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东地区郭城金矿田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郭城断裂下盘荆山群变质岩和牧牛山二长花岗岩体中,矿体的形成受北东向断裂构造的控制.矿区内主要断裂构造及控矿特征研究表明,成矿期郭城断裂左行扭压活动派生了北东向次级断裂,倾向相反但走向相同或相近的北东向断裂在剖面上相交汇,形成了格子状控矿构造,使矿体分布在剖面上呈现相同倾向的一组矿体叠瓦式排列,相反倾向的两组矿体相交汇呈格子状的特征.格子状构造的形成为含金流体提供了运移的通道和沉淀成矿的容矿空间,控制了金矿体的形成与就位.  相似文献   

2.
王军 《甘肃科技》2015,(4):52-54
矿区位于中秦岭华力西复杂褶皱带中,礼县-白云-山阳深断裂(麻沿河-洮坪断裂)北侧,礼县-岷县金及多金属成矿带上。矿体赋存于吴茶坝岩体外接触带的泥盆系、石炭系地层中近东西断裂破碎带内。初步控制发现4条矿化带,圈出金矿(化)体7个,其中Ⅳ-1矿体,控制矿体长度80m,厚度0.40~1.40m,金品位0.54~1.72g/t。产状160°∠75°。Ⅱ-1矿体长160m,平均厚度6.44m,见矿品位1.53 g/t,产状210°∠75°。矿床规模为小型,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本文对该金矿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并对该金矿成因、含矿性进行了探讨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史明亮  李江龙  王泽俊 《甘肃科技》2010,26(4):68-70,82
天水市银铜山金矿Ⅵ-1矿体原认为受北西向逆断层控制,但按此认识施工的钻探未见矿,对此笔者对控矿因素进行了反复研究,认为矿体可能受北西向断裂的北西向次级断裂控制,后用探槽得到了验证。根据矿体地质特征、产出状态,进一步提出了矿体若分布在较大断裂带的下盘时,应考虑次级羽状断裂控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邓喜涛 《甘肃科技》2011,27(18):49-50
拉尔玛金矿属于秦岭褶皱系的西段,西秦岭南亚带的白龙江复背斜西段轴部,矿体东西长4.0km,南北宽1.0km,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通过对矿体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以为矿区的深部及东西两边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浙江绝大多数萤石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呈脉状产出,矿床勘查研究程度较高,为探讨矿床勘查深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通过145个典型矿床统计表明,浙江萤石矿床的勘查深度一般为100~300 m,主矿体的长深比(走向长/倾向延深)平均值为2.10。不同的容矿构造、矿床规模,主矿体的长深比差异较明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确定萤石矿床最佳勘查深度的思路,小型矿床及大部分中型矿床勘查深度宜控制在300 m以浅,大型矿床及少数中型矿床可参照主矿体长深比范围值,初步确定勘查深度范围,再结合矿化垂向分带等地质特征,确定合适的勘查深度。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几内亚西部铝土矿勘查基础上,讨论其勘查类型主要参数及变化,并通过不同的铝土矿体分别用300 m×300m与215m×215m工程间距进行勘探,再结合300 rn×300m稀空为600m×600m工程间距,对铝土矿矿体形态、厚度控制及储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以探寻此类矿床勘探应如何选用工程间距,才能更合理地对矿体进行控制,满足生产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矿区位于松潘-甘孜褶皱带南段,区域上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旋回作用,形成了窿起区、沉降带相间分布格局,矿区处于玉龙雪山窿起区西侧。矿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系玄武岩及三叠系灰岩、板岩中,近南北向断裂控制矿化带及矿体的产出,矿化带长大于1000m,带内圈出主矿体5条,长200~600m,延深最大430m,品位0.11%~0.399%,具分支、复合特点。金属矿物以白钨矿、黄铁矿、磁黄铁矿、褐铁矿为主,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白钨矿化与硅化、白云石化、铅锌矿化密切相关,初步认为矿床成因为中高温构造热液蚀变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王俊成 《甘肃科技》2012,28(11):35-37,54
金沟里金矿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上、武都山字型构造西翼.矿区共发现金矿体6条,矿体主要产于龙鳞桥组地层中,含矿岩性主要为蚀变砂岩和灰岩及构造角砾岩,矿体均受近东西向层间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形态呈脉状、透镜状,矿床经历了热液作用,初步认为其成因为构造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缺子山铀矿床位于华南褶皱带崇安中新生代断陷式火山盆地南东翼,受F14构造控制.赋存于F14构造上、下盘南园组中段(J3n2b)地层中,空间上与F14构造密切相关,定位于(J3n2b)的密集裂隙带中.一般单条裂隙控制的矿体规模较小、品位较低,由多条裂隙侧列或呈小的交角所组成的裂隙密集带、可形成富大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体在剖面上上下层叠,大致平行排列,矿体产状与含矿地层基本一致,矿石物质成分简单;铀成因类型属F14断裂构造控制的密集裂隙带型中低温热液铀矿床,矿床具有良好的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九嶷山地区金鸡岭岩体北外带铀矿床控矿(含矿)断裂构造的详细研究,认为控矿断裂构造在其发生转折变缓部位(此处构造带内弧形断层面发育)易形成富矿体,控矿断裂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和分布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分布;控矿断裂内部破碎程度影响矿化富集程度;利用上部查明的富矿体的产出和规模对深部可能出现的富矿体的产出和规模进行预测,为该地区深部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金矿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构造可以为成矿流体提供运输通道,也可以为矿体提供储存空间。作为胶东金矿区的金矿之一,纪山纪家矿区受到地层、岩浆岩和构造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断裂构造控制最为明显。该文主要对纪山纪家矿区的断裂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其产状、形成时间、引发的围岩蚀变以及对矿体的控制作用。主要特点是多级构造分别控矿,不同时期断裂构造对成矿有着不同的贡献、不同类型的断裂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体。矿区主要控矿断裂为北东—北北东向断裂系统,沿断裂形成一系列蚀变,局部矿化明显;富矿体主要分布在北东向断裂与近东西向断裂交汇处。蚀变以硅化、绢英岩化和钾化为主,矿化类型主要是石英脉型,与玲珑矿区有一定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甘肃毛坡金矿位于陇南市南70公里,矿区内矿床受背斜控制成矿,矿体赋存在灰岩及千枚岩破碎带中。矿区内次生矿床受韧性断裂影响形成多个小矿体,本次投入工程主要揭露矿体赋存特征及矿体在空间分布形态进行总结分析,寻早矿体分布状态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四川省白玉县夏囊沟铜铅锌矿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指出区内NW向构造为导矿、容矿构造,矿体的产出严格受NNW向断裂构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NNW向断裂构造带、晚三叠统勉戈组上段岩层等是在该区寻找类似矿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贵金属与控矿构造研究表明,断裂构造,特别是次一级断裂构造是最重要的控矿构造。文章对F1断裂的性质特征、及旁侧次级断裂的控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总结了F1断裂与金矿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旗锑矿化主要受近东西和北西走向断裂破碎带控制,矿体产状与含矿断裂产状基本一致,单个矿体规模较小,呈透镜状、串珠状产出。集中分布于口子下不足0.5km2范围内,该范围内是构造交接复合部位,构造规模较大,破碎程度较高,蚀变较强,锑矿化受构造蚀变控制,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锑矿化。  相似文献   

16.
岩石断裂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体系和动力学过程,受到岩石结构、应力、流体迁移、化学反应等多种地质因素和过程的耦合控制.本文建立了岩石断裂作用的反应-迁移-力学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编制了模拟程序.以湖南水口山康家湾矿区为例,数值模拟表明不同岩石的断裂作用强度和断裂渗透率演化是不同的,断裂与岩石、流体间的耦合产生正反馈和自组织作用,使得断裂渗透率的空间非均匀性增强并产生聚流作用.断裂与岩性、流体、反应的耦合、反馈与自组织作用控制了康家湾矿区流体成矿作用的发生与矿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河东金矿位于焦家矿田内 ,属蚀变岩型金矿 ,矿床受望儿山断裂控制 ,矿体沿断裂带平行产出 ,上下盘围岩分别为玲珑型花岗岩和郭家岭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蚀变带由上至下出现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绢英岩、绢英岩化花岗闪长岩 ,金矿体赋存在强蚀变岩中。一般认为河东金矿的各矿体产于断裂带下盘部位 ,但本文研究认为 ,河东金矿的矿体确切地说应该位于两条主断裂之间的部位 ,尤其是组成菱形结环的分叉或汇合部位 ,河东金矿的1~ 10号矿体全部落于两断裂之间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学》2016,(1):115-119
河南新县黄岗矿区胡楼铁矿位于东秦岭—大别山成矿带的东段,磁铁矿体均主要产于中新元古界浒湾岩组内的榴辉岩中.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为成矿后断裂,且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均有分布.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钛磁铁矿,次为褐铁矿、赤铁矿.围岩蚀变主要有透闪石—阳起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矿体主要受榴辉岩、断裂构造及岩浆岩3个方面控制.  相似文献   

19.
刘永亮 《甘肃科技》2014,30(21):36-39
通过瞬变电磁法,基本查明了区内矿体赋存情况与矿体赋存有关的断裂构造,对泥盆系地层做了初步了解,进一步控制了勘查区断层。但本次电法解释成果中对于测区中推测矿体的赋存,仅仅是通过电性层的视电阻率值推断的,其结论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20.
刘春迎 《甘肃科技》2014,(8):27-28,26
矿区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华力西复杂褶皱带中,礼县-白云-山阳深断裂(麻沿河-洮坪断裂)北侧,礼县-岷县金及多金属成矿带上。矿体赋存于吴茶坝岩体外接触带的泥盆系、石炭系地层中近东西断裂破碎带内。初步控制两条矿带,圈出金矿体2个,其中Ⅰ-1矿体长320m,平均厚度7.44m,平均品位1.52g/t,产状160°∠75°。Ⅱ-1矿体长160m,平均厚度6.44m,平均品位1.53g/t,产状210°∠75°。矿床规模为小型,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就此对该金矿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并对该金矿成因、含矿性进行了探讨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