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2.
郑成志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24-25,2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3.
声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是人类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声乐艺术中起主导和统帅作用的是情感,演唱者通过悦耳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歌曲从创作、演唱到欣赏都离不开感情,声乐艺术的创作与表演是词曲作者动心、演唱者唱心和观众感心的艺术加工过程.作为演唱者如何在歌唱艺术中实现"二度创作"的功能,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其前提是准确体验声乐作品的情感,关键是正确运用各种演唱技巧,而歌唱表演则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李丹  全玲 《长春大学学报》2014,(3):414-416,423
以董从民油画风景写生为对象,分析其油画风景作品的艺术特征,并从构图、笔触、色彩等方面探讨他的绘画形式与语言,进而结合他的精神诉求,阐述他的创作观念与社会价值,旨在从绘画语言的角度探讨董从民油画风景写生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北国肖邦"的爱德华·哈格鲁普·格里格,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留下了精美的一页.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民族精神和乐观、幽默的特点,使人百听不厌.他的音乐是灵感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本文从作品的旋律动机、和声技法、节奏等三个方面分析格里格在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特点,阐述格里格"偏爱"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北国肖邦"的爱德华.哈格鲁普.格里格,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留下了精美的一页。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民族精神和乐观、幽默的特点,使人百听不厌。他的音乐是灵感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本文从作品的旋律动机、和声技法、节奏等三个方面分析格里格在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特点,阐述格里格"偏爱"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林琴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6):129-131
理查.施特劳斯在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主要从事交响诗的创作,他的交响诗作品显示出世纪末的精神特征,是西方后期浪漫主义通向20世纪现代音乐的桥梁,同时他也把这一体裁的发展推向了顶峰。本文试着追溯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创作的源流,探寻前辈作曲家对其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他是如何在汲取前人的艺术成果的同时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表现。但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生活才是对文学起最终决定意义的核心因素,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依赖生活才产生的。伍尔夫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通过伍尔夫的作品去理解她和她作品中的女性,能够体验意识流小说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9.
但丁在其作品中对"人"作出了深刻的解说,其中"地狱"被描述为人类偿还尘世罪孽的场所,"炼狱"是人类精神净化的过程,"天堂"则是人类道德升华的目标。以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历史与社会文化为背景,考察但丁关于人性高贵的观念与当时西欧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以说明他在西欧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及文化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彦军 《科技信息》2013,(16):39-39
杰克.伦敦作为早期美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人之一,深受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并不可避免地将其核心所在—"适者生存"的观点引入创作中。本文以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荒野的呼唤》为例,以小说主人公生平的发展到最终命运的结局为主线,逐层剖析"适者生存"在小说中的体现,描述了当时美国社会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对人性扼杀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故乡为背景来进行创作的,在作品中他描写了故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表现了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乡土情结"是他创作的支点,理解了他的"乡土观"就可以更好地解读作家本人及其作品.福克纳的乡土观包括"根"的观念、南方社区观念和和谐乡土的观念等.他的乡土观的形成源于美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及南北战争南方失败的经历.作家以乡土观为武器来批判了北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他对传统的态度对于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斯美塔那是"世界性"的作曲家,他将民族主义深刻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中间,他的作品是他的精神、生活以及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交响曲创作上,斯美塔那在旋律写作、标题音乐、配器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我的祖国》交响诗套曲是斯美塔那非常重要的标题音乐作品,这部作品从曲式结构、配器手法、乐曲规模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谢瑜 《科技咨询导报》2010,(10):227-227,229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品。在小说中,作家通过对人类自发的罪恶的书写,表达了他对西方文明与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看法。本文试图通过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及小说人物言行的分析,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挖掘及其创作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张炜是以亲近自然的创作风格见长的作家,这种风格恰是其创作的原动力。他以野地为创作的切入点,把大地作为歌唱和守护的对象,形成了他创作的主要视点;与此同时,为表达对自然的挚爱,对人类自身环境破坏的行为则采取社会批判的方式进行道德反思,并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创作视点;他还深入精神生态的探索,去构筑理想的自然生态世界,最终达成自然宇宙的终极关怀。由此,凸显了其创作生态意识空间的开拓。  相似文献   

15.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在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为目标的社会创作活动中,人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合作,并密切围绕"人——自然——环境"进行社会创作活动,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才能为人类营造出全新的生存环境。而人类的造物活动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创作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人类造物活动的最终作品应该与环境相结合,而不是控制和支配环境。本文就此运用了大量室内外空间设计、产品设计的实例,论证了人类造物活动与周围环境相融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深受圣经影响,他的随笔<我和农民的谈话>正是借用<出埃及记>中上帝与摩西西奈山立约的典故结构而成.随笔中的诸多模糊话语和独特意象均可在<出埃及记>中找到对应,其独特结构又对应于<出埃及记>中"哀求--呼召--应许--立约"的深层精神结构.只是<出埃及记>中威严显赫、慈爱公义的上帝被改写成了软弱无力、受尽嘲弄、最终被流放的行人.卡夫卡以此表明其对现代人宗教情感的思考,他竭力表明的是人类正遭遇着与上帝的可怕疏离.  相似文献   

17.
郭福平是粤北作家群中最有创作实绩、成果最为突出的一个作家,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村风味。这从创作精神、创作方向、创作原则上可探索出郭福平创作道路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斯坦贝克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单纯的阶级斗争解读。在后现代艺术观中,其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跨越时间长度大,具有丰富的历史解读价值。并且由于作者本人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人生经历,其作品突破了传统的"人类中心"生态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超前的生态美学价值,兼具现实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风格又赋予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学价值。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下,斯坦贝克作品的研究意义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丰富。  相似文献   

19.
老舍在创作上标举幽默艺术的本意之一,就是确立一种平等亲切的作者一读者交往关系。他以“写家人格”、“文调”等概念,对作者一读者交往关系作了初步的中介分析,并将此分析集中运用到了幽默艺术特性的理论阐述和创作实践之中。这不仅使他发展了独具个性的小说修辞,也使他作品的作者交往姿态在其整个艺术成长过程中不断切近他所理解的真正的幽默精神。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实质上是一种游戏精神,其喜剧性根源主要是游戏的狂欢与解脱.在其早期喜剧中浪漫的爱情游戏是主题,喜剧人物以游戏者群体形象出现,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而现实精神亦时时闪现在他的喜剧中.当现实精神取代游戏精神成为其创作的主旨时,莎士比亚便由喜剧创作转入悲剧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