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端理  刘盛泉 《科技信息》2012,(33):23+62-23,62
该论文基于副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考量跨区域的发展前景,分析和研究了以宜昌市为代表的这类城市的外语培训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产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突破措施,有助于为同类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全面建设和外语培训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形成“城校共生”模式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探究“城校共生”模式下地方高校如何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地方高校在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畅通“城校共生”战略融合机制、秉持“城校共生”文化和合理念、优化“城校共生”结构契合布局、健全“城校共生”利益整合体系、改进“城校共生”治理联合方式、打造“城校共生”服务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互惠共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城市发展理论和城市动力学方法,分析城市副中心形成的历史背景,梳理城市副中心的概念和内涵,研究城市副中心与城市中心区的密切联系,剖析当今城市副中心形成特点。从而提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工业是支撑南阳构建核心竞争力,进而发展成为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础。南阳作为后发的内陆人口、资源和文化大市,既具有发展工业的潜力,同时又面临科研实力较弱、市场腹地狭小和信息情报不畅等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案例对比研究,探讨南阳如何在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扬长避短,采取内源式创新模式来保障自身工业实力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打造省级副中心城市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城市品牌的定位,就是对城市现有形象及未来发展远景的描绘,是经营城市、建立城市品牌的核心问题。实施品牌化战略需要厘清城市品牌定位视角的若干原则。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可从区住特征、特色资源、竞争优势、支柱产业、历史文脉、政策引导等几个视角进行城市品牌定位。  相似文献   

6.
对南阳市副中心城市区域地位进行了必要性论证,特别是对周边区域和城市的辐射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南阳市与周边区域城市有待加强的核心辐射要素及其产业更新到对策建议和辐射范围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南阳市在提升自身城市影响力的同时,应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并构建多城联动机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7.
建设南阳副中心城市,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发展高校教育是促进南阳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现实需要,是河南省打造“一主二副二区域”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南阳地方高校在服务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南阳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错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品牌文化打造存在脱节等现实问题,从打造南阳“艾”产业及“月季”品牌文化入手,提出了地方高校教育服务于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凯 《太原科技》2012,(2):17-22
分析了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必要性和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基础与条件,提出了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的内涝风险评估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内涝风险评估体系,运用模型模拟法、GIS空间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获取评估指标值,对研究区进行了10、20、50 a一遇降雨情景下的内涝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副中心现状排涝能力基本满足10 a一遇降雨,距离规划50 a一遇的排涝标准有较大差距;2)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北运河以西、通惠河以南的原通州老城区,运潮减河以北、小中河以东的区域,以及京秦铁路沿线路段的下凹桥区;3)积水危险性与内涝风险度结果并不吻合,内涝风险度评价结果更为科学,也更具指导性.建议对高风险区采取“一点一策”的方式制定应急预案,提升副中心洪涝预报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要从居民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入手,着力建设安全、便利、舒适、优美、活力、集约的高品质城市;激发洛阳工业基地活力,在中部崛起中构筑发展新优势;推动文化和生态融合发展,美丽与发展同行;围绕提高空间绩效、生存绩、社会公平等重点,加强精治共治法治,精心精细精准营造有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1.
亭,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建筑,其命名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1188个亭名的统计分析,得出其省域分布状况及命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为旅游资源开发中亭的命名提供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功能是城市作用于外围经济地域系统的能力,产业发展引起城市功能的变化.在城市功能关系结构中,主导功能与一般功能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城市系统内部各种要素按照自己的特性在城市空间中有规律地分布、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开放协调是城市功能优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价值链分工的不断推进使得城市网络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载体.北京电影产业的分工协作已跨越地理空间界限,形成基于产业联系的城市网络.该文选取2015年第一出品单位为北京企业的115部电影作为样本,收集1 307家企业的关系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电影产业所依托的城市网络联系.研究发现:1) 网络联系呈现开放的轮辐形态,网络连通度高达7.44、平均最短路径为2.76,可达性良好.121个中外城市企业参与了北京出品的电影生产,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多元、开放、充裕的资本和信息.2) 网络联系中,上海、香港在价值链各环节都与北京互动频繁;洛杉矶、首尔、台北主要立足于“后期制作”和“发行”对北京纵向配套;深圳、金华、东京主要依托“联合出品”与北京横向合作.跨区域的产业配套协作成为支撑北京电影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3) 网络凝聚子群阈值低,具有显著地理、组织制度临近性,与中国电影集团内部投融资关系网络高度耦合.因此,较低效率的组织制度关系锁定成为局限北京电影产业创新的瓶颈.  相似文献   

14.
主副中心结构是工业化中后期区域经济迈向成熟发展阶段的重要模式,开封向新兴副中心城市迈进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一主两副"(郑州为主中心、洛阳和开封为副中心)的框架结构基本形成;建设开封新兴副中心城市是带动豫东黄淮落后地区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需要;开封市具有区位交通、人文、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郑汴同城化等比较优势基础条件,具有建设新兴副中心城市的巨大潜力;应着力探索高速化的跨越发展模式、差异化的特色发展模式、现代化的高端发展模式等3条新兴发展路径;积极推进郑汴同城化,着力打造"郑-港"、"郑-汴"、"汴-港"等3条轴带,构建郑汴港金三角都市区.  相似文献   

15.
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各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各职业院校的发展与本省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政策设计和实际执行紧密相连。以省域为研究视角,将系统论、信息论以及协同理论运用于省域职业教育领域治理各环节,以政策、品牌、教师为研究对象,从转变治理观念、办学观念以及教学观念三个层面,给出举措,助力各省级人民政府实现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职业教育改革的三个转变,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无锡制造业正处于新发展阶段,面临着如何择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夕阳产业的新课题。文章基于2008-2017年间17个细分行业数据,通过纵向回顾与横向对比发现,无锡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调整失衡,经营质效未见改善,规模集聚优势不足,发展潜力劣势明显。针对这些问题,锁定12个主要细分行业,以结构优化与质效提升为导向,提出了产业定位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向服务功能差异不很明显,城市群发展空间较为集中,城市分工重叠,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郑州与其他城市联系不紧密,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发展不理想。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应加大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内各城市分工;重点发展区域副中心城市,避免城市群内部等级明显分化;大力发展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平顶山亟待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西安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街道(乡、镇)数据,基于西安市建设用地类型,利用ArcGIS10.0软件生成500m格网人口密度图,绘制常住人口密度等值线,根据等值线值和等值线所围面积计算备择中心人口规模,结合城市主副中心的定义和经济特征设计筛选条件,辅以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系数,研究识别城市主副中心数量和位置的一般性方法.研究显示,西安市有唯一主中心(钟楼主中心)和5个城市副中心(小寨副中心、西高新副中心、张家堡副中心、土门副中心和纺织城副中心),各主副中心的坐标位置得以识别和标注.本方法用于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研究中能够修正模型系数偏误,也可应用于城市规划、商业、公共服务选址等领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将河南省近域城市组团划分为郑汴许发展组团、郑新焦发展组团、洛济发展组团、安鹤濮发展组团、许平漯发展组团、漯驻周发展组团等组团,对各近域城市组团的发展重点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河南省近域城市整合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文章制定了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熵权法从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各个层面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验证两者协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为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科技条件、经济条件和科技经济融合能力远高于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区,融合支撑条件不足已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科技和经济融合的重要瓶颈等。对此,应从强化地方科技经济融合分类指导、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搭建协同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加强科技经济融合的要素支撑等方面入手,有效推动我国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