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太原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了解区域沉积背景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岩相分析、测井相分析等手段,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区块太原组为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和无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的滨浅海相沉积与湖泊-三角洲相沉积.以此为基础,进行井间横向对比,编制不同层位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揭示各沉积微相演化规律,从而指出勘探开发的有利相带,为油田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MH1井区主体位于玛湖凹陷南斜坡区,作为南斜坡区重点开发区域,MH1井区目前仍存在沉积相认识不精确、储层分类不明确等问题。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测录井资料,进行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及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研究。结果表明:MH1井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为一套由西北向东南发育的扇三角洲相,可识别出9个沉积微相类型,根据扇三角洲前缘的岩性分布,将前缘划分为内外前缘。根据试油资料,发现主要有利储层集中在内前缘部分。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将MH1井区下乌尔禾组储层分为3类。其中Ⅰ类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均为最好,为有利储层,Ⅱ类储层次之,Ⅲ类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均为最差,作为非储层类型。研究结果为MH1井区下乌尔禾组后续的评价、开发提供新的地质依据,为其他扇三角洲发育区的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朔县矿区太原组沉积体系与煤聚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朔县矿区太原组沉积特征、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原组下组煤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研究表明,太原组下部主要为障壁-泻湖-潮坪沉积体系;上部主要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下组煤(即9、10、11号煤层)形成于障壁坪和泻湖坪环境,煤组下部砂体与煤厚具有互为消长的成因关系,即砂岩厚度大的区域不利于成煤。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结合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对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湾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沉积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扎伊尔山;排2井区沙湾组二段下部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滩坝沉积;沙湾组的平面沉积相呈北西一南东向展布,沉积演化从早到晚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下第三系沙四段为盆地断陷初期的产物,以干旱半干旱古气候为特征,沉积厚度变化大,埋藏深度往往大于3500m。根据岩心及沉积构造特征对该地区进行了沉积微相分析,建立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较深湖沉积体系为主要代表的三种沉积模式,对沙四段上部进行了环境分析,这对工区深层油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地层与其沉积相特征,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进行地层单元划分和沉积演化研究。在研究区目的层段内识别出Ⅰ、Ⅱ、Ⅲ级层序界面各1个,识别出Ⅳ级层序界面4个、Ⅴ级层序界面若干。建立了研究区本溪组至太原组的等时地层格架,认为延安地区本溪期发育潮坪-障壁岛-泻湖沉积,太原期发育浅海碳酸盐陆棚沉积,太原期是晚古生代水深最大的时期。本溪期—太原期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陆表海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7.
直罗油田长2油层组是延长组主力产层之一,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及演化特征,研究直罗油田岩石类型、沉积构造、测井相及砂体展布特征,明确该区主要发育2条分流河道砂体,物源为北东-南西向;并探讨了长2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西南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鼻状构造的组合成为研究区的有利聚集区,该研究为类似地区储层沉积微相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下三叠统地震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震沉积学为主要方法,通过对典型地层切片和单井相沉积特征分析,研究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下二叠统沉积相发育特征,并总结乌夏地区三叠系的沉积过程.结果表明:乌夏地区中下三叠统90°相位地震资料与岩性相关性较好,90°相位地震资料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砂泥岩层对应一致;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和下切谷等沉积;乌夏地区三叠纪百口泉组时期发育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体系,克拉玛依组时期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黄骅拗陷板桥油田板二油组扇三角洲沉积的古沉积背和沉积特征的研究,将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间和席状砂微相。认为其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范围,物性好,是区内重要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须家河组为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等多种沉积类型均有发育的复合体;并受印支运动的控制发生变迁;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皆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进入蓄水盆地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湖泊三角洲和海相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滨湖和浅湖亚相发育;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潮坪较发育。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特征分析了该区须家河组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认为须一段到须六段总体上为一连续沉积过程;并建立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种连续的沉积相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鄂北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类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通过对杭锦旗探区泊尔江海子断裂南北两侧气水分布与典型气藏(井)解剖,发现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断裂两侧气水分布明显不同,断裂以北,天然气主要聚集于构造高点,地层水分布于构造下倾部位;断裂以南,气水层分布复杂,具有致密砂岩底部含气特点,局部低幅度构造具有正常的上气下水分布特征.断裂两侧上古生界烃源岩、储集层、源储关系、气水分布及产能等成藏条件与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中断裂南侧成藏特征与国外发育根缘气的盆地(地区)具有很好地相似性.根据致密砂岩底部含气特征指出,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及盒1段等层系发育根缘气,其主要分布于伊8-锦8-伊22-锦10-锦6-伊19井一线以南地区,具体层系略有区别,该线以北为气水过渡带,气藏类型过渡为常规气藏.研究结果表明,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断裂北侧应以寻找常规气藏为主,断裂以南则以寻找根缘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2.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张台区主要产油层段长6油层组的岩性以浅灰色、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夹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和物性分析认为,长6油层组砂岩储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产物,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大亚相类,有多种微相。油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特征控制,水上、水下河道砂体是最主要的含油部位,但同时局部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塔巴庙地区太2段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巴庙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陕斜坡带,太原组太2段为天然气的重要勘探层位.研究表明,太2段属海洋体系组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主要沉积相为障壁砂坝相、潟湖相和潮坪相.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对太2段砂体进行了平面和纵向展布研究,结果表明砂体展布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障壁砂坝沉积规模大,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均较连续;潮坪砂坝沉积连续性差.通过等时对比,按沉积时间将太2段砂体分为两个砂层组并作出平面展布分析,障壁砂坝沉积具有较好的继承性,潮坪砂坝沉积无继承性.综合分析认为障壁砂坝是主要的产层.  相似文献   

14.
白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长8期物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8期物源方向及物源分区,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岩相古地理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量分析化验数据,利用砂岩岩石学特征、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古水流方向、碎屑粒度变化及稀土元素分配模式等,对研究区延长组物源进行综合研究,并恢复其古地理格局。结果研究区处于湖盆靠近中心地区,碎屑颗粒粒度较小,物源主要来自北部阴山,西部桌子山、贺兰山,西南陇西—宝鸡古陆3个母岩区。结论研究区存在东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3个物源方向,东北部和西南部是主要的物源方向,西北部物源只对局部有小范围影响。研究区内沉积砂体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物源及沉积相研究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准确识别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6段沉积微相,研究其平面展布规律,以岩心资料为基础,结合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确立马五6段沉积微相的划分标准,建立沉积微相测的井识别技术。将该技术在实际勘探生产中进行应用,对盆地内20余口井进行了沉积微相综合解释,形成了马五6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同时,利用该方法对有利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为下一步勘探井位选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综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华庆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类型及沉积微相特征在平面上的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发育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其中湖泊体系为浅湖沉积,三角洲体系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亚相,进一步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河口坝等沉积微相。浅湖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三角洲前缘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沉积微相,其骨架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体,优质储层的展布形态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整体呈北东—南西向条带展布,分流河道之间被分流间湾所分割,局部连片分布。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印模法恢复的王洼子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主要由古河道、斜坡脊和沟组成.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早侏罗世的沉积,延10期为辫状河亚相河道砂坝、泛滥平原,延9期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支河道、漫滩沼泽.研究区总体受西北物源的控制,发育北西--南东向的河道砂体.分析了侏罗系沉积前古地貌与延10、延9的成藏关系,认为油藏主要分布于紧邻高地的斜坡等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带.河道砂体的发育控制着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勘探区大面积位于古地貌的斜坡位置,北部的古河道下切河谷为延长组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研究区侏罗系油藏发育,下一步勘探重点为前侏罗纪斜坡脊与延9、延10河道砂体的叠合区.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