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用精神分析法从"潜意识"、"梦"、"恋母情结"这三个角度来对电影《沉默的羔羊》四部曲中的主要人物汉尼拔的形象特征及其变态性格行为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其内心的不为人知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2.
诺语菲 《华东科技》2012,(11):79-79
这是一个男人的梦。从开始到结束,他都试图潜入梦中,盗取潜意识里最有价值的信息。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小团圆》详述了四个弗洛伊德式的梦,分别是“大太阳里微笑的脸”“没有树干的棕榈树”“有裂纹的小橱”“松林间的小木屋”,由此串联出九莉的感情之路,即爱的确定-爱的屈服-爱的伤痛-爱的终结,她逐步认清爱的现实,并最终完成对自己的精神疗伤。梦境叙述也使得《小团圆》获得新的艺术价值,张爱玲在创作中展示出潜意识的精神作用,成功地解析了九莉之情感态度,描绘出一位女性心理和生理成长成熟的曲折历程,也在一定层面上呈现了张爱玲的内在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湘云论阴阳的文化心理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云论阴阳在文本结构上不是随意地安插,它体现了作者对人物文化心理的精心设计。湘云论阴阳元出古人之右,然其所眷注的视点却在形下,当潜意识浮出后,不难看出她那渴望于归的心事。与此相关的麒麟风波,在情节发展上,更加重了黛玉的春愁。  相似文献   

5.
《妻妾成群》是中国深深庭院里女人斗争的缩略图,在男性强权文化的压制和女性自身反抗意识的缺失下,颂莲从一个清纯的女大学生最后变成了疯癫的可怜女人。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颂莲进行剖析,她潜意识里的性欲望、焦虑以及自我与本我难以调和的冲突注定了她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6.
《世界知识》2008,(5):68-68
她是一个梦,一个属于旧上海纸醉金迷的梦。 她是一个谜,一个一生漂泊、结局未知的谜。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古老,足以让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放下骄傲而仰视;有一种纠结,足以让她自己的人民和邻居恸哭悲鸣;有一种混乱,足以让她自己的姓名变得虚幻;有一种希望,足以让她由绝望而生出大国之梦。  相似文献   

8.
戏剧是一种用于舞台表演的语言艺术,它和文化联系紧密,同时也极富文学性。戏剧的语言常常独具特色,比如简洁、口语化、性格化等。《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本文主要对《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更加深一步的了解这部佳作。  相似文献   

9.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的作品,充满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处于多重困境之华人的人文关怀。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一位有着中西文化双重经验的作家自我心历的写照,通过"梦想:天堂美国"、"‘他者’:无根漂浮"和"碎梦:无路逃遁"三个层面对她那一代人的"美国梦"进行了描写和剖析,力图通过现身说法,让国人了解旅美华人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认知潜意识是根据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来的,它包括所有不能觉知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家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用以证实认知潜意识的存在及其在个体心理机能中的重要影响。认知潜意识的提出,扩大了潜意识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潜意识现象的新视野。认知潜意识的研究以实验为取向,有助于我们更为客观地认识潜意识现象。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作品中的梦幻感)来研究霍桑的《古宅传奇》,指出了这部作品的梦幻的特点是其魅力所在,揭示了其中的各项梦幻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从而探讨了霍桑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郭全照 《镇江高专学报》2005,18(4):46-48,75
田纳西·维廉姆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展示了女主角布兰奇*迪布瓦和他人之间的欲望之争,以及这种欲望之争是如何重建了一个以动物性欲望为主导、却失去了超越性意义的"新世界"的.布兰奇就像可怜的唐吉诃德,为了她那个"温柔"而又"温情"的浪漫世界的梦想而绝望地抗争着,这是一出"悲喜剧" .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寻梦、追梦、筑梦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发展的过程,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涵,科学定位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梦"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不同的革命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运动退潮后激进的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道出了她们内心的苦闷,发泄她们对社会的不满,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主体创作心态:迷惘、求索与抗争等,这些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记录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对美国梦的追求.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的一生见证了美国梦在那个时代的实现和破灭,他实现了"黄金梦",而他的"爱情梦"最后却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16.
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描写了三类进城的乡里人,这三类乡里人进城后都没能完美的实现他们的城市梦,他们或是被城市伤得体无完肤,或是成为城市边缘人、在城市中艰难求生,或是被城市异化,在现代理性之下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瓦城上空的麦田》在城市与乡村的现时悖论中显现出自己的价值,即揭示了乡里人走向城市时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以梦写心,以梦写人,梦即故事,故事即梦,文中二十八个梦互相关联、彼此照应,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重层级的梦系统。文章从系统论视角分析小说中梦系统的层次结构,揭示梦系统中各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群众的"梦圆"为基础。论文首先定义了"梦"和"助梦人"的概念,接着就如何当好群众的"助梦人",对党员干部提出了"爱群众"、"知群众"、"帮群众"等要求,最后强调,当好人民群众的"助梦人"是一项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要在助群众"圆梦"的过程中,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经典梦意象当中,彩笔梦是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个。自从江淹梦得彩笔文思大涨之后,历代文人常有此梦载录,并衍生出诸如“彩色笔梦”、“砚梦”等同一性质的梦意象来。彩笔梦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因为其与文章、功名的密切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彩笔梦蕴藏着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身文学成就的渴望。“彩笔梦”中的彩笔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神性,与弗雷泽所描述的“金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触染率”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0.
夏明滇 《镇江高专学报》2009,22(4):39-42,45
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美国牧歌》中,菲利普·罗斯展现了小说中的历史因素,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处于两难境地的犹太裔美国人的深层思考,他们试图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并过上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生活,从而实现他们的美国梦,获得犹太裔的身份认同。事实上,他们田园般的美国梦并不能真正实现,美国对于这些犹太裔美国人来说也并非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