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闽西木偶戏50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5次较大规模的创新实践:起源时的本土化、20世纪初的现代剧萌芽、新中国成立之初从体制到内容形式的全面革新、20世纪80年代戏剧危机情势下的探索、新世纪木偶艺术与新兴艺术门类的贯通,而图书资料在闽西木偶戏的创新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工作者应以创新的精神做好图书资料工作,尽可能全面地利用图书资料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完善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闽西红色戏剧的根基在于闽西红土地肥沃的艺术养料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苏区时期,闽西红色戏剧无论剧本创作还是舞台演出,都呈现繁荣的景象,成为中央苏区戏剧文学和戏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闽西红色戏剧得到传承和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当今,她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出路在于除了最基本的保护与传承外,还必须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核心概念。20世纪初,中国学者在中西会通中开始了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与创新之路。20世纪30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弘扬了革命主义的崇高精神和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精神在多元化发展中重新定位,既注重传承传统美学精神,又注重与现代西方美学、艺术流派的会通,走上了健康理性的自我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4.
阐述闽台木偶艺术是两岸民众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融入创意产业的价值。文化产业的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是传统民间美术在当代实现转化、发展与创新的一条新途径。因此,在现代新潮艺术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应面对市场,突出闽台木偶特色优势,将其文化资源通过创意产业的创新、开发转化为新的创意理念和新的运作机制,建立健全闽台木偶产业链市场体系,促进两岸木偶造型艺术多样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闽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人民武装,保卫土地革命果实。闽西子弟积极参军参战,先后组成“五个军”并上升为中央红军,这些部队正是在古田会议精神指引下成长为新型人民军队。1955—1965年间,闽西子弟有71人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以上军衔。纵观闽西籍开国将军入伍履职经历,大多从事政治动员、机关党(事)务、技术军种等。这种“政工群体”现象,有着深刻的客家文化底蕴,自古有之、根深蒂固的“崇正”观及其所展现的以天下为己任奉献的家国情怀、崇文重教光宗耀祖的家教家风、不尚空谈注重实干的务实作风,对闽西籍开国将军成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受着中西相融、新旧交替的阵痛。清束民初,不少留学西方或日本的中国画家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观念和表现技法,他们大多于“五四”前后归来,投身到社会洪流中去。于是,拉开了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序幕,出现了如决澜社、艺术运动社、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等颇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团体。他们在30年代兴起了中国的现代艺术运动高潮。  相似文献   

7.
北欧诸国在20世纪初还是一些落后的农业小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20世纪60年代已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高福利对北欧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北欧国家的经济也遭到沉重的打击,其国家竞争力受到削弱。面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力的加剧,北欧国家争相实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  相似文献   

8.
“创新闽西文化”,实质是构建有闽西特色的地域大文化。闽西文化是闽南支系和客家先民胼手胝足,共同创造的山地移垦文化;又在近代革命斗争中提升出红土地文化。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大转折和社会大变迁,为创新闽西文化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和现实可能性。有闽西特色的大文化,就是充分开掘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融合、提炼出更具合力、更催人向上的地域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丘沺是继清初华岩之后 ,在“书画之乡”闽西上杭出现的近现代杰出画家。但是 ,“近半个世纪以来 ,对他的宣传更少于和他同辈的画家。”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他的生平 ,评析他在诗、书、画、印各方面 ,特别是彩墨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2004,(6):58
“新艺术”是流行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美术及实用艺术的风格。就像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一样,新艺术一时风靡欧洲大陆。新艺术在时间上发生于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在设计发展史上也标志着是由古典传统走向现代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分的转折与过渡,其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1.
《流沙河诗集》是诗人流沙河的代表作,辑录了流沙河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艺术特点。他的诗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空间感兼具、古典的韵味与民歌的情调杂糅、深邃的哲理韵味和率直的情感抒发融和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广东粤西地区的民间艺术单人木偶是我国木偶艺术中一枝独特的奇葩 ,它以念、做、唱、打一人操之的风格深受国内外行家的赞誉。论文阐述了单人木偶的起源、形式、变革与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第一动力。闽西革命活动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魄力、“为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创新意志、“立足实际、善于斗争”的创新策略,形成了富有闽西革命特色的创新品质和内涵。这些创新精神值得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借鉴和融入。梳理与提炼闽西革命活动中的创新实践、创新精神,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提出地方高校学习借鉴闽西革命活动创新精神的丰富性、灵活性、精准性、应用性、开放性,加快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地方戏曲生存现状普遍堪忧,要想振兴坠子戏艺术,要坚定树立振兴坠子戏艺术的理念;明确戏剧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戏剧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坚定不移地坚持艺术创新,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同时,要看到艺术创新人才是关键,保护老艺人和培养艺术新人同等重要。这是振兴坠子戏艺术继往开来、繁荣发展、打好人才基础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英国文坛的杰出小说家,以其优美的文笔,细致的笔触和对现代主义写作技巧的创新及熟练运用而声名远播.意识流写作手法就是她娴熟运用的多种写作技巧之一,这给她的作品带来了新意也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柳琴戏形式生动活泼,剧目繁多,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流行地区人民群众对戏剧艺术的一大贡献。本文对柳琴戏从产生发展到濒临失传的过程和原因、柳琴戏申遗成功后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只有创新和发展,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中国山水画向现代风格的转折过程中,出现了数位里程碑式的代表画家,为中国山水画走上现代性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以黄宾虹和林风眠为代表,无论是前者"浑厚华滋"的艺术创新,还是后者"借西兴中"的调和探索,都为中国山水画的现代性探索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杨接力 《创新科技》2014,(16):59-60
服务和创新是图书资料工作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河南日报社图书资料室的实际工作出发,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对图书资料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提出图书资料工作是以各项服务为宗旨的观点,阐述了图书资料工作创新的内容和方法及最终应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健均  南迪 《世界博览》2022,(14):44-51
<正>在传统与创新两个领域的作品代表着古典能乐在现代舞台上毫不逊色的艺术魅力。这种专注描写人类情感的戏剧形式以及超越表情的能面,甚至成为世界其他戏剧形式的灵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乐界以文献资料、演出记录等为依托,研究发掘了一些不常演的、被埋没的剧目。这些戏被重新整理上演,称为“复曲能”,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编剧目,称为“新作能”。在新编的能戏范畴里,有一类破天荒的另类能戏——英语能(Noh in English)。  相似文献   

20.
阿吉拉姆戏剧是西藏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文章阐述了觉木隆藏戏团在20世纪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阿妈唐桑、米玛坚参、扎西顿珠等著名戏师的生平和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