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知名战将,是文学革命的一个无畏先锋。他由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发展成为早期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李大钊等同志一起,领导了伟大的五四运动。陈独秀和李大钊同志主办的《新青年》杂志,教育和影响了一代青年,积极投入五四运动,坚决反帝反封建,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杂志,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进步思想,使广大青年迅速地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走上了民主主义的道路。与此同时,这也为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增加了重重的筹码。北大当时的腐败、蔡元培的赏识;陈独秀自身独特的经历以及他狂傲不羁、刚烈倔强、富于反叛的个性,也是他出任这一要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正确评价他在这个时期的历史作用,对于研究当时革命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四人邦”横行时期,这个问题被弄碍十分混乱,成了理论上和史学研究中一个禁区。“四人邦”被粉碎后,这种影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清除。因此,深入分析五四时期革命运动的特点,认真考察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活动,正确评价他的历史作用,仍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一) 以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而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1911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它是在民族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日益严重的基础上,在新的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的条件下爆发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开创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中,很多新思想相继出现,如:以文学革命为契机的美学变革、以戏剧改革为契机的文学改革、追求形式美学,它们颠覆传统,在本质上提升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5.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段时间,陈独秀的思想和活动应如何评价?过去,在党史研究和教学中,一般认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以后接受并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做了不少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可是,在“四人帮”一伙炮制的“党史”和所谓“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里,却说“陈独秀根本不懂得马列主义”,并否定他是“党的发起者”这一史实。谁要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陈独秀这个人物,他们就恶狠狠地给你加上种种罪名,谁要是说陈独秀宣传过马克思主义,曾经是党的创建人之一,他们就指责你为叛徒唱赞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刊物之一。这份由陈独秀创办、主编、并经常撰稿的杂志在十多年创办生涯中,其编辑部总是随陈独秀生活地点的变迁而转移,从南到北,从北往南、时而上海,时而北京、广州,使《新青年》的创办与陈独秀无论从“形”还是到“神”都合为一体,构成了近代文化史上极其感人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随感录"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所首创的报刊专栏,"随感录"以其独特的言说方式在它的周围聚集了一批"五四运动"的主将,成为他们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和不良时政的一种理想方式。他的开创者陈独秀不仅首创了"随感录"这种讲究时效性、新闻性的杂感类专栏,启发了当时的许多报刊纷纷仿效并开辟了"随感录"以及类似的专栏,为当时知识分子开拓了一种新的批评空间;同时"随感录"也成为了一个文体概念,陈独秀首创的这一文体成为了中国现代杂文的雏形,并为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著名而复杂的人物。近年来,史学界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党的成立等阶段的功过都有深入的研究,公允的评价。但对其庞杂的思想内涵还缺乏分析与探索。如陈独秀对武装斗争的认识和主张,包括陈独秀是否研究过军事问题?武装斗争在国内外革命斗争中的地位作用如何?革命与武力之间的关系如何?陈独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其政治主张,影响到党在大革命时期对武装斗争问题的路线与方针,影响大革命的进程。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些看法。一陈独秀作为一名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政治活动家,尤其是…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作为中共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曾是一段历史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谈到自己的成长道路时说: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这个在党的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但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中国的封建制度宣战,对帮助人们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而他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反叛是他成为时代佼佼者的逻辑起点,本文着重论述他对封建制度反叛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他敢于同封建制度做斗争的不屈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青年》杂志创办、编辑部的迁移、发表的宣言、杂志的文章四个方面,说明了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名震环宇的人物,然而,他的一生又是十分曲折复杂的。纵观他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五四运动,第二个转折点则是大革命失败。五四运动是他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前进的转折点,而大革命失败则是他走下坡路的转折点。从政治思想上到组织上,他全面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政党,堕落成为一名机会主义分子,但却又始终坚持反蒋、爱国的立场。本文拟就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的基本情况作一全面的浅析。一、在政治思想上,由右倾机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到取消主义1927年7月…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杂志一纸风行,成为引领国人思想的言论重镇.陈独秀的周围聚结了众多近代知识分子,而皖籍人士最为显眼.在《新青年》早期撰作阵营中,皖籍作者星光闪耀,阵容庞大,令人侧目.地缘关系、师友情缘、革命同道以及思想主张的相互吸引是这一群体聚合的主要缘由.地域情结固然是首要因素,但共同的思想支点才是群体合作和联动的情感纽带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举世瞩目的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高一涵不仅是《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刊》《现代评论》等进步杂志的编辑,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呼吁启蒙、鼓吹革命、宣传新思想、批判旧社会的重要文章。高一涵在北京大学工作的八年,不但通过他主讲的“政治学”课程,介绍了但丁、洛克、孟德斯鸠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作品,还加入了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人组织的进步组织,积极投身反对军阀、揭露帝国主义罪行、批判殖民主义、铲除封建旧思想旧观念的集会、游行、演说等活动。高一涵启蒙思想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注重人的解放,强调制度改革,重视科学方法的使用,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推翻旧社会、建设新中国,做了思想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五四前期,《新青年》与《东方杂志》之问展开了一场中西文化论战。陈独秀和杜亚泉二人在东西文化调和论、传统文化“统整说”和普及教育等方面展开了辩论。这场文化争辩实质是双方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思考和忧虑而得出的两种不同文化取向。在急骤变动的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情境之下,《东方杂志》平静的学术立场终究无法摆脱无奈的命运,《新青年》顺应历史潮流,因而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最早提出汉字由竖写改成横写的是新文化启蒙刊物《新青年》的编辑之一钱玄同。他在致陈独秀的公开信中说:“人目系左右相并,并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直行,且右手写信,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字右行,其法实拙。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1873—1929年)是我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史学家、更加是编辑大家.是自由斋的主人.汉族,出生于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清光绪举人.青年时跟踪其老师康有为,共同提倡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性的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17.
夏衍的编辑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但是杰出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而且是"杰出的记者,在中国进步报刊史上的地位,可以与邹韬奋、范长江、胡愈之等人并列"。他在编辑《救亡日报》、《华商报》、《新华日报》、《建国日报》以及《消息》半月刊等报刊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12年卓有成效的报刊活动中,体现了其鲜明的编辑风格。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划发起者,<新青年>同人(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在倡导"文学革命"的同时,对于另一场虽经提出但未能贯彻实现的"美术革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对这场未遂"革命"的始末及相关人事的细致辨析,可以揭示出在中国现代先锋艺术发展之初文学与美术两大领域各自境遇的先天差别和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奕 《龙岩学院学报》2005,23(4):131-134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其教育思想随着时局的发展不断进步,其教育实践也同中国革命的联系日益紧密。他的教育思想及实践.不仅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谭平山对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创立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其表现主要有:在北大读书时,以《新潮》、《政衡》为阵地,宣传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还经常把《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政衡》等进步刊物寄给广东的同学、亲友;创办《广东群报》,在广东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创建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协助陈独秀创建广东共产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学生运动。陈独秀离开广州后,广州党团工作就由谭平山全面负责,当时北京、上海、广州被称作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地区,.当时就有了“南谭(平山)北李(大钊)中间陈(独秀)”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