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含氮化合物硝酸盐催化的2,10-环氧蒎烷液相重排反应的产物分布和反应机理,考察了催化剂、溶剂和反应温度对重排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10-环氧蒎烷的液相重排反应主要生成紫苏醇和桃金娘烯醇,产物中紫苏醇和桃金烯醇的含量达到80%以上;2,10-环氧蒎烷的液相重排反应是按碳正离子机理进行的,反应底物与质子酸H^+形成的氧翁离子转化成碳正离子中间体,再经2条途径分别生成紫苏醇和桃金娘烯醇,催化剂活性位的Bronsted酸强度和空间结构是影响重排产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并对提出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顺式和反式蒎烷-2,3-二醇的制备,研究了它们在酸性条件下的重排反应。并得到了一个从2-羟基蒎-3-酮高产率地制备顺式蒎烷-2,3-二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笔者以α-蒎烯为原料高选择性环氧化合成2,3-环氧蒎烷。探讨了过氧乙酸浓度及用量、碳酸钠用量、溶剂类型、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对α-蒎烯转化率、2,3-环氧蒎烷选择性及产物组成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环氧化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0~10℃;过氧乙酸浓度2.0 mol/L,α-蒎烯与过氧乙酸物质量之比为1∶1.1;α-蒎烯与碳酸钠物质量之比为1∶1.2;反应时间2 h;以氯仿为溶剂,溶剂用量为α-蒎烯与氯仿体积比1∶1.7。在此条件下α-蒎烯转化率为99%以上,2,3-环氧蒎烷的选择性大于95%,反应产物中主要杂质α-龙脑烯醛和3-蒎酮的含量仅为3.3%和1.2%左右。 相似文献
5.
以金属离子交换分子筛为催化剂,催化2,3-环氧蒎烷异构化制备龙脑烯醛.研究结果表明,在80℃条件下,以甲基异丁基酮为溶剂,K+交换Y分子筛(K-Y)在催化2,3-环氧蒎烷异构化制备龙脑烯醛的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并通过变换各种反应条件,探讨最佳催化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6.
对蒎烷合成过程所用的Raney镍催化剂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 ,考察了Raney镍催化α—蒎烯加氢制蒎烷过程中反应条件对顺式蒎烷选择性的影响 .进行了工业化试生产 ,当加氢压力为 0 .5 - 0 .8MPa ,温度为 10 0 - 140℃时 ,反应 5h ,蒎烷总得率 98%以上 ,顺式蒎烷选择性大于 95 %. 相似文献
7.
以α-蒎烯为原料,控制反应条件,用不同氧化剂进行选择性区域氧化,合成了松小蠹信息素马鞭烯醇(工)、马鞭烯酮(Ⅱ)、桃金娘烯醇(Ⅲ)和桃金娘烯醛(Ⅳ),并用IR和MS谱验证了结构.用化合物(I~Ⅳ)对纵坑切梢小蠹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纵坑切梢小蠹均有一定聚集作用,当用α-蒎烯配制成复方时,其诱集率提高,特别是纵坑切梢小蠹梢转干期的诱集率明显高于梢转梢期. 相似文献
8.
α-蒎烯催化环氧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3-环氧蒎烷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工和医药中间体,一般通过α-蒎烯的环氧化反应进行制备.为了满足工业化的生产,人们对该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α-蒎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以强酸性阳离子大孔交换树脂Lewatit2620为催化剂,催化α-蒎烯水合反应,获得主要产物α-松油醇.在催化反应中,部分α-蒎烯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单环萜烯,影响松油醇的收率.在搅拌釜反应器内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种类、溶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α-蒎烯转化率和α-松油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每克总液体炉料使用催化剂0.20g,m(α-蒎烯)∶m(水)∶m(溶剂y)=1∶0.13∶2,反应温度333.15K,反应时间4h,此时α-蒎烯转化率为98%,松油醇的收率为36%.本文建立拟均相(PH)模型来研究α-蒎烯直接水合反应的动力学,并估算出动力学参数,通过模型得到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是吻合的,故PH模型适用于α-蒎烯的直接水合反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各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固体超强酸SO2-4/ZrO2催化剂的制备条件(硫酸浸渍浓度、焙烧温度等)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不同,对莰烯选择性和α-蒎烯转化率有较大影响.适宜的催化剂制备条件是: 硫酸浓度0.5~1.0 mol/L,焙烧温度650 ℃.对所制备的SO2-4/ZrO2固体超强酸作为α-蒎烯异构反应的催化剂,以及对影响反应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1~3 h,反应温度(130±2)℃,催化剂质量分数3%~4%.该条件下α-蒎烯转化率96.4%,莰烯选择性49.7%.此外,还分析了催化剂放置时间对异构产物的影响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由乙酸钴、乙酸锰、溴化物催化氧气氧化 2 ,4 二氯甲苯制备 2 ,4 二氯苯甲酸 ,反应压力 0 8~ 1 0MPa,温度 130~ 140℃ ,产率 90 8% ,纯度 99 3% .用芳香性卤代烃和戊酸的混合物做溶剂 ,对不锈钢反应釜没有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工业化的V2O5/Ti02和v2O5/WO3/Ti02催化剂在300-400℃能净化脱除N晚,并具有抗SO2中毒性能,但此类催化剂应用于烟气和柴油车尾气净化仍存在钒的本征毒性和低温活性差等问题.通过改变起始原料的种类,用三种方法探索铁锰催化剂的水热合成,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催化剂的物相进行表征,并考察了锰铁摩尔比对催化剂NH。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0活性的影响以及抗H2O和抗SO2性能.该催化剂在100-150℃低温段展示较高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硝酸铵+酰胺二元相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有高纯氮气的干燥手套箱内,将硝酸铵和乙酰胺+尿素混合,用称重法准确配制含不同硝酸铵摩尔分数的硝酸铵和乙酰胺+尿素混合样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建立了硝酸铵和乙酰胺+尿素二元相图·提出了室温熔盐窗口和室温熔盐深度两个概念,用来衡量形成室温熔盐的能力及其性质·依据相图,指出了该体系能形成室温熔盐,室温熔盐窗口的组成范围是x(NH4NO3)=15%~40%;室温熔盐深度为32K·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研究了室温(20~25℃)下0.01~0.10 mol/L柠檬酸、硝酸铵溶液中冷轧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柠檬酸溶液中,冷轧钢的腐蚀速度随柠檬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阴、阳两极反应速度也随浓度的增大而加快,但当柠檬酸浓度为0.10 mol/L时,阳极反应受到抑制.硝酸铵溶液中,浓度为0.01~0.06 mol/L时,钢的腐蚀速度、阴阳两极反应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硝酸铵浓度0.06~0.10 mol/L时,浓度增加对腐蚀速度和阴极反应影响微弱,而对阳极反应产生抑制作用.详细探讨了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用NH4NO3-Pb(NO3)2联合基体改进剂,石墨炉法直接测定地面水中的痕量镉。通过不同务件的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分析务件;并通过对实验和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建立了空白实验,在0.19μg/L~5.0μg/L线性范围内,镉的最低检出限为0.19μg/L,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方便,提高了分析效率,准确度高,精密度好。 相似文献
16.
用不同浓度Ce(NH4)2(NO3)6对玉米种子浸种,探讨了外源Ce(NH4)2(NO3)6对种子萌发、幼苗根系活力、脯氨酸含量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20 mg/L Ce(NH4)2(NO3)6浸种24 h,可增强玉米种子在萌发时的α-淀粉酶活性,提高种子活力、萌发率及幼苗根系活力,脯氨酸含量增加,幼苗细胞膜相对透性降低;用50-100 mg/L Ce(NH4)2(NO3)6浸种后,发现种子活力、脯氨酸含量及幼苗根系活力下降,幼苗细胞膜相对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A new enantioselective aldol-type reaction of 4-hydroxycoumarins and ethyl trifluoropyruvate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presence of (DHQD)2PHAL (5 mol%), ethyl trifluoropyruvate could react with various 4-hydroxycoumarins to afford novel 4-hydroxycoumarin derivatives containing a tertiary trifluoromethyl alcohol center in good yields with moderate enantioselectivities.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广东省21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对6类易入侵生境土壤氮素及14种入侵种根际土壤氮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入侵生境中分布的入侵植物优势种有所不同,在农田、果园和菜田中分布最多是菊科杂草,弃荒地分布以菊科和禾本科杂草为主,公路两侧及河道分布最多的是菊科、旋花科和豆科杂草.在6种生境中弃荒地入侵种丰富度最高,应当加强弃荒地的管理.在10种重要入侵植物中,白花鬼针草和三叶鬼针草的分布生境最广,要进行重点防范.各入侵生境土壤及入侵种根际土壤硝态氮水平均低于铵态氮,硝铵比小于1;与原生土壤相比,入侵种的根际土壤硝态氮显著降低,铵态氮显著升高,硝铵比发生了逆转.入侵种具有喜铵性,适宜在铵态氮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生存.表明入侵种对生境土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改变了原生土壤的氮素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以硝酸稀土为原料,碳酸氢铵作沉淀剂,PVA为分散剂,通过控制一定的反应条件,制得易沉降、过滤的碳酸钆(铕),此前驱物在一定温度下焙烧即可得到Gd2O3:Eu纳米晶.通过红外光谱、差热-热重、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碳酸钆(铕)的组成、分解过程,以及Gd2O3:Eu的形成过程、微观形貌和粒度.结果表明:前驱物碳酸钆(铕)在较低的温度(700 ℃)焙烧即可制得Gd2O3:Eu纳米晶的纯相,属立方晶系,颗粒呈球形.当焙烧温度从700 ℃升高到1 000 ℃时,粒径从约50 nm增大到70 nm.对样品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测定表明:Gd2O3:Eu纳米晶在265 nm光激发下,发红光,发射光谱谱峰在611 nm;与体材料相比,激发光谱中电荷迁移带(CTB)明显红移,从体材料的255 nm移至265 n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