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玉凤 《科技资讯》2012,(31):219-219
办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必须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教学评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实践能力、技术文案写作能力等基本能力,阐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2+1"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出生产实习作业模块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更好地发挥了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理论指导的作用.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深层次 多模块 构建高职院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高职办学特色,有利于创新专业设置,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有利于学生就业。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这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解决,探索校企双方双赢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崔敏 《科技咨询导报》2011,(18):240-240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能够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本文从计算机类各专业的教学实践出发,通过与企业合作运作工作室,探讨这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阐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改革创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意义,实现了"政行企校,四轮驱动"的校企合作机制,以化工生物技术专业(锂电池方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为例,探讨了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订单模式建立、"厂中校"与"校中厂"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6.
论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炜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1):132-133
校企合作是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现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各方面利益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应提升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深度与广度;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开放办学;切实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促进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含义、措施、问题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来加以阐述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王晓玲 《科技信息》2009,(31):319-319,306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选择对口的企业进行调研,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建议,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及学生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9.
曹龙辉  柳春梅 《科技信息》2013,(21):263-264
针对益阳市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改善人才培养条件,对实现培养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技能型人才目标尤为重要。本文对益阳市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习现状、生源学习质量、专业设置、师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建立和健全实训基地、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等建议,为提升益阳市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臣臣  归晓慧 《科技信息》2013,(18):231-231
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职业技能大赛对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发展中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校企合作、数字化校园建设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表明以技能大赛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展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方式,对专业教学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建设并引领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念落地的核心问题.“面向行业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积极打造合作平台,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深化高职外语教学改革培养新型实用外语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的外语专业教学迫切需要根据当前形势,以培养创新型实用外语人才为目标,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文章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蒋保涛  张红卫 《科技信息》2012,(33):315-315,375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双方目前还很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本文通过对制约校企深度合作因素的分析,认为政府相关政策和运行机制是其核心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通过开展转变理念、制定法规、创新机制等工作,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该文主要探讨如何进行《交通工程及安全设施》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包括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理实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课程资源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的基础条件之一。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影响下,加强信息技工学校的教学创新十分重要。"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是信息技工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应用模式,该教学方法对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积极影响。本文将以信息技工学校中电子制造专业为例,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不足进行分析,详细探讨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教学实例展开针对性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理论论述,为信息技工学校更好开展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互利互惠,平等互助,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创出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实施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创建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工学结合下企业与学校互动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切实开展校企互动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互动合作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