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0个县(市、区)2010—2013年用水效率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进行分析,再结合典型相关分析(CCA)模型,探究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用水效率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无论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还是总用水效率上差异都较为明显,其中鄱阳县、南昌市区、南昌县等8个县(市、区)总体用水效率较高,其他县(市、区)总体用水效率中等或偏低,丰城市总体用水效率很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用水效率最低,是牵制总用水效率上升的主要指标.影响技术冗余率的主要因素有人均GDP和一产产值/(二产产值+三产产值),而影响规模冗余率主要因素有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以及一产产值/(二产产值+三产产值).  相似文献   

2.
结合国内外低碳土地利用的研究背景和实践,分析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效应,并对城市土地低碳化与集约化利用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采用鄂州市实际构建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鄂州市2000-2013年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由此,总结鄂州市再加入低碳因素后土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规律,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顺应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我国“生态文明”鲜活的“江西范本”,保护“一湖清水”,全方位立体式展示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新形象.通过调研、科考,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呈现给大众共为商榷.  相似文献   

4.
土地的利用和改造是造成大气中CO2含量增长的重要原因,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的实施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0年4期遥感数据,分析辽宁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辽宁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在碳平衡分区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低碳发展策略.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内,辽宁省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转出面积最多,林地转入面积最多;辽宁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高值区大致可分为经济高水平城市、资源型城市、港口型城市与粮食主产区等4种类型,低值区始终为丹东市.(2)辽宁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通达性和非均衡性特征,沈阳市既是中心行动者又具有中介作用,城市碳排放联系模块内部的组成城市存在动态更替现象,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3)结合辽宁省块模型划分结果,确定出丹东和本溪等为碳汇功能区,沈阳和辽阳低碳发展区,大连和鞍山等为高碳优化区,朝阳和锦州等为高碳控制区.未来辽宁省应实行差别化土地利用和管理政策,形成土地低碳化布局,着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基础上构建集约度模型,并在ArcGis和GeoDa软件支持下,以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集约度及相关性等4个方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52、1997、2008、2010年人均耕地进行深入探析.结果表明:自1952年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县域相对发展率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区内耕地利用集聚趋势逐步减弱; 区域人均耕地水平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各水平区逐步呈块状分布,耕地重心迁移显示1952—1997年表现为耕地南北差异,而1997—2010年则表现为东西差异; 受政策、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各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差异明显,其空间分布与耕地重心迁移呈正相关性; 关联分析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经历“围湖造田”、“退田还湖”、“人地和谐”等阶段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粗放型县域持续减少,并呈现出区域集聚状况; 正相关性县域由区域的西南部集聚向区域西南、中部及东北部呈“N”字型分布.  相似文献   

6.
潘克森 《江西科学》2013,(6):868-870
简述了文化在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作用,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除了应该用物质形态或技术的层面来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还应该多用制度文化、生态文化、低碳文化和古色文化等价值理念来支撑鄱阳湖“一湖清水”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邱耀 《科技信息》2011,(11):I0390-I0391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低碳建筑在营造城市更加可持续的未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英国Bedzed太阳村等"产居一体.绿色低碳"开发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发展低碳建筑,可持续地开发建设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运用超效率 DEA模型对2013年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冗余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东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其它城市,区域差异明显,且处于农业生产效率高水平阶段的城市在空间上呈连续分布状态;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率并非呈正相关关系;3)从投入-产出关系来看,农业生产效率非有效城市在资金和土地方面投入过剩现象明显,而对于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资金利用效率、农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5年、2010年、2013年3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理特征,修订了谢高地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得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再利用R.Costanza等提出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公式,估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2005—2013年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5—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面积减少的有草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而面积增加的有建设用地和水域;2005—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增加再减少,其中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4者的总价值超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55%;各地区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差异,2005—2013年,除了余干县、永修县、都昌县、鄱阳县、进贤县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外,其余县市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都减少,其中星子县和九江市区为最高损失区.  相似文献   

10.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演变过程、生态功能、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的量化目标;从低碳经济概念发生的世界背景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与低碳文化的关系,特别从低碳文化发展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天才预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传统文化采撷等方面,探寻了低碳文化的构建依据;提出了从法律法规、道德伦理、古色文...  相似文献   

12.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在RS和ArcGIS等软件支持下,基于生态与经济2个子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耦合度与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经济区生态经济已由低水平耦合进入拮抗阶段,但2者协调程度仍处于低度协调阶段.经济区生态经济耦合度和协调度分布不均衡,高值区围绕中心城市分布.根据各研究单元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组合情况,结合耦合度、协调度理论内涵,可将经济区划分为磨合发展型、经济超前型、拮抗发展型、生态主导型4类区域.研究从主体功能区角度提出促进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将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与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测算了2009-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并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效率改进指数2个方面,最后运用面板 Tobit 模型对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水平总体偏低,各产业环境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影响,产业产出和环境管制力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有负影响。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建设就是构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体系,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以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叠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DEM高程数据,提取森林、灌丛、农田、湿地、草地、城镇、裸地7种生态类型为一级生态系统,依据不同生态系统构成及占有率,划分了森林、农业、湖泊湿地3种生态资源类型的6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生态屏障区,并针对不同生态资源类型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鄱阳湖区2005年和2015年2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研究区域内各土地类型用地面积.从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和空间洛伦兹曲线2种角度研究了鄱阳湖区内12个县(市)10年前后不同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结果表明:2005年鄱阳湖区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普遍偏低,且结构性较强; 2015年平稳上升,但在内部空间尺度上,鄱阳湖区的各个县(市)信息熵差异呈缩小趋势,表现为高熵值区减少,中熵值区和低熵值区增加; 近10年鄱阳湖区耕地和水域分布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未利用地成为分布最不均匀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利用地在总面积减少的趋势下,分布均匀程度降低,草地的不均衡程度大幅度降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不均匀程度上升,林地基本维持稳定; 近10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熵值增大,无序性增强,各地类面积差异减少,各地类洛伦兹曲线整体向绝对均匀线有靠拢趋势,这说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比较合理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工农业及城市化的发展对鄱阳湖区域景观动态变化的影响很大,笔者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RS与GIS分析鄱阳湖1995—2015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原因及其过程。结果表明:在选择同一季节的3期遥感数据源进行比较时,鄱阳湖区域湿地的总面积从1995年到2015年迅速减少了11.57%。与此同时,景观斑块数在1995—2004年间大幅减少了12 729,而2004—2015年又获得小幅增加。1995—2004年,林地、裸地和草地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都有所降低,但平均斑块大小有所增加; 2004—2015年间,只有耕地的最大斑块所占面积的比例降低,平均斑块大小也降低,这也意味着2004年后研究区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鄱阳湖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是城市扩张、农牧业迅速发展的结果,即鄱阳湖区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7.
刘逊  尹晓刚  刘良源 《江西科学》2012,30(2):249-251
自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助推江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带动全省"巨变"。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五河一湖"流域保护等各项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湾里区地处鄱阳湖区山地丘陵向平原过渡中间地带,林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就该区森林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及固碳释氧价值进行核算,得出其价值为8.6亿元。  相似文献   

18.
尤鑫  戴年华  张杰  姚忠 《江西科学》2012,30(5):702-706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开展对鄱阳湖湖滩草洲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对策研究。通过对鄱阳湖湖草的生物物候、种类、分布、保护和利用问题的调查,结合现状进行成因分析,提出鄱阳湖湖滩草洲生态系统保护与湖草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策,为鄱阳湖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