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荣格集体无意识提出的关键在于他考虑到社会因素对人类无意识的影响,突破了弗洛伊德个体的局限。集体无意识的核心是原型成原始意象,这是人类最深层的心灵反应,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以非理性为特点的人本主义倾向,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学批评精神失落进入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普遍性的症候。本文简要论述了文学批评失落三个方面的问题,语境失守,主体失落,对象虚化的根本原因批评精神失落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无意识概念的内涵及其在精神医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断演变.回顾历史,这种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精神分析理论诞生前,无意识就已作为精神疾病的病因而受到关注;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无意识则开始主要地被视作精神疾病治疗的要点.50年代起,神经生物学取得巨大进展,精神病学家又在此基础上为我们揭示了一种作为心智活动的背景和素材的无意识,就对无意识本身的分析而言,这个时期的理论较此前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柏君 《新余高专学报》2015,20(1):103-104,138
鲁迅的小说是复杂的,因此对鲁迅小说研究的视角也必须是多维的,从鲁迅与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关系入手,讨论分析了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民族文化理论,对鲁迅小说中所描写一些民族无意识进行了解读,主要是:对权力暴力性的认可;对别人痛苦的赏鉴;对有价值的事物的完全否定。  相似文献   

6.
“无意识”是潜伏在人类意识阈限之下的一个精神领域,我国有些人把它仅仅理解为“没有意识到”,这是对“无意识”的严重误解。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无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可以说完全没有说到点子上;从动机心理学的角度讲“无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才能发掘出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家的深层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从戏剧的起源、戏剧的组织和戏剧的演出等方面来看,戏剧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戏剧的本质就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对外宣泄.与戏剧对话的意义正在于清醒地评价或挣脱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8.
拉康受现代语言学的启发创建了他的无意识理论,结构主义思潮的出现也与语言学的影响有关。基于这种同样的认识基础,可以运用拉康的无意识理论反观结构主义思潮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通过这种反观不难看出,拉康无意识的三个级别的划分与结构主义思潮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内容有着某种重叠与吻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意识是结构主义思潮发展的内驱力。因此,对拉康无意识的重新认识可以成为研究结构主义的重要前提,对结构主义的本质认识也必须立足于拓宽对无意识的重新认识上。  相似文献   

9.
艺术创作是意识与无意识交相作用的结果,无意识尤其不可忽视。在艺术积累阶段、艺术构思阶段及艺术表现阶段无意自自始至终引导着艺术家,它具有无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虽然自动化加工是在无意图的状态下产生的,但是这种无意识加工受到注意自上而下的控制。阈下启动效应需要注意参与,其加工易受刺激期盼、动作意图和任务集等因素的影响;当无意识信息与目标任务匹配时注意能够增强其加工过程,作用方式与有意注意基本一致。注意敏感机制通过将引导任务和启动效应相结合的方式可对当前矛盾的实证研究做出合理解释。未来研究可在无意识视觉加工的注意控制属性领域多做尝试。  相似文献   

11.
用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方法分析了《雷雨》中三个男性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从中审视作者的创作心理,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无意识概念的内涵及其在精神医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断演变.回顾历史,这种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精神分析理论诞生前,无意识就已作为精神疾病的病因而受到关注;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无意识则开始主要地被视作精神疾病治疗的要点.50年代起,神经生物学取得巨大进展,精神病学家又在此基础上为我们揭示了一种作为心智活动的背景和素材的无意识,就对无意识本身的分析而言,这个时期的理论较此前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詹姆逊是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代表。詹姆逊吸收了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认为“辨证的批评”应当显示文艺作品的内容,揭示被压抑的无意识和原始经验。同时,对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比较重要的修正。他把弗洛伊德的生物性“个体无意识”和拉康的“语言无意识”修正为“政治无意识”,并把政治分析和文学分析结合在一起,他还将精神分析“历史化”,使政治无意识成为一切文本和文本阐释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黎杨全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70-72,54
"老鹰抓鸡"、"蛇"是屠格涅夫爱情作品中的两个重要意象,它们成为屠格涅夫对爱情悲观主义看法的隐喻与形象化注解,而这又与他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整个悲观主义体认紧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何其芳大学时期的诗文显示出浓厚的"悲秋"情结。何其芳与"悲秋"母题的亲和力一方面是由于他的传统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又是他的精神世界与"悲秋"母题的契合。通过对他人生的解读与对他诗文的解读,我们可以探触到他孤僻的心理个性与其人生的无指向痛苦交融成的忧郁、迷茫、孤独的心理场。这一心理场与传统文化的"悲秋"意识是异质同构关系。这种异质同构,使得悲秋意识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积淀下来,而何其芳的精神世界又以文化通约的方式予以接纳。  相似文献   

16.
许穆夫人在《左传》中的出场仅见于闵公二年不足十个字的叙述,但她的出现却关系到卫国的生死存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救卫国于水火的作用。同时,她的人生光彩也是在卫宣公无耻的新台之行和卫懿公无稽的好鹤亡国的灰暗背景之下展现的。  相似文献   

17.
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影响的徐志摩无疑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人生信抑只有三个大字,那就是“爱、自由和美”。为了追求理想、欢乐的人生,诗人不惜“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因而,在他的诗中多借用类似于“雪花”的意象-美丽而短暂,仿佛向读者暗示,他的追求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不能实现,那些激情、浪漫无不带有浓重的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18.
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女性缺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老人与海》为中心,通过海明威的其它作品,探讨了该作品的主题,并解读了《老人与海》中女性缺席现象.指出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是其创作的外化表象,而其冰山之下是以平常心来看待人生:男女之爱固然重要,但生命的意义实质上存在于寻求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