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陈文杰 《广东科技》2014,(14):159-160
针对新罗区有林地以马尾松林为主,林分生产力低下的问题,开展马尾松纯林间伐后套种山杜英、香椿进行林分改造,通过对马尾松、山杜英和香椿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的林木生长量、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养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林生长良好,马尾松、香椿混交林的马尾松各项生长因子增幅较大,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林分总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纯林增加15.1%、16.8%、50.6%和13.5%,土壤的全N、水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增加,土层0~20cm土壤自然含水量比马尾松纯林提高6.5%,土壤结构破坏率比纯林小8.3%,土壤稳定性明显增强,水土保持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揭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平衡机理及其时空动态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广西4个典型区域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比较不同区域各林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溧水林场25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对象,对6年前实施了弱度(25%)、中度(45%)、强度(65%)间伐的各处理样地土壤酶活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间伐对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不同间伐强度对土壤酶的提升效果不同.弱度间伐在10月和12月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提升效果最明显,在12月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升效果最明显,其余以中度间伐的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对2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而言,中度间伐可提高林地土壤酶活性,促进马尾松对林地养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4.
谢有福 《广东科技》2014,(12):148-148,77
对闽西2种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木荷、马尾松+杉木)及马尾松纯林的林分生长因子、林内小气条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状况明显优于纯林,混交林林分生产力优于马尾松纯林,混交林有效改善了林内小气候条件,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间伐是生产实践中常见的一种干扰,研究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根际土壤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抖落法收集根际土,测定4种间伐强度(强度(65%)、中度(45%)、弱度(25%)、对照(未间伐))下根际土壤不同形态氮含量及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弱度间伐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而强度间伐下则显著降低; 根际土壤全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在各间伐强度下均表现为:中度>对照>弱度>强度; 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碱解氮均在弱度和中度间伐下显著升高。弱度和中度间伐显著降低根际土壤脲酶活性,而显著增加根际土壤亚硝酸酶活性; 间伐对根际土壤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表明脲酶和亚硝酸酶对间伐的响应更敏感,可作为土壤氮变化的指标。除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外,根际土壤中其余4种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以及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表现出明显的正根际效应。此外,根际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与含水量、pH密切相关。【结论】间伐强度对根际土壤不同形态氮和酶活性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弱度和中度间伐能改变土壤含水量和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积累,可将其作为间伐强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黔中地区连栽马尾松林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和土壤微生物生化活性实验法,测定连栽马尾松林地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化活性以及酶活性,探讨在相似立地条件下,一、二代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化活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二代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强度、呼吸作用强度、硝化作用强度、蔗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一代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7.
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1、2代)、不同发育阶段(8、15、18、20 a)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马尾松连栽对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土壤微生物及生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交换性Mg2+、有效Fe含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总数2代均高于1代,且根际、非根际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1、2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百分比最高,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对根际、非根际土壤生化作用的影响,连栽后,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土壤,硝化作用强度趋于上升,而氨化作用强度趋于下降,且根际土壤硝化、氨化作用强度与非根际土壤氨化作用强度在1、2代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将植物与环境的结构、过程与功能有机联系起来,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探究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对林龄和土壤养分的响应,揭示马尾松人工林对喀斯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喀斯特地区更好地营造马尾松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黔西北地区14、26、33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来分析不同林龄对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8个叶功能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有机碳(OC)含量,最大的是比叶面积(SLA),除SLA和叶面积(LA)外,其他叶功能性状均属弱变异;随着林龄的增长,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值(除叶干物质含量外)均呈增长的趋势,各叶功能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不同林龄马尾松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土壤因子。【结论】不同林龄马尾松叶功能性状的差异表明马尾松针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性状的耦合协调或组合来适应环境。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加强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从马尾松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2株高效解磷真菌(瓜纳卡斯特青霉JP-NJ2和嗜松青霉JP-NJ4)对马尾松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松树生长的影响。该研究通过Biolog微平板法探究该两株解磷青霉对马尾松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观测其对马尾松的持续促生效果,并对马尾松根际土壤产生的微生态效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冬夏两季,2种解磷真菌及其代谢产物均对土壤中微生物物种优势度及丰富度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对于对照处理,解磷真菌处理的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显著提高,夏季时最高,为59.27×104 cfu/g; 瓜纳卡斯特青霉JP-NJ2及嗜松青霉JP-NJ4菌悬液处理的根际土壤,夏季时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835 0与3.120 0,均低于对照处理,说明夏季时解磷青霉降低了土壤物种丰富度。两株解磷青霉接种600 d后对马尾松仍具有良好的促生作用,苗高增长率可达88.7%,地径增长率最高为53.5%。解磷青霉的施用,明显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量也随之变化; 两株供试青霉均对马尾松具有良好的持续促生作用,其中瓜纳卡斯特青霉JP-NJ2菌悬液的促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配对样地的方法,对贵州龙里林场2组马尾松人工林配对样地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含水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的土壤容重2代1代,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2代1代。由此表明,马尾松连栽未导致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恶化。  相似文献   

11.
神农架3种天然次生林的种群结构和演替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重要值法、树木分层频度法和立木级结构法对神农架3种主要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种群结构和演替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巴山冷杉林和华山松林是神农架天然更新起来的较稳定的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12.
信阳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生态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信阳市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河南鸡公山森林生态站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对2012年信阳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信阳市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为318.61万t、释氧量744.98万t,其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07.95亿元.不同林分类型评估表明,杨树提供的固碳释氧生态效益最大,为52.42亿元;其次是马尾松林,为27.02亿元;软阔类最小,为0.93亿元.  相似文献   

13.
14.
<正> 一、淅川县自然概况:淅川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伏牛山的南麓,北纬约32°40′~33°22′,东径约110°~112°11′。其北、西北与西峡县交界,西与陕西省接壤,西南与湖北省毗邻,东南则与内乡县相接。总土地423万亩,其中山地占54.2%,丘陵占16%,平地占11.7%,水域面积15.6%。县境北部、西北部的山区面积较大,西南部山区面积较小,海拔约500~800米,超过800米以  相似文献   

15.
干旱对云南易门县云南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干季(3~5月)对云南易门县三个样地(谷地、山腰和山脊)云南松的调查和实验分析,了解干旱条件下,不同的土壤水分和物理状况对云南松生长的影响.发现土壤是制约云南松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云南松针叶脯氨酸的含量可作为云南松抗旱的一个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6.
采用物种丰富度S和物种多样性香农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多样性-面积曲线研究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序列物种多样性近十年的变化,结果表明,10年后,群落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趋势,草本层下降最为明显;群落及乔、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S,H,J)在演替中后期阶段均呈下降趋势,而演替前期的马尾松和林龄较短的混交林Ⅰ却有上升趋势;群落各层多样性最小面积按马尾松林、混交林到常绿阔叶林顺序增长,两个混交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油松花粉对雄性幼年小白鼠睾丸发育及精子生成的影响.并与睾酮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油松花粉具有类似睾酮的作用,可促进睾丸的发育及精子的生成,油松花粉作为营养保健品开发,儿童不宜服用。  相似文献   

18.
孟祥志 《长春大学学报》2003,13(6):22-23,35
樟子松木蠹象是樟子松枝干的主要害虫,该虫发生量大时,对樟子松危害亦很大,严重影响樟子松正常生长发育,防治也较困难。本文通过对该虫成虫、产卵量观测,卵、幼虫、蛹死亡率调查等,采用有效基数法预测樟子松木蠹象(Pissodes sp)的发生量,预测式为P=2.87P0。预测结果与实查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9.
1988--1994年先后10次在不同的季节对九华山4种生境土壤中蜘蛛进行了调查,共获标本591号,经鉴定为20科53属71种,其中未定种为6种。  相似文献   

20.
对辽宁油松松针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测得松针挥发油的含量为1.7%.用GC/MS法从油松松针挥发油中分离并确认出22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HP-59970C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