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前苏联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独立的精神和文学传统的持续探索的热情,表现了俄国一部分知识分子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来反思意识形态霸权所施加的制度化及对人的内在人性的影响。这是中国当代文学所缺乏的。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这样的文学现象,无疑和中苏作家各自所在的精神人格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洪秀全由一个传统的封建士子到反孔排儒,这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但不久又有退步,即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总体看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离异明显不足,而回归的影响则是反动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士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虽然到了近代,士文化已经在现代社会结构中逐渐消亡,但传统士文化所保留的精神特质依然在现代知识分子人格形成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老舍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和作家,在其作品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中,既有传统士文化所留下的深深烙印,又具有知识分子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4.
受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科学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知识分子在人格结构上表现出依附性与参与性的特征,与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性、独立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失去了精神上努力的方向。在中国行将步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中国知识分子应担起自身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使命。而要建立起包含终极关怀的文化体系与社会批判体系,必须首先建立起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历史迷失的反思,则是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构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对林纾进行了大肆的贬损,后来林纾发表小说对新文化派给予回击。林纾的双重角色导致了他在新旧之争中的认同危机:小说翻译和创作显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文化身份上的“重合”,但他的观点一开始就与新文化派相背离,而新文化派又拒绝从文化身份上认同他。认同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清末民初多数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身份:既是传统士人又是现代文人;二是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心态:面对西方文明的调和或激进态度。民初的新旧之争是关于文化话语霸权的论争,“新”和“旧”的问题导向的是“现代”与“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试析叶兆言小说中的女性价值取向--拯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被消解,重树的现代人本文化呈现病态。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作家叶兆言常常在小说中描写女主人公用肉体来拯救男性的灵魂。这表达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作家在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本文化冲突之间的矛盾尴尬心态。  相似文献   

7.
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分析方鸿渐悲剧人生产生的原因,已见诸多论述,本文则基于生成性理论视角,以文化价值与生物逻辑之间关系为主线,从社会生存环境、爱情婚姻观念、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中国传统文化成就的人格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重读李、杜     
由于长期受大一统的儒家文化以及伴随封建制度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封建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殊的“从仕”观念。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品格上形成严重的单一性倾向,在社会角色上,由于作为一种权力的话语的拥有者”,具有较严重的“救世主”及“代言人”观念,杜甫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近体诗”,又称“律诗”的集大成者及最高成就者,也是唐以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仕文化”的典型代表,又由于其伟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其思想影响了以的的历代诗人和作家。李白则是一个例外.他亦以其创作和生活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一种另类的文化品格,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游离的分子,从严格意义上讲,李白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本文试以李白和杜甫的部分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两位诗人不同的文化品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有契合之处,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都离不开科举,通过科举来达到他们的人生理想。本文从探寻传统士阶层这一人生追求的根源入手,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他们的人生心路历程。士阶层在一生当中,存在四种交流类型,分别是与君(天)、家、市民社会、师之间的交换。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写实作家的代表人物,方方和池莉的小说中刻画了众多的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其平凡的故事里蕴涵着对知识分子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怀。方方的小说建构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家族谱系,探讨三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蜕变历程,竭力表现出对理想的坚执和守望。池莉把目光聚焦于当下,站在市民价值的立场上来关照知识分子,以市民文化来贬抑知识分子文化,表现知识分子的某些消极病态因素。她们共同为中国当代文学纷繁多彩异趣迭起的知识分子形象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有契合之处。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千百年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知识分子崇高的人格理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同流俗、超越自我的独立精神。刘震云作为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塑造了一批社会转型期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他用反讽的手法,冷峻的叙述,内敛而幽默的语言使文本中世俗化的知识分子形象成为有意味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节日的定义及其意义问题出发,通过对比中西传统节日和中西传统文化以凸显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再通过对我国八大传统节日的起源进行追本溯源来努力挖掘每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本着最大限度展现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初衷来审视以上八大传统节日的现有英译,并对那些不能展现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英译作出必要改进。  相似文献   

15.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多为知识分子,而且其作品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在当代社会中的没落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秉持自己的知识分子传统,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重建大众文化冲击下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他们因为缺乏精神操守从而使自己的使命无法顺利完成,他们是典型的贝娄型知识分子。从贝娄反复写作知识分子的动机和角度分析《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贝恩和肯尼斯,揭示出贝娄型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徘徊以及贝娄自己的创作活动都体现了潜伏在意识里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命运因时代的复杂变革而变得起伏不定。社会定位的迷茫、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爱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是他们的思想变得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在中国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的碰撞中对传统文化的叛离与依恋。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探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的词作中一半以上与酒有关,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固有的诗酒情结。这种诗酒传统源于中国文化中的非酒神型特征。辛弃疾的“四位一体”诗酒人生范式正是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诗酒人生的典型代表,具有强烈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研究一般只偏重于儒家及佛道思想的研究。这给人们一个错觉:即把儒佛道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似乎传统文化纯粹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化。本文试图冲出误区: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正统文化及其逆流的组合,正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正统文化的逆流是传统文化的旁支。所谓正统文化,是由统治阶层精英(主要是封建知识分子)创造,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  相似文献   

19.
困而退隐--从散曲看元代知识分子的归隐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知识分子承受着汉民族"自我"位置的失落与传统知识分子"应有位置"的失落.这种困境,使得儒家个人传统价值观所造成的痛苦与道家逍遥避世所带来的心灵解脱在他们心中不断撞击,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就形成了元散曲"叹世归隐"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叙事对作为文化英雄的知识分子形象产生了质疑.经由王朔对知识群体的调侃、贾平凹对末世文人的挽歌以及新世纪以来大学题材小说对教授群体的丑化,知识分子叙事书写了文化英雄在近二十年来的溃败命运.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叙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认识角度偏颇与审美意识简陋的双重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