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文化维度破解技术创新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创性缺乏和创新成果难以扩散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两大痼疾,破解这两个技术创新难题需要利用由编码维和扩散维组成的文化空间分析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原因。编码维中的知识创造和扩散维中的知识扩散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并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动文化三个层面破解技术创新原创性不够和创新成果难以扩散的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2.
该课题重点开展重大临床检验仪器与设备、新型检测技术及重点体外诊断试剂、关键原辅材料、体外诊断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等研究内容,突破一批体外诊断仪器设备与试剂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在一体化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系统等高端产品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在临床检验设备、试剂、原辅料、检测、推广方面提升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体外诊断产品在高端市场上的国产化率,加速体外诊断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关于“创新”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目前使用“创新概念的泛化倾向,在《关于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思考》拙文的基础上,对创新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等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的域、势、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特定域内的一种科学和技术的涌现,这种涌现取决于技术创新所在域内的势与能,域是创新的根基,具有边界有形性、区隔性和分层性等特征;势是域内创新的事物充满张力的局态,体现为吸附性和凝聚性;能则是域内创新的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量与动力,体现为动力本源性和持续性。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域,形成一定的势,对外吸附外在资源,对内聚集资源,最终以持续的技术创新来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的跨越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构建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共性技术的基础性、共享性等特点揭示产业共性技术与企业专有技术是两个层次的概念,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是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专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对上述区分以及共性技术的外部性、风险性、集成性等特点认识不清,我国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中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存在缺失。政府主导、利益相关者参与将是平台构建的主要模式。深圳市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案例表明,地方研究院平台与行业协会平台是两种可行的组织形式,但也存在平台升级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讨论了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和组合创新模式的内涵,进而详细阐述了组合创新的五个主要方面的关系,即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协调、重大创新与渐进创新的协调、创新的显性效益和隐形效益的协调、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的协调、企业内部独立自主创新与外部合作创新的协调等.这五个方面的组合创新对于企业培育核心能力、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产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讨论了产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形式、特点,认为政府实施国家产业技术发展计划是实现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国家科技政策的宗旨是培育技术创新,和促进它们进入市场.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对于繁荣经济,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国家安全十分重要.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大多数企业和地方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尤其是面对具有资金投入大、创新周期长的能源技术创新特点,更需要国家制订统一和稳定的能源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的文化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一个文化问题。创新渗透文化。从创新思想的产生、创新活动过程到创新成果的社会接受各个方面都存在文化的浸润。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中形成的R&D文化的核心是促进R&D共同体和组织的知识共享,通过知识生产来创造社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为了促进技术创新文化学研究,应该建立文化研究范式和文化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技术能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江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1):54-57,60
企业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为支持技术创新现实,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所有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其本质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基于这一前提,本文分析了知识的形态及其对创新活动的作用、基于知识观的技术能力特征、基于知识积累的技术能力增长过程。以上分析以期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技术能力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论技术创新中人的自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少领域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成功的技术创新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呈现出减弱趋势,与科学技术几乎无关的,甚至违背其某些原则的个人因素的作用不断上升。理解这个现象的关键在于人在技术创新中的自主性。自主性使得创新者超越科学技术规定的专业限制,大胆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多地实现功能整合,积极主动地与别人合作。正确把握人的自主性,有助于企业有效地管理和激励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勇义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52-55,F0004
本文从现象学的视角考察技术创新。没有将意向性结构运用到对技术创新的追问中去:考察了意向性概念的变化,提出它在技术创新的现象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考察技术创新是揭示技术本质的方式之一。技术创新是现代技术得以显现其自身的前提和地平线(horizon);技术具有清晰的意向性或存在论的结构,即技术“在——技术创新中——存在”。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技术创新的价值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观本质上表现为一种价值观,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引和规约下进行的。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创新主体在解决创新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主要关注的是创新活动的经济价值,从而陷入了空前的价值困境。要走出价值误区,技术创新就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摄下进行价值重构。“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人性化技术创新”的提出,就恰恰体现了对传统技术创新价值观的叛逆,其实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性回应。  相似文献   

14.
钱学森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领导人,退休后长期担任国防科技委高级顾问。他非常关注新时期的国家尖端技术以及与尖端技术相关的自主创新工作。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提出,芯片产业属于国家尖端技术,必须坚定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文章披露了钱学森关于集成电路产业的剪报及信件,并总结、梳理了他对于落实国家尖端技术自主创新的三条意见:发扬两弹传统、善用对外交流以及培养创新人才。对于"钱学森之问"的旨归及理解亦有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5.
技术发展模式中的符号和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是存在的特征,符号是人的生存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产业是人类长期发展起来的生产能力系统。科学技术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结构性、符号性事业,其生产性功能的实现,需要在结构和符号的认识使用中,建构一种以符号为链的秩序化、组织化、制度化的哑铃模型,其中技术是哑铃模型的关键,它自己需要不断的建制化。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视域来看,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具有契合点,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从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一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了文化产业制度的创新,但技术创新宽泛性为制度创新设置更高壁垒;另一方面,制度创新也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进程,但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滞后性又成为技术创新的内在障碍。于是,形成了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二元悖论。而要走出两者关系的悖论,需基于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三个技术推广和扩散模型的分析,一方面试图说明在技术进步速率不断加快,新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则试图分析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进步和技术选择上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和困难。并结合三个模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和引申出我国在从2G到3G无线通讯技术的过渡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可能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人工制品是理解技术的重要维度之一。人工制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其“起源’’于已有的技术,发明的动力源于技术体系与人的耦合所决定的技术趋势;人工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个贯穿着技术趋势的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进化的实质在于人工制品在具体化的过程中获得作为存在的意义和厚度。  相似文献   

19.
技术的价值负荷过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远航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2):31-33,76
用技术形态论的观点,打开技术黑箱,具体分析技术的不同形态及其价值的负荷过程,有可能消解由来已久的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之争。技术是人的目的的展现方式,目的的设定就负荷了人的价值。技术在其形态转化过程中由于技术活动主体的不同,便设定了不同的目的,负荷了不同的价值,并使技术的潜在价值现实化,乃至出现发明目的与创新目的的相悖,这就是技术价值的异化。研究技术异化应该特别关注技术的商业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铁技术突飞猛进,“高铁出海”已成为必然趋势,需要尽快实现包括术语规范在内的相关标准国际化。文章介绍高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拓扑结构构成,阐述网络控制系统中设备名称不规范的由来,旨在推动轨道交通行业中术语的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