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助词“啊”在宜昌话里的使用范围很广。它可以在名词后出现(“啊1”),也可以在动词、形容词后出现(“啊2”),还可以在句末名词性成分后出现(“啊3”)。而三者的语法、语义又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里"动词+补语‘见’"与"动词+补语‘到’"在语义表达、语体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它们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从来源看,连动式"动词+到+名词词语"和"动词+见+名词词语"在内部语义关系的差异影响到它们各自的语法化进程。从发展来看,中古时期"运行义动词+到+时间或地点名词"中"到"语法化为介词,但这种结构中的"到"与补语"见"无关。近代汉语时期,在"感觉动词+到+名词(客观上不可到达的物体)"结构中,由于语义关系的改变,"到"意义虚化,逐渐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动词+到"与"动词+见"开始混同,并且进一步扩展到感觉动词之外的其它动词。  相似文献   

4.
岩前方言的“子”尾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从语法结构上看,“子”可附着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之后,构成名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和数量词词尾。从语法意义上看,有的动词、形容词带上“子”尾后变为名词;有些名词不能单说,带上“子”尾后能单说;一些名词附着“子”尾后变为方位词;可以加在形容词重叠式之后,表示程度轻重;还可以在数量结构后面表示数量少、时间短等。  相似文献   

5.
格助词“に、で、”都可表地点场所,但接续方法及意义不尽相同。“に”主要表示状态、动作的存在点、作用点,表存在性语义特征,具有静态性、结果性、描写性特点,与此对应,其后续的动词多是具有存在性语义特征的动词。而“で”主要强调动作进行的场所,表动作性语义特征,具有动态性(动作性)和非固定性特点,与此对应,其后续的动词多是具有动作性语义特征的动词。  相似文献   

6.
格助词“に、で、”都可表地点场所,但接续方法及意义不尽相同.“に”主要表示状态、动作的存在点、作用点,表存在性语义特征,具有静态性、结果性、描写性特点,与此对应,其后续的动词多是具有存在性语义特征的动词.而“で”主要强调动作进行的场所,表动作性语义特征,具有动态性(动作性)和非固定性特点,与此对应,其后续的动词多是具有动作性语义特征的动词.  相似文献   

7.
福建武平岩前方言的“子”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练春招 《龙岩师专学报》2000,18(4):33-37,44
岩前方言的“子”尾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从语法结构上看,“子”可附着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之后,构成名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和数量词词尾。从语法意义上看,有的动词、形容词带上“子”尾后变为名词;有些名词不能单说,带上“子”尾后能单说;一些名词附着“子”尾后变为方位词;可以加在形容词重叠式之后,表示程度轻重;还可以在数量结构后面表示数量少、时间短等。  相似文献   

8.
在山东省潍坊地区的方言中,“着”的用法跟普通话有相同之处,但不同之处更多。特殊用法表现在,“着”可以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可能;也可以附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边表示状态等。潍坊方言中“着”的分布很广泛,使用频率也相当高。本文以“着”的句法分布为线索,探讨“着”所出现的语义环境,继而概括“着”的语法意义,并讨论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9.
和“上”相比,“下”的研究始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而作为核心词汇,对“下”的研究应该具有不亚于“上”的意义。“下”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下的,是名词,由此引申出了多种意义和用法,从空间领域投射到质量、等级、时间等多个领域,在用法上也引申出形容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而引申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也包括语境吸收、语义融合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0.
“够呛”作为从方言发展而来的词汇,在语言使用的各种场合都有大量用例.“够呛”由“够”和“呛”的认知语义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创新发展而来,具有[+否定]、[+超出承受范围]和[+难度大]之义.“够呛”在句中可作形容词、准副词和程度副词.“把(被)+主语+动词+得+够呛”结构的源构式是“动词+得+宾语+补语(够呛)”.“够呛”语义的虚化导致其语法功能变化,“够呛”演化成能凸显事物性状程度深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词汇层面上明显地存在着意义和用法的负迁移。词义方面的负迁移包括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英汉语不一致,主、被动意义,习语意义等。词的用法方面的负迁移主要表现为动词的及物性、延续性.词的排列顺序,总括词的否定和词语之间的搭配等儿个方面。本文以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为出发点,从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这两个角度出发,说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在词语层面上的表现,分析学习过程中一些容易犯的错误的原因;最后,对弱化负迁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词汇义和语法构式相互作用生成的.当一个动词用于特定的结构中时,构式义和词汇义可能一致,或冲突.两者一致时,语义合格;两者冲突时,则通过压制,构式可以赋予动词新的含义而生成合格的语句.因此,构式意义对动词的意义影响很大,可以使动词产生新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词汇不是任意获得新义的,而是通过我们的认知和建构获得的。通过隐喻手段,语言符号意义得以扩大。隐喻为语言的所有方面提供理据。英语动词具有很强的搭配功能,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动词的搭配机制及动词隐喻的构成形式,对于更好地理解英语词语语义内涵、掌握词汇运用规则,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点儿”和“有点儿”是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的一组词。前贤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作过研究,本文用大量例句结合现代理论对“一点儿”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的原因加以解释,并对“有点儿”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时只能用否定词“不”而不能用“没”的原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5.
构词法是语言科学的独立体系,它与语音学、词汇学、词法学、句法学并列。俄语词汇可以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前缀具有构成派生词、构成及物动词、补充词义色彩等作用;后缀可构成集合名词、名词的各种语法形式;尾后缀具有构成新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是一个特殊的类 ,其特殊性在于它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 ,文章对趋向动词进行了考察 ,把它们分为两大类 ,三小类。认为 ,补语位置为趋向动词的语法化提供了一个优选位置 ,在这一位置上不同类型的趋向动词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化进程。这一进程与谓语动词后体词性成分做为趋向动词论元载体有关。A类单音节趋向动词保存了较多的动词功能 ;双音节趋向动词的语法化进程因论元载体身份角色不同而有变化 ,表现出一定的条件性 ;B类双音节趋向动词在语法化进程中走得最快 ,与此相联系 ,我们根据动词与体词性成分语义联系的特点建立了体词性成分前移测试框架 ,使上述结论可以在形式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 ,更具可操作性 ,从而建立了趋向动词语的语法化系列。  相似文献   

17.
词义引申的本质是两个词义之间的认识“联系”,两个词义由认知格式控制,产生理据认识结成引申中介,由引申中介沟通实现引申。据此,本文分析古代汉语单音动词义互补格式的引申类型。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吴语与官话动词重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北方作家创作的白话小说中,单音节重叠"V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BAB"占优势,"AB一AB"极少,而在《鼓掌绝尘》、《型世言》等明清江浙籍作家编纂的白话作品中,单音节重叠"V一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ABB"占优势,"AB一AB"要比"ABAB"多。这似乎表明,在近代汉语中,吴语动词重叠的发展演变进程比官话要慢。  相似文献   

19.
吕文静 《科技信息》2012,(19):266-267
本文以言语交际中的情态助动词will为研究对象,借助语料,分析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模糊限制功能:缓和话语语气;提高话语的客观性;使话语更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感官动词“摸”所构成的动补结构“摸起来”、“摸上去”,二者在语义、句法、语用、单位性质等方面存在着异同。两者在语法单位性质上根据二者语义的不同可视为短语或正向词过渡的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