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紫外光谱对两种芳香席夫碱与β-环糊精(-βCD)在不同pH介质条件下形成包结物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介质中,双吡啶醛缩乙二胺和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均能与-βCD发生主客体相互作用;在酸性条件下,上述两种希夫碱由于亚胺基质子化均不能与-βCD形成包结物;在碱性条件由于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形成相应的酚盐,也不能与-βCD形成包结物.通过调节pH可以实现对这两种双客体芳香席夫碱与-βCD的相互作用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用荧光光谱研究多西环素与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的方法.对多西环素与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条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可能的包合方式,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pH10.90的NH3-NH4Cl介质中β-环糊精与多西环素能包合生成1:1的包合物,可显著增强多西环素的荧光强度,据此建立了测定药物制剂中多西环素的新方法.多西环素浓度在4.7×10-7mol·L-1~9.4×10-6mol·L-1范围内,与体系荧光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43,检测限为1.1×10-7mol·L-1,对药物制剂中多西环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与标示量吻合,回收率在98.5%~100.3%之间.  相似文献   

3.
采取饱和溶液法制备了虫草素(COR)与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的包合物(COR/DMβCD),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计算了包合物的稳定常数,运用核磁共振(NMR)、红外吸收光谱(IR)、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热分析(TG)等分析手段对COR/DMβCD包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了包合物的水溶性,通过模拟人体胃液和肠液环境考察了包合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OR与DMβCD的包合比为1∶1,COR形成包合后,其溶解度从4.3 mg/mL提高到10.5 mg/mL,稳定性也得到提高;核磁共振分析的结果表明,COR从DMβCD的大口端进入并与之形成包合物.采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包合机制,模拟出的结合能最低的对接构象与核磁共振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以电热干燥箱加热至60 ℃,测定其热稳定性,以找出长白楤木挥发油最佳包合工艺以及包合物的热稳定性.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m(β-环糊精):m(挥发油)为6∶1,包合温度55 ℃,包合时间3 h.含1.87 mL挥发油的包结物经60 ℃ 168 h干燥后回收挥发油的体积为1.63 mL.结果表明:用β-环糊精(β-CD)包合长白楤木挥发油能有效地保存挥发油的有效成分,最佳包合工艺可靠.  相似文献   

5.
利用(经分光光度法实现的)相溶解法测定了稀水溶液β-环糊精(β-CD)对偶氮苯的增溶等温线,从而求出了1:1配合物形成过程的热力学函数(K^0,△rG^0,△rH^0,△rS^0)。结果表明:β-CD能明显提高偶氮苯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且随着β-CD的浓度增加,偶氮苯在水中的溶解度线性增大,这是因为1: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相当大,偶氮苯在纯水中的溶解热是26.18kJ/mol,从固相偶氮苯直接变成配合物的过程则放出热量4.22kJ/mol,所以β-CD和偶氮苯的配合过程是焓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用荧光光谱法,通过考察β 环糊精(β CD)和单 [2 氧 (2 羟丙基)] β 环糊精(HPCD)水溶液中芘的I1/I3值的变化、芘与上述两种环糊精结合常数的大小,以及pH值对两种环糊精水溶液中芘的I1/I3影响的不同,研究了芘/β CD、芘/HPCD作用方式的差别.结果表明芘与β CD形成1∶2夹心式的包络物后,两个β CD分子大端口羟基间形成氢键,使芘与β CD形成的包络物更加稳定.而HPCD由于二位上取代基的位阻效应,与芘只能形成1∶1的包络物.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利用超分子体系β-环糊精(Cyclodextrins,CDs)的多个α-1,4糖苷键连接的筒状化合物的相对刚性的疏水空腔选择性与大环内酯素药物克拉霉素的包合。通过对其特征与结构的关系的研究,利用溶解度曲线测定包合物的包合常数,借助UV、IR、DSC、NMR对包结物进行表征。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药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芒柄花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通过调节溶液pH值制备出芒柄花素-β-环糊精包合物,并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加以鉴定.制备芒柄花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产率为73.24±0.39%,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大于芒柄花素单体.  相似文献   

9.
β-环糊精与萘酚包合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α,β-萘酚为客体的包合反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圆二色谱、核磁共振谱、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及薄层分析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包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α,β萘酚均形成11的包合物,氢键、包合水的释放是形成包合物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的方法对来自于晶体结构模型的β-环糊精-三乙醇胺超分子体系进行了研究,计算采用密度函数法在Gaussian94程序中执行,并用B3LYP参数作了相关能的校正.分别分析了体系的能量、偶极矩和包合物非氢原子的Mullicon聚集数.计算结果表明超分子体系的稳定性来自于主客体分子间的非键相互作用以及偶极相互作用,环糊精包合物主客体之间无明显的电荷转移迹象,包合物的稳定性与客体分子的尺寸和氢键生成能有关,与实验测定的晶体结构数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主-客体相互作用对体系流变学行为影响研究备受人们关注,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按主体分子种类,从环糊精、冠醚和杯芳烃三个方面评述了主-客体相互作用对体系流变学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在研究中,一般通过制备具有特异相互作用的新型主体和客体化合物,研究其相互作用对体系流变学行为的影响.未来工作仍应以开拓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体系为研究重点,以便实现更精细地调控体系的流变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β-环糊精(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形成大大改善了肉桂醛的物化性质,通过TG-DSC和UV-vis分析,表明β-CD与肉桂醛形成了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298 K时的包结常数为328.8 M-1.通过变温UV-vis实验得到了β-CD与肉桂醛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为-53.71 kJ.mol-1,ΔS为-0.132 kJ.mol-1.K-1,ΔGθ为-14.35 kJ.mol-1,表明此包结过程是一个焓驱动的放热的自发过程.最后,用PM3对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最稳定结构进行了分子模拟,认为肉桂醛的醛基位于β-CD的大口端,与β-CD的仲羟基存在着氢键作用,与实验表征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PAHs)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因其具有"三致作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PAHs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是一类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尤其是四环以上的高相对分子质量PAHs,芘即是其中的代表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饱和水溶液和固体研磨两种方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包合方法均形成包合物,且最佳摩尔比为1:3。但从工艺角度和收率考虑,固体研磨法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相研磨和饱和水溶液两种方法将非那西丁与β-环糊精制备成包合物,并确定其最佳包合比例1∶3.固体研磨法比饱和水溶液法更易于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它耗时少--较饱和水溶液法节省4倍以上的时间;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制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非那西丁与β-环糊精制备成包合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证明。将非那西丁与β—环糊精制成包合物后,不仅能提高药物的利用率,而且使其溶解度增大了2.5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两种方法(饱和水溶液法和固体研磨法)制备的对乙酰氨基酚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进行对比实验,利用化学分析法对包合物的性能进行研究。表明,将对乙酰氨基酚与β-环糊精制成包合物后,不仅能提高药物的利用率,而且使其溶解度增大了3.41倍。  相似文献   

18.
张宁  唐世华 《河南科学》2000,18(2):144-146
用紫外及荧光光谱法测定了 β -环糊精与酚类包合物的解离常数 ,分析了 β -环湖精对苯环和萘环共轭效应的影响 ,通过比较紫外法和荧光法测定包合物解离常数的可靠性 ,提出用荧光光谱法测定包合物中客体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旋光法研究β-环糊精与氧氟沙星的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旋光法对一系列不同摩尔配比的β-环糊精/氧氟沙星的中性水溶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β-环糊精和氧氟沙星可以形成多种包合比的包合物,主要有1∶2、1∶1和2∶1的包合物,包合物的存在形式与溶液中β-环糊精/氧氟沙星的摩尔配比有关,溶液中β-环糊精/氧氟沙星的摩尔配比在1∶1~2.5∶1范围内形成的包合物以1∶1包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20.
运用紫外光谱滴定、差热分析和粉末X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山姜素分子与甲基化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配位包合物的包合行为、包合能力及其性质表征.研究结果显示,山姜素与甲基化β-环糊精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包合能力的大小为:β-CDDMβCDTMβCD.形成包合物后,其水溶性和热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