定殖,即存在有利于PGPR生长繁殖的生态位点;供试PGPR菌株在根部的扩展方式主要是根尖的被动携带。  相似文献   

15.
16.
以生防细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reus)0-9菌株为试材,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中性蛋白酶编码基因nprB,构建基因缺失突变体ΔnprB,测定了野生型0-9及其突变体ΔnprB的胞外蛋白酶产生能力和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oni)的拮抗能力.结果显示,相对于野生型菌株0-9,ΔnprB产胞外蛋白酶能力下降,但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能力没有改变.盆栽实验测定两种菌株在绿豆根际的定殖能力和对绿豆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突变体ΔnprB的定殖和生防能力均低于0-9菌株.上述结果表明,蜡样芽孢杆菌0-9能够通过中性蛋白酶的作用促进其在绿豆根部的定殖借以持续发挥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17.
菠萝DNA导入黄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菠萝为供体,黄瓜为受体,应用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技术,在黄瓜自花授粉后直接导入菠萝DNA,导入后代在产量、糖分含量等性状上产生了变异。结果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直接导入外源DNA是改良黄瓜品种的有效技术,这一技术将在作物品种改良及远缘杂交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甜瓜枯萎病原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植株体内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于福州永泰采集甜瓜枯萎病病株,病原菌经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在甜瓜健株、病株体内均有分布.菌量分布依次为根茎部含量最大,茎蔓中部次之,茎蔓顶部最少.不同发病级别植株体内的平均含菌量测定结果表明:发病级别为2级的植株体内的菌量最大,为10.75×104cfu/g鲜质量,其次为发病级别为3级和1级的植株,含菌量分别为8.90×104cfu/g鲜质量和8.63×104cfu/g鲜质量;健株中的含菌量最少,仅为0.08×104cfu/g鲜质量.该尖孢镰刀菌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1℃,pH为7.  相似文献   

19.
辣椒枯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福建漳州地区的辣椒枯萎病的危害症状,采用常规病原菌分离方法和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初步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iumSchl.).对不同发病级别的辣椒植株体内的镰刀菌的分布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辣椒枯萎病原菌在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随部位和病情不同而发生变化,健株上未分离到镰刀菌,辣椒枯萎病原菌主要集中在感病植株的茎基部,病株的含菌量为2级>3级>1级,2级病株的含菌量达30.76×104cfu/g鲜质量;是1级病株的102.53倍,是3级含菌量的12.06倍.病原菌的专化型和致病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CMV是侵染油菜的主要病毒之一。1995年武昌采集到一种(命名为CMV-BW)引起油菜花叶畸形的样品,引起苋色藜局部枯死斑。CMV-BW和CMV-CA(花生株系)抗血清起强阳性反应,与同一病毒性的花生矮化病毒(PSV)抗血清起阴性反应。基于以上性质,CMV-BW经鉴定属于黄瓜花叶病毒。通过应用生物学(寄主反应和温度敏感性)实验与CMV-S、CMV-D对比,参试的分离物在32℃下引起昆诺藜(C.q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