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科技激发青年活力,青年造就创新未来。当下,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青年人才作为重要的创新资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引下,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这一目标、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行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林慷 《今日科技》2023,(6):35-36
<正>台州市深入实施“创新台州”首位战略,坚持走深走实科技新长征,围绕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深入推进台州湾科创走廊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创建、科技型企业培育、高层次人才引育等重点工作,不断激发全市科技创新活力、提升全市创新能级。  相似文献   

3.
构建创新文化,培育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创新文化建设的阐述,提出要积极培育创新文化环境氛围,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培育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发展,不断地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走人才强国之路提供动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激情、创业活力和创优追求,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展示才华搭建广阔舞台,使创新人才在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创新环境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首次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相贯通,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部署,展现了新征程赋予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指明了“人才强、科技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是科技工作的“指挥棒、指南针、风向标”。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制胜”工作导向,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支撑,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突出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取得了积极进展与成效。一、突出政策激励抓转化在国家修订并颁布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之  相似文献   

6.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因此我国要建设成若干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的大学,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搭建创新平台,加强队伍的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正>"科创22条"提出要秉持开放理念,弘扬创新文化,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通过集聚国内外创新企业、创新要素和人才,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六条人才政策人们常说,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只有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正所谓凤凰栖于梧桐,栽下"梧桐"是"科创22  相似文献   

8.
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河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主创新能力的载体是创新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取决于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河南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结构等不尽合理,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理论型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单一领域人才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少。这直接制约了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培养引进并留住大批创新人才,只有聚集创新人才,才能建设“创新河南”。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构建激励创新人才的制度人要成才,其动力来自于对自身利…  相似文献   

9.
赵浚宏 《华东科技》2009,(12):56-59
2009年11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命名暨宣传推进会,”会上宣布,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以及上海高新区内的几家园区等分别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人才协调小组组长沈红光在会上讲话表示,要突出政策创新、强化政策导向作用,把人才基地建设成为人才特区,帮助海外高层次人才造出成果,出大成果,把上海建设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最能发挥作用、最能产生效益的创新创业乐土。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实践教学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本科人才中起着关键作用.该成果依托“拔尖计划”、生物科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生物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的“创新型生物学一流本科人才”为目标,践行实践育人理念,将川大特色“红色文化”和求真务实、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和使命担当,加强文献阅读与实验设计训练,开设探究式和开放性实验项目以及多学科交叉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改革实践教学学业评价,构建了厚基础、强综合、促创新的生物学一流本科进阶式实践育人体系,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创新性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潜力得到了极大激发.  相似文献   

11.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浙江省建设三大科创高地的成效,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集聚度、活跃度、贡献度. 全方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巨大的创新潜能,要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正是着眼于此,浙江深入实施创新强省、人才强省首位战略,聚焦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集成政策优化创新生态.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技术合作已经成为推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沈阳市正面临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任,“十一五”期间要确保实现“三大目标和两个不低于”,从根本上都需要不断加强区域技术合作,营造创新环境,积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3.
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开展创新创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武陵山片区地方院校立足武陵,服务武陵,是培养地方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区域因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为困难。以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从以下3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是健全创业保障机制,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体系;二是丰富活动载体,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三是树立创新创业典型,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4.
郭仕强 《广东科技》2013,(12):23-24
激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人力资源激励运用恰当,企业就富有朝气、富有活力。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良好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巨大潜力,同时对稳定员工队伍,留住人才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这种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并得到充分的应用,优秀的人才也可以不请自到。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路桥建筑市场,路桥施工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引进先进激励模式,创新现有激励措施,建立一套具有企业特色的激励管理体系,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5.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使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应各有侧重。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强化创新教育意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创新教育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育人、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创新环境建设等六个方面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和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机制的现状,在三螺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由“政”“产用创”“研学”组成的面向2035年激发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机制模型。提出健全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与弹性激励机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增设人才培养相关基金奖项,落实人才减负松绑;增强青年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等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更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而这些均需在学校就要开始培养。“互动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浅议企业人才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企业人才战略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要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开放培养“重点引进”“强化激励“联合研究”的人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杨静 《甘肃科技》2009,25(17):191-192
在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中,要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通过精心设计、激发兴趣、激励探究、做好总结等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思想品德课程特别是“活动课”成为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实践的阵地。  相似文献   

20.
<正>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必须破解人才在创新活动中的困境和难题。2022年12月,浙江省科技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5方面15条举措,给青年科研人员送上了一份减负“大礼包”,标志着浙江省科研人员减负行动迈向了3.0。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减负行动3.0直指青年科研人员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痛点和难点,推动一系列硬招、实招落地见效,为科研人员“减负”,为科技创新“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