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能切除的肝癌的外科综合治疗。方法 对18例中、晚期肝癌采用肝动脉、门静脉双相插管介入化疗免疫治疗。结果 1疗程后肿物体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或腹水减轻。结论 双相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病毒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世界上都属于高发水平,人群中HBV感染率高达60%以上.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建立了"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数学模型",同时还建立了慢性肝炎、肝硬变的诊断数学模型,具有直接指导临床医师对肝炎高危人群进行肝癌的跟踪、滥测、早期发现和治疗的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融合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治疗原发性肝癌常用有效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处方用药提供参考.通过收集大量的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中药处方,共筛选有效处方211个;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有效处方中的核心药物组合;再通过TCMSP等数据库平台,筛选核心药物组合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并在比较基因组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cards)、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等疾病数据库中,检索出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疾病靶点;取上述两种靶点的共有靶点,即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般靶点,并利用DAVID平台对一般靶点进行GO/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6.1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拓扑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核心靶点;并利用CB-Dock平台对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与有关文献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常用药对23组(支持度个数≥50),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24组(置信度≥0.95),聚类分析的药物组合36组;治疗原发性肝癌疾病的一般靶点124个、核心靶点16个;经GO分析的生物过程450个、细胞组分37个、分子功能48个(P≤0.01);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信号通路44个(P≤0.01),并且p53等信号通路得到了有关文献实验研究结果的验证;而且还发现茯苓、白术、党参、半枝莲等药物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处方中出现的频次较高.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常以补虚、清热为主,兼顾活血、理气等,多从肝、脾、肺和肾等经络共同论治,并注重清补结合、虚实兼顾;核心药物组合主要通过诱导凋亡、阻滞周期、抗血管生成和调控炎症等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4.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原发性肝癌及正常体检人群各56例血清中ICAM-1和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的ICAM-1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ICAM-1和TNF-α在原发性肝癌血清中存在异常表达(p<0.05),不同组织分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CAM-1水平、TNF-α水平无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组织中ICAM-1和TNF-α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16,p=0.000).ICAM-1和TNF-α的表达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病理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CAM-1和TNF-α含量,可为患者个性化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射频消融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Foxp3+/CD4+比值与生存时间的关联.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术后CD4+CD25+Foxp3+细胞占CD4+T的比例显著降低,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AFP水平相关.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目与生存率相关.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外周血Treg水平是判断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状况及其相关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首次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87例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素-14C呼气试验分别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Hp,通过分析Hp感染率与HBsAg、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来探讨Hp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①原发性肝癌患者Hp感染率为62.10%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的41.00%(P0.05),年龄与性别特征与Hp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原发性肝癌组Hp的感染率在HBsAg阳性的患者中为71.15%明显高于阴性的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原发性肝癌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Hp的感染率:A级(47.83%),B级(74.07%),C级(85.71%),从A到C,Hp的感染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Hp可能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桥梁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手术为主要的综合治疗,但是,手术后容易复发、转移、预后比较差。抑制MMP-9才能从根本上治愈原发性肝癌,因此,MMP-9成为研究原发性肝癌的热点。笔者从目前研究MMP-9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肝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容易复发、耐药性强且常在晚期确诊的原发性肝癌.肝癌肿瘤微环境对于肝癌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其中肿瘤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是肝癌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基质细胞类型之一.理解肝癌细胞与肿瘤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寻找阻断两者相互作用的策略至关重要.肿瘤来源的胞外囊泡是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然而,肝癌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在介导肝癌细胞与肿瘤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间通讯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肝癌进程的影响尚不明确.2020年6月18日,吴乔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相似文献   

9.
人原发性肝癌中p16,p15基因CpG岛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人原发性肝癌中 p16和 p15基因 5’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 ,并分析其与人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探索其在临床早期基因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用敏感的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 2 0例人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癌正常组织中p16 ,p15基因5’CpG岛的甲基化状况 ,统计分析这两个基因 5’CpG岛甲基化与肝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2 0例原发性肝癌肝癌组织中 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分别有 6 5 %(13/2 0 )和 5 0 %(10 /2 0 )异常甲基化 ;癌旁组织中 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分别有 6 0 %(12例 )和 4 0 %(8例 )异常甲基化 ;远癌正常组织中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分别有 35 %(7例 )和 2 5 %(5例 )异常甲基化 .p16 ,p15基因 5’CpG岛甲基化在癌组织和癌组织旁、癌组织和远癌组织中均有相关性 .两个基因 5’CpG岛异常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异常甲基化在人原发性肝癌中频率很高 ,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致死率较高的癌症,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且提高治疗效果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经导管动脉栓塞(TAE)被认为是一种微创的、目的性强的且风险低的治疗方法,已成为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TAE治疗是通过微导管将栓塞材料堵塞实体瘤的肝动脉,从而阻碍了肿瘤的氧气和营养的供给,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的好坏归因于栓塞材料,即栓塞材料的设计及使用.文章基于不同种类的栓塞材料展开综述,归纳了栓塞微球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开发新型的栓塞材料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肝癌是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大多数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手术机会已经错过,所能采用的现代综合治疗方法都被限制在放化疗和中药、免疫等治疗,但放化疗对本病的治疗毒副反应极大.疗效也很差,因此目前唯有采用中医中药及免疫治疗才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笔者近几年来曾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肝癌诊治的各种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体会,初步摸索了中医中药对本病的诊治原则和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用后确有明显疗效的一些药物,在这里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3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300例手术治疗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外科手术切除治疗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死亡8例,死亡率2.7%。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8.2%、26.7%、17.2%、10.8%;<5 cm的肝癌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54.5%、34.3%。34例二期肝切除者,无手术死亡,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3%、70.0%和58.3%。规则性肝切除术与非规则切除术比较,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微波凝固切肝法出血量少,出血量与其他控制出血的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巨大肝癌规则性肝切除手术安全,疗效满意;微波凝固后断肝,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二期手术切除可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前,恶性肿瘤特别是肝癌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因此,定期对中老年人进行健康普查,对于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988—1989年,我们用AFP、RIA法和B型超声波检查法,对2562人进行了原发性肝癌普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护理经验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5年我院所收治的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皮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前后,由于精神因素、体质差异、化疗药物等的作用,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紧张、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结论:通过正确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可以使肝癌介入治疗顺利进行,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病例资料.结果发现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中、晚期以出血、肿块、梗阻、黄疸为主要表现.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16例,病理类型多样,治疗以手术为主.说明本病早期缺乏临床特异症状及体征,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及纤维内窥镜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治疗以完整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对恶性肿瘤应强调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探讨血清中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和高尔基体蛋白73(C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对原发性肝癌患者(55例)、良性肝病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60例)共175个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甲胎蛋白含量,用速率法测定α-L-岩藻糖苷酶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GP73含量。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AFU和GP73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和GP73阳性率分别为65.6%、74.9%、83.2%,AFP、AFU和GP73联合检测阳性率可提高到95.2%。联合检测AFP、AFU和GP73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率,尤其是AFP阴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率,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肿瘤相关死亡率常年位于中国恶性肿瘤的前列。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作为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有中国特色的血管介入治疗,其在中晚期肝癌综合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方兴未艾。概括了HAIC在中晚期肝癌患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中扮演的角色,并从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角度分析了其和国内外指南推荐的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于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优劣。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有时缺乏特异性,常酷似慢性肝病。但晚近有报道发现,原发性肝癌的某些临床表现,如腹泻,在普通肝病中并不常见,因此,有助于肝癌的发现。笔者对一组原发性肝癌病人腹泻的发病率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并发原发性肝癌的肝硬化对照组进行了比较。1临床资料2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病人中,男1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5.5±7(45~7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2.5±8(44~77岁),二组无差异。两组均有肝硬化,其中病因不明33%,嗜酒者28%,肝炎后性(HBsAg )39%。在入院前3个月内,11例肝癌者(47.8%)有至少一次的腹…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通过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LPO含量及SOD活性,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机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同时为原发性肝癌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原发性肝癌患者34例,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4.97±11.96)岁,按1977年12月上海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认定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经病史、查体、生化、免疫、影象学(B超、CT)等病理查明诊断,对照组30例均系体检健康者,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0.82±9.75)岁…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流行广泛,感染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易迁延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控制不当,又可发展成肝硬化,部分患者在肝硬化的基础上,病情进一步恶化,而成为原发性肝癌。现将100例乙肝患者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均经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检测证实为HBSAg阳性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34例,年龄8-75岁;病程一年至数年不等。100例中慢性肝炎89例,肝硬化8例,原发性肝癌3例。2、检查方法应用日本ALOKA-28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线阵探头;受检者禁食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