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骆莎 《科技信息》2012,(11):177-177,160
话语身份在公共话语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是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我们研究语言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将明确界定话语身份,分析话语身份结构,希望引发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正始文人以"道"与"自然"为艺术之本体与本源。玄学的生活化,使得玄学话语与文学话语的交融成为可能。纵酒的行径几乎就是"自然"的同义语。阮籍论艺术思维融汇了道家与玄学的思想因素,但此时玄学话语与文学话语在阮籍、嵇康的作品中仍处于混而未分、互相交融、相互渗透的状态。从两晋未以迄东晋,产生了山水画、山水诗和玄言诗。"以玄对山水"是东晋玄言文学兴盛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典型的文学话语。玄言诗人与陶渊明代表东晋诗坛,实现了玄学话语向文学话语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革命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独特的一个历史性存在,革命文学理论家的话语姿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极为先锋,力图以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来颠覆"五四";革命文学作家的文学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作品的消费性迎合了时代情绪与读者需求;革命文学立足于上海的文化语境,与当时的现代都市文学、通俗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的文学共生场.  相似文献   

4.
文学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活动.它的审美特征就蕴藉在不同于日常和科学用语的话语体系中.文学话语以言约旨远、含蓄凝练,模糊朦胧、含混多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为主要特征,带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5.
由17世纪北美清教徒文学形成的“美国清教文学传统”是美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清教文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基督教文学的一个分支,从属于圣经文学传统,但美国清教文学在神话构建以及圣经话语使用中都注入了具有明显北美地域色彩的独特内涵,由此形成美国文学与其它基督教文学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学正在蓬勃发展时期,但存在生态文学学理建构讨论中论者所用基础术语不一致、观照视阈及讨论范畴偏窄的问题。尽快厘清基础术语的内涵与外延,在研究实践中注重运用“有机的动态系统”视阈,对推动生态文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情人》与中国女性文学的比较,从话语方面着手,分析其中流露出的话语霸权,而后从作者杜拉斯的个性以及其所从属的种族方面做一深入的分析和评判,目的是推动和提高中国女性文学和女性评论在话语方面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隐喻和虚拟空间的关系,认为互为载体,互为表现手段,具有相近的语用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方神话、浪漫主义文学及现代派文学对隐喻与虚拟空间的运用,并阐明了虚拟空间在日常语言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制度分析范式首先是历史注意的分析范式。从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及其深刻社会影响的阐释中提炼出这样一条制度分析路径,可以为透视中国当前形形色色的制度现象提供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以2010午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为切人点,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对于环境污染事件的不同解读。通过这一解读,我们看到了发生在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事件难以形成“问题建构”进入公众视野,经常表现为一种孤立的、就事论事的、寻求生存权的自救行为。在环境灾难面前,大众媒体无疑是民众认识环境议题、接受环境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而作为社会的监督和制衡力量,大众媒体更是民间建构环境话语、追求环境正义最为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制度分析范式首先是历史注意的分析范式。从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及其深刻社会影响的阐释中提炼出这样一条制度分析路径,可以为透视中国当前形形色色的制度现象提供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布伊尔认为,有关环境污染的话题即"有毒话语"(toxic discourse)是文学的警示录,它表达了人们对环境恶化的焦虑。这些"生态预警作品"将文学文本与人们的生存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他们不仅传达和构建了一种生态美学和价值观,同时也担负起了树立读者环保意识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2007年8月16~19日,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的40余位知名学者参加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接受论文50余篇,就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前沿性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讨。  相似文献   

14.
顾暄 《当代地方科技》2010,(21):173-174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二语学习和习得领域的研究愈加重视社会语境的重要性。近年来,在二语习得领域出现了对语言学习社会语境的冲击。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这一概念也开始频频出现。本文从语言课堂的视角,对话语实践的概念、课堂话语实践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立 《科技咨询导报》2011,(20):180-180
在刚刚走过的20世纪,流亡与流浪的冲击波在小说家及其作品中蔓延,产生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流浪者群体。高行健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主要分析了高行健作品《灵山》中的政治流亡话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的"三事"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事"话语是指一句话列举"三事",作三个、三面或三层意义表述的语言形式。其表现有以"三事"为三项原则、三个条件、三个原因、三个愿望、三个物品等主要类型。从文献材料来看,"三事"话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客观的存在,而且历史悠久,涉及广泛,形式多样,是中国语言文学一大民族特色,无论治语言学或文学的学者,都不可不予以适当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凸显了公民(或公民团体)的主体地位及其内部的能动交往活动。该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启示作用,对我们思考中国公共领域和公民问题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等方面也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公共领域和公民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要素,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直接的构成性意义,如何保持公共领域的独立性,如何调动公民积极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并从中实现公民之间的团结与认同,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公共领域"起源于西方,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其最早由美籍德裔杰出女思想家阿伦特提出。当代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在著作中对此概念、历史演变、社会结构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哈氏赋予媒介非常重要的角色,认为公共领域也就是大众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尽管哈贝马斯的结论遭到质疑,但是他有关资产阶级理想公共领域的论述所具有的一些普世的特征,赋予了公共领域一种解释框架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公共领域的源流发展,以期对于我们分析现今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阐释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该理论探讨了中国社会未能产生哈氏所论证的公共领域的原因。通过对互联网特征以及互联网影响政府行为的成功案例的分析指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中国的公共领域将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而得到萌芽。  相似文献   

20.
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相关阐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当代意义,揭示了文学作为话语实践的真实作用与审美效果.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本身就包含着建构、生产、批判、认同的运作系统.实质上,文学话语实践既起到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也具有批判、改造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