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起楚怀王,人们心目中,便会立即浮现出一个庸碌无能、荒淫奢侈的昏君形象。楚怀王果真如此吗?为什么在今天的银幕上、舞台上都将他如此丑化呢?有什么根据呢?根据恐怕主要是因为他放逐了贤臣屈原。屈原果真受到楚怀王的迫害吗?证据又何在呢?恐怕又主要是依据屈原的《离骚》,据说屈原在《离骚》中指斥了楚怀王。其实这是一桩冤案,既曲解了《离骚》,错怪了屈原,又冤枉了楚怀王。澄清这笔千古之冤,无论是对楚史的研究,或是对屈原和《离骚》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3期上《“这个”病句早该修改了》一文,议及《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个句子:……因谗之曰:“王俊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个出,平促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该文判定引句为“病句”的第一个理由是:“双引号内的两句话是上官大夫在楚怀王面前‘谗’屈平的内容。如果是上官大夫直接引屈平的话来低毁屈平,那么,‘以为’就多余。如果是上官大夫转述屈平的话的大意,那么,‘曰’就多余。很明显这句犯了杂揉的语病,‘曰’与‘以为’,两者只能选其一,以选‘曰…  相似文献   

3.
楚辞《招魂》用于为楚怀王举行国丧会活动中招魂仪式第一阶段。诗序叙巫砚扮演怀王亡魂、上帝、巫阳,交代招魂事由。招魂活动始于楚境旷野泰、楚交接灵车时,由巫阳招魂至郢都修门,转由巫官工祝引魂回故居。该诗是屈原在祭辞基础上改创而成。其题旨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明招怀王之魂,暗寓忠君爱国之意。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其《橘颂》对橘树的热情礼赞反映了先秦时期橘生南国的情况。从《橘颂》及有关的记载中可窥测到南国橘的种植分为楚国、吴越和巴渝等几大区。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以来,考古部门在常德德山发掘楚墓近千座,出土大量珍贵楚文物,并尚有千余座楚墓未发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常德德山是一处楚文化繁荣之地.从古籍记载来看,德山一带时称“枉渚”,是楚国江南一处要塞之地,极可能就是楚国“洞庭五渚”之一.屈原在沅水下游一带留有许多踪迹,屈赋《涉江》中明确提到“朝发枉渚,夕宿辰阳”,可见德山一带是屈原十分熟悉、经常往来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九歌》大约是屈原被放逐在沅、湘流域时期的作品。 王逸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午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7.
比兴寄托是我国诗歌艺术创作的优秀传统之一.其中借助男女情爱表达故国之恋、怀乡之思,更是各种爱国诗歌的惯用手法.最早可见之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当年屈原遭到楚怀王嫌弃放逐之后,他依然不甘寂寞,一心维系着国家安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相似文献   

8.
《天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屈原的作品。对《天问》所提问题作出回答的《天对》,是唐代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柳宗元的作品。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战国后期楚国大夫。他是诗人,同时也是强烈要求改革楚国政治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所作的《天问》是了不起的诗篇。在这首长诗里,屈原从宇宙的起源、构造、神话传说到有史时代,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疑问,对宇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族别,古书无明确记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考证屈原的族别,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即弄清了楚的族别,屈原的族别自然就清楚了。一、楚的族别问题。屈原在《离骚》中这样自我介绍:“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帝是谁?不少书说高阳帝是颛顼。翻开《大戴礼记·帝系》,那里面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是《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从把握《史记》与《战国策》中苏秦、张仪的形象异同可以见出司马迁受辱不馁的人生观、尊重史实公平公正的史官精神及其在材料的增删改写方面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里耶秦简与《战国策》的记载,长沙地区在秦朝以前已经设置郡,它就是楚国的洞庭郡,洞庭郡的首府设在长沙。秦朝设置36郡时,可能沿用楚国洞庭郡的旧名。汉朝实行郡国并存制度,把洞庭郡改为长沙国。  相似文献   

12.
《离骚》这部伟大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屈原的性格、思想、政治倾向和远大的理想,曲折地反映了屈原时代新旧力量尖锐冲突斗争的社会现象,展现了战国末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楚国及整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一部《离骚》,鲜明地刻志着屈原的文学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呈露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诵读《离骚》,可以触摸到屈原的纯美的心灵,为他的崇高理想所鼓舞;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不少作品受巫楚文化的影响,这似乎已被人们所公认,但象《九歌》这样,直接借鉴楚越傩文化进行再创作的诗篇,却是不多见的。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乱,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南宋的朱熹在《楚辞集注·九歌》中也说到俗人“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王、朱的注解都肯  相似文献   

14.
屈原骚赋对《诗经》语言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由屈原奠基并定型的骚体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独占了一个文学时代,和《诗经》一起,成了先秦文学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几千年来,他们分别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两个源头。但是,这两座高峰却又并不互相隔绝。象任何一位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作家一样,屈原吸收了前人和同时代人在文学方面的各种成果,同时又全力进行创造。细读屈原骚赋,我们可以看到,南方的原始艺术,楚国的经济、历史、文化和北方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这座奇峰的基础,而作为中国诗歌开山之祖的《诗经》,对屈原的影响更是直接而明显。  相似文献   

15.
《史记》是我国先秦以及汉初历史文化的总结,班固曾概括指出它们的联系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此后有些历史家也表示过类似的看法。在班固提到的这些历史著作中,《楚汉春秋》很值得注意,这不仅因为此书出自汉人之手,重要的还在于它记载了楚汉时期许多重要的史实。因此,在研究《史记》与先秦以及汉初文化的联系时,它与《楚汉春秋》的关系不可忽略。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九歌》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它脱胎于楚国的民间巫术祭歌,经屈原的加工改造而成。《九歌》中描绘的山川景色和风俗民情,最能体现楚文化奇异绚丽的特点。屈原在《九歌》的创作中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九歌"之名实际上是古代神曲乐名,虞夏时的燕飨之乐;《九歌》祭祀的诸神中有许多为中原特有的神祇;重点继承的是《诗经》中《国风》的爱情主题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在艺术手法上,沿用了《国风》的比兴寄托,注重人物心理描写以及直接化用其中的句子等。由此可见,《九歌》实乃屈原将中原文化和楚文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九章》是《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它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和《悲回风》九篇。这九篇作品正如朱熹所说:“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现在一般认为,其中除《桔颂》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外,其他诸篇都是他在两次流放中所作。它们大多是记实之词,真实地记述了屈原在流放期间的生活经历,抒写了他在流放期间怀念故国的真挚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屈原作品中烙有楚国礼仪文化的深刻印记。结合《离骚》文本及相关文献,至少可以考知楚人在认祖归宗("高阳苗裔")、始生取名("锡余嘉名")、陈辞神明("就重华而陈辞")、占卜降神("灵氛占之""巫咸夕降")、颂神祭祖("奏《九歌》而舞韶兮")等方面的礼仪习俗。  相似文献   

19.
《涉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的名作《九章》里的一篇。在这篇诗中,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进发出绚丽的异采。 屈原(公元前340——278),名平,战国后期楚人,楚王宗族。在战国七雄中,楚本是一个版图最大,实力相当雄厚的大国,和秦是逐鹿中原统一中国的旗鼓相当的对手。正如苏秦概括当时的形势所说的那样:“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到了屈原所处的时代,楚已经由盛转衰,由强转弱了。屈原二十来岁时,为楚怀王左徒,职位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史记》中关于苏秦事迹的记载历来存在错乱、混淆或杂糅的情况。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提供了比较集中的苏秦资料,可以校正和补充这一时段的历史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