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与“悖论”是史铁生小说深有意味的形式,关联着史铁生生命哲学的本质内核,表达了他对人类生生不息又永远无法消除困境的生存状态的体认,同时也是他自我救赎的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2.
卢杰 《中国西部科技》2010,9(8):94-94,96
史铁生特立独行、意境鲜明的生命经历和写作历程,让他对生命意蕴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使之真正走出了心灵的深渊达到了自我精神上的极大超越。史铁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宗教精神和文学精神是一脉相承和相通相融的,都是对于人类生存境遇尤其是精神处境的关怀。通过梳理、分析和归纳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作品中"宗教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的作品是一个独异生命对人生的参悟。在他的笔下,那种对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艰难追寻,那种对人生根本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如同一个哲人的睿智,闪烁着生命哲学的光芒。梳理其主要创作阶段的几部作品,着重体味其间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和不足,以期从独特的视野对作品中所具有的哲理意蕴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生命在歌唱     
不知是谁最先发明了音乐、发明了歌唱,我们由此要感谢他。但我们也知道,并没有最早的这个人。真是要找出一个最早的话,那就是生命,生命本身就是一曲辉煌而完美的乐章。我们在歌唱,世界在歌唱。生命不灭,世界  相似文献   

5.
面对人本困境的沉思与感悟──史铁生散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铁生在他的散文中表现出对于人本困境的沉思与感悟,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沉思与感悟突出了作为类的人,并以人为核心张扬人的主体精神,歌颂生命的自由与创造。在宗教精神的作用下,史铁生将形而下与形而上相沟通,并将自己的思考向古今中外的哲学与宗教敞开怀抱。史铁生构建的精神家园以人的生命本体为核心,突出爱、自由、创造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作品《老屋小记》叙事策略的独特之处在于简约。一是表现为叙事结构的简单。不讲究小说技术,文章在两条鲜明的叙述线索中完成了对宏大生命命题的关注和思考。二是表现为叙述语言的简洁。单纯、干炼的语言始终贯穿着凝重的哲学气韵。  相似文献   

7.
《科学世界》2007,(4):41-43
大家知道,薛定谔是量子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为《生命是什么》。书中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生命这种神秘现象。那以后,陆续有不少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思考生命起源的问题。戴森博士可以说是现代的薛定谔。在这个访谈录中,戴森博士介绍了他独自提出的一种生命起源理论,即“生命二次生成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1,如果你那3岁的孩子全身痉挛;眼睛翻白,并且说着胡话,你该怎么办? a、绑住孩子,以免他伤着自己。 b、放一把匙子在他的牙齿间,以免他因呼吸困难而窒息,然后叫急救。 c、马上叫急救。答案应该是c。多数小儿抽风是因发烧引起的,整个过程不过5分钟,所以抽风本是不会危及生命的。因此,可以让整个过程进行。把匙子放进嘴里,只  相似文献   

9.
生的启示     
家道的中衰,让年幼的鲁迅体会了人情冷暖,突然间失去了双腿,让史铁生开始重新思考生命,思考生活。生理的残缺使得生命的意义发生了问题,是生,还是死?该如何去面对生的艰难,如何去面对苦难的命运?使他对生命生活的思考远厚于当代的其他作家,而这种思考更多的体现在他的《我与地坛》一文的前两部分中。一、生的启示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所流露的对于地坛的情感有这样几个词,“宿命”、“等待”、“上帝的安排”、“这里的一切好象都在等着我的到来,甚至是等着我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里失去了双腿”,这种情感是一种极为亲切的感受,一种事过境迁的…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以一己的生命体验述说着人之存在的根本困境——心魂相隔。从身残后的愤激到而立之年的顺应天命。再到智者式的豁达,他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遮蔽进行了由表及里的追问。以偶然的生命错位所导致的必然命运为由,他的作品显现了贯穿亍其中的心路历程,其思索的向度也从哲学层面相应地走向具有宗教关怀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守候生命     
2005年夏天,美国27岁的年轻警官埃克在抓捕一名持枪歹徒的时候身中数弹。在抢救过程中,医生从他的心脏取出两枚子弹,另一枚是从他的头部取出的。医生虽竭力挽回了埃克的生命,但接踵而来的并发症却时刻折磨着这个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1996年的头条科学新闻可以总结成几个字:火星生命。 不过,这种说法未免片面。 当去年夏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宣称他们找到了火星上存在过生命的证据时,去年最热门的科学话题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插曲,这一重大突破性意义非凡,它改变了人们对于外星生命的看法。 1995年,就有许多研究成果使科学家几乎相信:生命的起源并不是只会发生在地球上的、偶然的奇异事件,而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史蒂芬·斯奎尔说:“这一发现意义深远,正如当年哥白尼和达尔文划时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的一生是追求爱、美、自由的一生,是用生命去实践他所学得的西方文化,并取代中国文化的一生.这个过程使他的生命具备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纯动作是大自然赋与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对使不可见的意象变做可见的意象,那就全靠通过人体动作才使这类意象能在第一阶段显示自己;那也全靠通过人体动作,才使设计好的舞蹈姿态得到它那有节奏地搏动着的活生生的生命力量,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追求大自然之美,是人类舞蹈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5.
李煜词中充斥着感发生命的力量,这是他得以获得历代读者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结合晚唐五代的时代背景、文人心态、社会思潮等问题探讨李煜词中的生命意识,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忧患情绪、向往自由的心态、怀疑生命的本质意义并力图超越、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  相似文献   

16.
庄子生命情怀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始终热切地关注着现实当下的个体生命,他认为个体生命面对物欲与命运的双重困境,解决之道在于内心持有游世情怀,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符合生命本性生存的"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  相似文献   

17.
生命形态的新诠释——“数字生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生命"?听起来似乎有些令人迷惑.不过没错,它的确是这样的定义,即用"非生物"媒介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生命并不是"克隆"生命,而是用计算机媒介去"构造"或"合成"生命,而且,这种合成生命也有着进化、遗传、生殖功能!把生命进化的概念引进计算机领域,确实算得上是一个够"酷"的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后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陈梦家的诗歌追求生命与自我的真实表现,有着浓厚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诗人观照个体生命,在超越现实中发现自我。道家精神与基督教情操使陈梦家执着地追求返朴归真的境界,并获得心灵的安顿;其二,陈梦家的死亡意识呈现出道家、基督教与儒家的死亡观相融合的丰富的文化图景。诗中既有对死亡的超越(或归于自然或归于天国),又包含对死亡意义及死亡伦理性的价值诠释;其三,时间意识映现着诗人的心灵境界,使他从线行性和周行性相融会的时间流程里感悟生命。陈梦家的时间意识是一种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9.
柳亚子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我想总不好把曼殊的名字抹去吧,要是一部完善的著作的话。”①我想,是的。作为一位盛年不禄的早慧奇才,苏曼殊在文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自从他殒逝迄今,国内没有给他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对他作深入的研究,尽管在二十年代曾出现“曼殊热”(鲁迅语)。更何况,关于他的寥若晨星的研究文章,多从实证视角作微观的考察,而在诸如哲学、文化学等亦可一试的角度却使之交臂。本文则试图对他作一宏观的描述和审视,勾勒出他相对完整的轮廓。在我们看来,苏曼殊的个体生命蕴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这集中体现在,他身上交织着两条生命脉络——理知层面的其同时代人所不曾具有的生命债权意识觉醒和心理层面的对生命价值真实的从未中断的祈求与呼唤.在我们的审美景观中,苏曼殊既有于浑沌中崭露的自命不凡的清高与傲岸,又有在晦暗前表露的无法理清的哀怨与烦闷;既有珍视生命价值的永不忏悔的真诚与忠实,又有回眸虚无世态而痛心疾首的祈索意义的沉重和孤独。但他最迷人的诱惑并不在于他厕身世间的抗议及受挫后流露的伤感意绪,而在于他那抗议行为折射于人本身的对生命价值真实的迫寻。这就构筑了苏曼殊生命存在的相对独立的自足结构。下面我们就围绕上述观点予以阐释。请先看苏曼殊的  相似文献   

20.
中唐短命诗人李贺作诗不多,但他的诗处处显露出诗人的内在情感世界,涌动着强烈的生命意识的波澜。可以说,李贺的诗,是他用血和肉凝聚而成的,是他生命的外射和结晶。在唐代诗人中,还没有谁象他那样自觉地感知生与死,正视衰老、死亡,并且大量地描写“鬼”。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虽然与李贺一样,年仅二十七岁,作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