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为不宦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田子辞。” (《战国策·齐策》)[译文]齐国有个人见到处士田骈,说:“久闻先生的高谓品德,主张不做官,而愿为人们服务”。田骈问道:“你这是从那里听来的?”这个人回答说:“我是从邻居的女儿那里听说的”。田骈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人回答说:“我邻居家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目前史学界对怎样评价庄子及其哲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先秦道家的思想演变来探讨庄子的哲学性质.一、道家思想由老子创始由庄子集大成我们后人要追寻道家思想的开山祖师,历来就有很大的争议.不过,最后还不能不找到老子,肯定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并把“道”看成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而给以系统的哲学论证.所以在分析道家思想时,就以老子为始点,以庄子为终点,从先秦道家的思想发展中,看清庄子在那时所居的重要地位.道家学说到庄子才集大成,正如儒家学说到荀子才集大成,法家学说到韩非子才集大成一样,乃是战国末期封建政治经济统一趋势在学术思想上的反映.道家从老子到庄子还有其中间环节,根据《庄子·天下》记载,道家内部似乎有宋钘、尹文和田骈、慎到以及环渊、老聃三派之分,而最后才为庄子.庄子俨然以直接继承老聃即他所向往的“古之博大真人”①自命.可见,宋钘、尹文和田骈、慎到两派在思想上是对庄子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一部中国哲学史,有如奔流不息的思想长河,道家作为这长河中的“一条暗流”,一直“潜流于思想界而不灭”,它对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思想影响之巨,几堪与儒家孔孟相匹敌.向来人们谈论道家,总以老庄并称,实则以庄为主.因为无疑地道家学说从老子开始,经过宋钘、尹文、田骈、慎到等人,到庄子才集大成,正如荀子集儒、韩非集法之大成一样.对于这样一位地位鼎赫、大才(舟木)(舟木)的哲学家,很有研究其哲学特色之必要.但是从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庄子的文章来看,论其性质者实众,述其特色者盖寡.本文不揣浅陋,陈其孔见,以就教对诸位老师、专家.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我国古代大哲学家之一,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的籍贯问题迄今尚未真正解决. 今本《史记·老子传》明言“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后来也多承此说;但其间并非没有问题.首先是《史记·本传》关于老子的其他记载亦多含糊不清之处.盖自稷下黄老学派乃至汉初道家者流,对于老子往往欲神其人,欲奇其事,以至造成一些混乱.因此,司马迁在撰写《老子传》时,常常以疑似之词书之.如:  相似文献   

5.
寓言界说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庄子》一书中。《庄子·杂篇·寓言》中说:“寓言十九”。晋人郭象注:“寄之他人,则十言而见信。”唐朝人成玄英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已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清人王先谦集解云:“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前人的这些解释,虽然还不全面、不确切,  相似文献   

6.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时钟已经引导人类进入了2 1世纪,但人们总是要顾后瞻前,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益,以求更好地面对现实、开创未来。思想史的研究也同样如此。讨论道学研究,首先有必要为“道学”正名。在先秦诸子书中,多有“道”“道术”之类名称。诸子百家都讲“道”,但其涵义各不相同。而讲“道”讲得最多、最玄的应属老庄一派道家,那时,可谓有“道家”“道学”之实而未立其名。“道家”一词,最早见于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1 ] 云云,指的是以老子为宗师的战国至秦汉的道家学派,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伴随经学解体与诸子学兴起,老庄之学在近代获得了新生。尤其是严复《评点〈老子〉》《评点〈庄子〉》、章太炎《齐物论释》等,对西方理念与传统学术之会通作了大胆尝试。而“新道家”的概念也走过了一段从指代受过道家训练的科学家到意欲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历程。道家的无为主张、自然精神、生命体认,都将对处于“现代化”困境中的人们的心灵境界的提升、政治制度的完善,发挥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叶适与朱熹     
叶适与朱熹周梦江清代全祖望《宋元学案·水心学案》按语说:“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其间,遂称鼎足。”关于朱熹道学与陆九渊心学以及叶适的永嘉事功学派三者之间的关系,朱、陆的论争如鹅湖之会等,是人所熟知的,而叶适与朱熹之...  相似文献   

10.
南宋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是因为其讲学之“精舍”座落在贵溪象山而得名。象山原名“应天山”,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史》都这么讲。(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通论》认为象山原名“云台山”,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则对此未论及。) 说象山原名“应天山”的依据大概如下: 淳熙十四年丁未,先生四十九岁。登贵溪应天山讲学。淳熙十五年戊申,先生五十岁,在山间精舍。易应天山名为象山,学徒结庐。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年谱》)笔者认为,《年谱》系陆九渊之后人、门生所编,是他们的语言;《年谱》谓象山原名“应天山”,似有误矣。  相似文献   

11.
孙膑,一般认为是战国中胡齐国人,也有说法称“孙膑楚人,为齐臣”(《吕氏春秋·不二》高诱注)。其生卒年月史籍无载,只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披露了他的家世渊源:“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武是著名的《孙子兵法》的作者,田齐王室宗族,那么,也可以说孙膑其人“系出名门”了。《通鉴·周纪》综合各家史书,把孙膑生平基本浓缩如下:“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威王谋救赵,欲以孙膑为将,膑辞以刑余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据说孙膑其名就是因为“以法断其两足”的膑刑而获致的。《史记)还详细地记述了孙膑助田忌赛马赢威王、齐魏争强斩庞涓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古籍中孙膑的基本生平材料。  相似文献   

12.
<正>明代中叶,泰州学派的后期代表人物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所谓“童心”,即“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就是真心,是清洗了封建伦常教条束缚和蒙蔽的“最初一念之本心”,它不是一般所谓的真情实感、而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真情实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心说》)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提倡的审美理想就是纯朴天真的人性,就是真.在文艺批评方面,蒲松龄在《〈宋七律诗选〉跋》中说:“宋人之什,率近子俚;而择其佳句,则秀丽中自饶天真.唐贤所不能道也……吾子宋集中选唐人,则唐人逊我真也,敢云以门户自立哉!”真,是他门户自立的批评标准.屈原和李贽,是蒲松龄非常  相似文献   

13.
北京图书馆藏明初无名氏编《诗渊》,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历代诗歌总集。全书久佚,今存残本分订二十五册,收诗即超过五万首,且其中十之二三不见于他书,弥足珍贵。数年前,书目文献出版社将此书影印出版,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孔凡礼先生辑《全宋词补辑》,主要援据该书。北京大学编《全宋诗》,于此书采掇亦多。笔者于一九八八年为纂辑《全唐诗补编》,曾将全书通检一过,录出唐人佚诗,达一百多首。 《诗渊》在明清书目中,仅《文渊阁书目》有著录,且极简单,无资于全书面貌之考证。今存本无序跋,也无总目,各册前后次序也较混乱。孔凡礼先生为影印本所作《前言》中,根据今存本一至五册书根上有“地五”至“地九”字样,六至九册有“人七”至“人十”字样,推测云:“《诗渊》是一部规模相当宠大的类书,它分天、地、人等几大部,大部之下又分许多细目。”“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又云:“现存《诗渊》远远不是足本。天部不见,地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以“浙东学派”作为南宋浙江东部地区各学派的总称。其中最主要的学派共有三家,一称金华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为南宋时颇有影响的理学学派,其学术观点是“不主一说”,兼取所长,基本倾向陆九渊心学,又赞成朱熹以理为哲学最高范畴的观点,还接受了永嘉、永康学派某些事功观点,首创经世致用说;二为以薛季宣、陈傅良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倡功利之说,反对空谈道德性命之说,主张通过事功来把握义理,笃信“六经之学,竞业为本”,提倡“以利和义”;三是永嘉学派,以陈亮为代表,最大特点是谈王说霸,倡事功之学,提倡“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具有务实不务虚的学风。三家学派虽都提倡经世致用之学,都有务实学风,然又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以先秦道家圣人思想为主体,兼收儒、法等家的圣人思想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圣人观。在《淮南子》中,圣人一般是指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等人,是体道者、载道者、践道者和治世者,具有无为、因循、虚静、无欲和察微知几等品格。《淮南子》的圣人观彰显了《庄子》所标示的传统道家孜孜追求的“内圣外王”之至高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一“建安七子”之说,源于曹丕的《典论·论文》。《论文》说: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  相似文献   

17.
一、孟子时代的人性心理学思想首先有必要对孟子时代的人性学说作一初步的介绍以与孟子人性心理学进行比较。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与知性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用伦理善恶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点在孟子时代的人性论思想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据《孟子》和王充《论衡》载,该时代的人性观主要有四派:第一派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载于《孟子·告子》篇。告子提出“生之谓性”命题。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特质。这种特质,告子认为包括了至少两类:一是“食色”,指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要求;二是“仁”,指一种社会交…  相似文献   

18.
“耕藉田”作为一种制度,最早出现在《周礼》和《月令》里面。但汉以前的史书里,能够看到的正式记载很少,就连并吞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是否有过“耕藉”活动,都不可得知。直到汉朝,这个制度大概才算正式定了下来,以后便各朝因袭下去。什么叫“耕藉田”?古人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应劭说:“古者天子耕藉田千亩,言为天下先。藉田,典藉之常也。”韦昭曰:“藉,借也;借民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  相似文献   

19.
隋末唐初著名隐逸诗人王绩,号东皋子.对于“东皋子”之来由,古今论者一致认为因地名而来,即王绩躬耕、隐居之地叫“东皋”.吕才《东皋子集序》、两《唐书》本传,《唐诗品汇》、《全唐诗话续编》、《全唐诗》、《全唐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或云躬耕东皋,或云归隐东皋,或云著书东皋,或云游东皋,都毫不怀疑地认为王绩故里有地名“东皋”.唯《唐诗纪事》与《唐才子传》未云“东皋”,只云王绩“自号东皋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东皋,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作者隐居对此,因自号“东皋子”.山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绩集校注》也持此说.古今各书所言略同,实则皆本王绩《自作墓志文并序》:“常耕东皋,号东皋子.”  相似文献   

20.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章。《孟子》一书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诸候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其文虽然尚未脱离语录体,但比《论语》有很大发展。内容的广泛、主题的集中、逻辑推理的严密,都是《论语》所不能比拟的。孟子在先秦诸子中,尤以善辩著称。说理畅达,辞锋犀利,气势充沛,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极富有鼓动性和说服力。《齐桓晋文之事》一文,通过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席对话,驳斥了齐宣王的图霸大欲,使齐宣王接受了他的意见,自愿受教,从而集中地宣扬了他的“保民而王”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提倡“保民”,反对害民;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反对暴政,在人民遭受荼毒的战国时代,也不无积极意义。但保民只是手段,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使之得以“王”天下,才是目的。这里,我们粗略地分析一下齐宣王和孟子的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