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玄 《河南科技》2024,(5):108-111
【目的】选取延川县为研究区,以延川县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探究延川县耕地碎片化程度与耕地碎片化成因,为延川县耕地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地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斑块密度和形状指数为耕地碎片化评价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与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依据评价结果分析延川县耕地碎片化成因。【结果】(1)研究区整体耕地碎片化程度偏高,总体呈西高东低态势。(2)县域内有50%的行政区属于耕地重度碎片化地区,25%行政区属于中度碎片化地区,25%行政区属于轻度碎片化地区。(3)影响延川县耕地碎片化的自然因素主要为地形地貌及土地肥力,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为耕地的不充分利用和土地权属的细碎。【结论】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工程与土地权属调整降低延川县耕地碎片化程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同时加强后续监管措施,能够预防耕地碎片化加剧。  相似文献   

2.
对三个丘陵为主的调查区按地形、地貌进行土地整治分区,然后讨论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的方法,再分别对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的建设规模和补充耕地的数量潜力与质量潜力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对调查区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郝天乐  王昱之 《河南科技》2023,(22):100-104
【目的】以甘肃省舟曲县为研究区域,对舟曲县2020年的土地状况进行模拟,并以此为基础预测其2035年土地变化趋势。【方法】运用GeoSOS-FLUS模型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实际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吻合。【结果】草地及建设用地大幅减少,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增加趋势显著。其中,未利用地增长最快,动态度为1.83%,主要从草地、建设用地转入。预计至2035年,舟曲县建设用地和水域增长微弱,林地、草地将会大幅增加,耕地及未利用地将成为减少最快的用地。【结论】通过综合分析舟曲县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揭示了该地区在过去20年及未来15年的土地利用演变情况,同时反映出FLUS模型在实际模拟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舟曲县及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社会影响的内容,初步探讨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土地整治规划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保护与建设、重点项目安排4个方面。土地整治规划的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稳定、社会公平、社会经济、环境协调4个方面。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集成是可行的。研究结论:开展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社会影响评价有利于区域政策制定、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可从源头上预防和规避规划实施带来的社会风险,确保规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李青芝 《河南科技》2023,(9):107-111
【目的】探究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改善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自然-经济-社会”模型,选取20个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西安市2013—201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变化趋势:2013—2014年、2016—2018年处于上升期,2014—2016年、2018—2019年处于下降期,始终在临界安全水平内波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环境质量是影响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结论】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发展较稳定,后续可以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环境质量等方面提高土地质量,从而不断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对郑州市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进行评估。【方法】运用Arc GIS和In VEST模型,计算得出郑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以及碳密度空间分布。【结果】郑州市林地碳密度最高,达到89.362 t/hm2;耕地次之,为75.436 t/hm2。郑州市生态系统整体碳储量为5 385.502×102t,其中耕地碳储量达到3 494.409×102t,占总碳储量的64.88%。【结论】在郑州市生态系统中,耕地面积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最大,耕地碳储量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有绝对优势,是生态系统中碳储量蓄积的主力。郑州市碳密度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边缘地区,其次零星分布于西部山区和郑州市主城区;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及西南片区;中值区主要分布于郑州市大部分耕地地区及北偏东部郑州市主城区。由此可见,郑州市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整体较好,在碳中和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李鹏飞 《河南科技》2023,(5):116-119
【目的】对定西市农业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为当地农业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ArcGIS平台,以甘肃省定西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层次分析法,选取和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因子,如高程、坡向、坡度、温度和降水,对定西市农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定西市适宜农业种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东部地区,对应的县域主要为临洮县、安定区、渭源县、通渭县、陇西县和漳县的大部分地区,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开展农业种植的区域分别约占定西市总面积的13%、26%、36%和24%。【结论】定西市要在整体上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阳 《河南科技》2023,(4):100-104
【目的】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对于理解区域人地关系演化至关重要。【方法】以陕西省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数量变化、方向变化、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陕西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变化总面积达11 815.9 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5.75%,主要变化地类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整体来看,耕地净面积持续下降,主要流向由草地与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中流向建设用地,新增面积主要来自草地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减少;林地面积与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其中,林地新增面积主要来源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耕地的转入。从地域上看,关中平原快速城镇化侵占大量优质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主导的地类变化类型,陕北地区以耕地与林草地之间的互换为主,未利用地的开垦次之。陕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活跃度较低,总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加的趋势;(2)研究期内,耕地属于高速衰减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属于高速扩张类型。水域与其他用地是研究区域内较为“敏感”的用地类型;(3)2000—...  相似文献   

9.
韩昌坤 《河南科技》2023,(2):117-121
【目的】分析延安市土地利用情况,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建议。【方法】以延安市所有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下辖各县区为研究单元,定性分析建设用地的利用程度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延安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结果】延安市土地集约程度为一般型,下辖各县区节约集约水平差异大。【结论】延安市应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益,通过盘活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合理高效利用土地,从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状况,促进当地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构建由18个指标构成的土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项进行赋权,进而对下辖的十个地级市进行城市土地效益的评价研究。【结果】(1)陕西省内城市土地效益与当地地势有关,关中地区表现最佳,陕北位于中间水平,而陕南则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2)陕西省内城市土地效益差异明显,西安市和榆林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大幅度领先其他城市,其他地级市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结论】由生态方面得分可知,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依然存在,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控制废气排放,加大修建废气治理设施力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尽可能提高排名较低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促进陕西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佳惠 《河南科技》2023,(17):86-90
【目的】伊洛河流域属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研究伊洛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对科学认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防治土地退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基于伊洛河流域1990年与2020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坡度坡长因子、植被、土壤等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从流域尺度与县域尺度分析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的时空格局。【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和2020年实际土壤侵蚀强度主要处于强烈侵蚀(50~80 t hm-2)、极强烈侵蚀(80~150 t hm-2)等级,此两类约占流域面积的50%,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西部低山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地类的平均土壤侵蚀量较高。【结论】与1990年相比,2020年各地类平均土壤侵蚀强度有所下降。1990年与2020年土壤保持能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低山丘陵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形平坦、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与1990年相比,2020年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能力呈降低趋势。研究结论可深化对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的科学认识,为编制水土保持规划,防治土地退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露  卢骏 《河南科技》2023,(9):23-26
【目的】梳理现有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分类统计相关研究成果,从而优化和完美传统人工分类方式。【方法】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分类要求,以python通用编程语言为基础,基于arcpy站点包及openpyxl模块设计一套脚本工具,引入“四舍六入五看齐、奇进偶不进”的进位规则,确保成果精度。【结果】解决excel数据统计结果不准确问题,实现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分类自动统计,通过试验对比验证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论】提高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土地利用规划修改、用地报批等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分析黄河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在空间上探索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与驱动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并设定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情景,采用Markov-Flus模型对未来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预测。【结果】研究区内,榆林市、渭南市以及咸阳市北部的景观风险较高,近年来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逐渐收缩;整体的分布呈现“南冷北热”的特点。【结论】不同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收缩或扩张情况不同,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雨晴 《河南科技》2023,(13):99-104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质量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保持及提高区域生境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2010、2015、2020年15年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InVEST模型的Habitat Quality(生境质量)模块对陕西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2005—2020年间陕西省建设用地、林地、草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2)陕西省高生境质量区域分布于秦岭山地部分及陕北山区,低生境质量及较低生境质量区域集中在关中西安市及周边城市区域。【结论】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生境质量的保护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陈琳 《河南科技》2023,(4):94-99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生境质量变化的过程,为维护自然系统平衡、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方法】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的强大功能,以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为研究区,在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改变与生境质量变化的联系。【结果】(1)四川省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而耕地和草地呈现出缩减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在耕地、草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相互发生转换,耕地是建设用地转入的最大的来源。(2)四川省生境质量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增强,热点不断增加,冷点减少。【结论】四川省生境质量总体变化较稳定,但仍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努力恢复和提升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刘洪江  王磊 《河南科技》2023,(15):91-97
【目的】研究滑坡灾害的时空演变规律,克服传统单一监测方法识别的不确定性。【方法】提出了一种融合InSAR和光学遥感技术的滑坡灾害早期识别技术,首先利用3景光学影像获取白格滑坡发生前的前三年同一季度的植被覆盖度(FVC)变化,然后利用32景SAR影像获取白格滑坡灾前的年平均形变速率,累计形变量,最后采用两种识别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实现对白格滑坡灾害发生进行早期识别。【结果】白格滑坡发生前,滑坡体表面植被覆盖度逐年降低,并伴随着较大的形变,且低植被覆盖区域与高形变区域具有较高吻合。【结论】证明FVC-InSAR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实现对部分滑坡的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17.
汪晓梦 《河南科技》2024,(3):149-153
【目的】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需对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基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和相关研究文献,立足安徽创新发展实践,构建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2016—2021年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与中部地区比较。【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科技投入与创新产出表现为中度相关性,绩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科技创新绩效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结论】基于研究结果,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科技创新绩效优化的对策建议。采取释放研发人员潜能、优化科技经费效用、建立分类绩效评价等措施来提升科技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我国土地调查发展过程中,常因技术手段存在缺陷,导致调查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来建立实景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模型来完成相关调查工作,使土地调查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方法】为探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土地调查工作中的应用优势,使用无人机搭载单目相机来采集影像,利用ContextCapture Center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并与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三维模型的优缺点。【结果】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建立的三维建模的土地边界清晰、建筑分明,可应用到土地调查工作中。【结论】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可提高土地调查工作的完成效率,同时为我国未来的国土调查等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堵点、难点,制约因素多,需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行研究,有效提高转化效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法】对海安市近年来在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生态、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构建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体系、强化人才科创项目招引等6个方面的做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海安市在打破县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壁垒方面的有关创新和实践。【结果】海安市形成了具有县域科技创新治理“海安模式”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验,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结论】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高分卫星监测大别山区西段林草湿地覆盖变化,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后续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相关数据支撑。【方法】针对大别山西段典型生态屏障区,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综合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制作了1980—2018年6期1:25万卫星遥感影像图和1:25万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图。在此基础上,对大别山西段土地利用/覆盖各地类的面积进行统计计算,并对林草湿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从1980—2018年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区内耕地总量持续减少,总面积减少了781.42 km2;草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总面积减少了23.77 km2;湿地呈现先减少后快速增加的趋势,总面积增加了168.43 km2;林地面积呈波动变化,但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总面积减少了142.68 km2。【结论】通过多期次遥感图像分析能够获取该地区土地利用和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可为当地土地规划、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