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五之”教学模式,是借用中国古人的“五之”治学模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运用于高校教学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学教学中,尝试运用“五之”教学模式来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主动质疑是学生钻研精神的体现,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思想家曾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把“审问”与“博学”并列,足见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上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又由学生自己解答这些问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努力创设生动而真实的学习探究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充分激发兴趣,才能把有效指导学生落到实处。“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精辟地阐述了“疑”“思”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生懂得质疑,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实践证明,不断促进质疑,多方启发思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如  相似文献   

4.
崔新吉 《科技信息》2010,(11):294-29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在课堂上,如能教会学生真正抓住文章的疑点,“援疑质理”,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探求的局面.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思之始。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寻觅答案,以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提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来抓,在课堂上教师如能巧设疑点,善设疑难,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形成一种内在的需要和渴望,从而去主动地探索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的是治学的几个主要层次。“博学”需广泛涉猎,兼容并包,以达博大精深的境界。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博学是创新的基础,越过博学阶段,为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创新人才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要有精深的本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邻近学科知识和尽可能多的其他知识。当我们翻开科技发展的史册,不难发现科技史上绝大多数科学大师都是兼容并蓄、博学多才的“博学”者。这已成为科学史上一大事实。  相似文献   

7.
(一) 教学是有一定的模式的。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曾对这个问题作过一定的论述,有人把他这方面的主张概括为“学、思、行”①。《中庸》把学的过程概括为一个完整的公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宋代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明确把这个公式定为“学之序”②。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Quintilianus,M·F·,35—96)  相似文献   

8.
吴海兵  王奇  王智  周吉湘 《科技资讯》2006,(32):169-169
本文从文宁和现实案件两个方面对传统用人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正确性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康熙字典》、《说文》、《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字形音义分析字典》等八种工具书对“疑”字的定义中与用人相关的解释入手,运用人本管理的有关理论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疑字进行分析,又通过剖析现实的案例,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不足进行了论证,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用人观,即“疑人试用,用人当疑。”  相似文献   

9.
创业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全新理念和新的价值观。本文分析和论述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西方教育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和训练各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国著名大学推崇的价值观与我国儒家经典《中庸》中提到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方法不谋而合。如何在学习别人的同时,真正认识并发扬我们自身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0.
《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从中引申出的"诚"的意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行为要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有指导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求疑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对“接受法”和“发现法”的扬弃和发展,求疑式教学法能充分体现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关系,能正确处理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与发展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相似文献   

12.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学生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立足点。设疑就是根据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设疑呢?  相似文献   

13.
卒子走动了     
“Judge(法官)这字怎么拼?”一个长得还算高的,瘦削的男孩子,在写信时从桌子那一端抬起头来望着我,睁圆了眼睛,很迫切的样子。在监狱图书室中只有我们两个人。坐在门口的图书馆管理员,背向着我们。“J-u-d-g-e。”我原先在全神贯注地看书,根本没有注意到有他在这儿。这样一个小傢伙在联邦监狱中干什么呢?“写家信吧?”“不,”他回答。“我在写信给法官。明天要处理我的案子了。”在他的平静的言语中,我觉察到有一种猶疑的神情;可是我继续问:“他们为什么审问你?”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内传》、《抱朴子》等古籍中的《五岳真形图》,疑是对自然抽象、象征之似字图符;《道藏》平面图型《真形图》,恐是元明间道士所伪造之“古本”,而非原六朝山河平面图;岱嵩明刻《五岳真形图》,疑由元代《五岳真形符》演变而成,并体现出明代复归民俗自然神的巫教倾向.  相似文献   

15.
疑古是解决历史谜团的一把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廿世纪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疑古思潮有功也有过,应一分为二看待;疑古思潮应该走出,疑古精神必须发扬;以“前四史”为例,可信的正史也有许多舛误之处;“乡”、“亭”及“三老”考证及推断,最能显示疑古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推动作用;疑古必有据,为疑而疑,势必走向反面,就会得出一些遗笑大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陶行之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实践证明,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人们所公认的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学则须疑”(程颐语)。好的设疑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很大好处,对鼓励学生思考,检查学生理解知识,集中注意力,以便及时发现学习要点的变化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晚明艳体诗人王次回有《疑云》、《疑雨》集。清初诗评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云:“王次回喜作小艳诗,最多而工,《疑雨集》二卷,见者沁入肝脾,里俗为之一变,几于小元、自云。”朱竹垞《静志居诗话》云:“风怀之作,段柯古《红楼集》不可得见矣,存者玉溪生最擅场,韩冬郎次之。由于缄情不露,用事艳逸,造语新柔,所以擅绝也。后之为此体者,言之惟恐不尽,诗焉得工?故必琴瑟钟鼓之乐少,而寤寐反侧之情多,然后可以追韩轶李。金沙王次回结撰深得唐人遗意,诵之感心(女雩)目,荡气回肠。”以上评价可谓甚高。所谓“小元白”,“深得唐人遗意”,即步武元白李韩而得之。稍后之袁子才甚至许其为  相似文献   

18.
设疑是指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分四点讨论如何设疑:1 逆思设疑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思维单向。可在正面学习了概念、定律以后,引导学生从反面来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思维的批判性.如初中代数中介绍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他在《中庸》更明确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也正因此,"教学反思"已成为时下教育界使用率较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成了各级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工作要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育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 ,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把钥匙 ,更是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面对一篇课文 ,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教什么 ,怎么教 ?有些内容是学生稍自学即可解决的 ,有些是教师必须讲的 ,有些是必须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的。问什么 ,是个艺术问题。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举不胜举 ,但要注意的问题一定要凝炼 ,能启发学生不知不觉地去学习所确定的重点内容 ,要让学生都积极地有兴趣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才能引领学生“披文入情” ,“沿波讨源” ,更能使之思维活跃、智慧勃发。要想收到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