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想在欧洲寻找怪异、新奇和刺激的旅游者来说,如果不去伦敦的各个“鬼宅”看一看,那么将会后悔一辈子。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交往时,往往要用身份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在神秘的动物王国里,很多聪明的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身份证”,它们以“身份证”互相识别、寻找“意中人”…… 声音“身份证” 云雀以其悦耳的叫声而闻名,它们能够发出300多个不同的音节.居住在同一区域的云雀则更多地使用相同的音节,它们之间的这种区别类似于人类的“方言”.云雀之间能根据是否会讲本地的“方言”来判断对方是邻居还是“外来户”.而每只云雀的叫声都略有不同,它们可以清楚地记得每个邻居的声音和方位,如果邻居进入了自己的领地,云雀也会发出警告.  相似文献   

3.
在北美洲东部,居住着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动物。从外表看,它们就像在地球上定居的“外星生物”,其最大特点是鼻子长在头部,在鼻子周围还环绕着11对粉红色的肉质“触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这种动物在探路行进时,会让人觉得它们的头部就是由这奇特的鼻子构成的。难怪人们会把它们和“外星生物”联系在一起,还有人觉得这种动物的鼻子更像一颗星星,因此又形象地称它们为星鼻鼹。那么,星鼻鼹究竟是如何靠鼻子探路、谋生的呢?科学研究人员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同伴交往的作用 古人云:人不可无群。这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从出生后几个月便开始有了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行动。一个很好适应社会的人,必然有其所归属的群体。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随着身心的发展,同伴交往受到人的认知因素的影响,年龄越小越会受到行为等外在因素的制约;随着年龄增长,人格因素,如同情、爱戴等内在因素,日益成为选择朋友的决定因素。 也就是说,在幼儿期,最为显著的倾向是选择具有“和自己一起游戏”的或“到家里玩”等“相互接近”的因素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上小学以后,以“风趣、温柔、热情”等作为条件,以“玩得有意思”为主。而到了上中学以后的青春期,人格因素急剧地上升到第一位,以“愉快、活泼、开朗、爽快”作为选择朋友理由的,多见于男生;女生则以“温柔、热情”为多。人格因素还包括“心眼好、大方、干脆,具有人格魅力”等方面。 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到完成高中学业,基本上是家庭、学校两个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时报杂志》最近对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瑞士等17个东西方国家1500余名人士所作的问卷调查,对美国人因“颇有微词”而采取“敬而远之”态度的外国人不在少数。根据接受调查者批评的集中程度,依次列出了“美国人的十大缺点”,最后又请居住在美国本土的几名美国人自己对外国人心中的“美国人的十大缺点”作一番点评。有趣的是,这“十大缺点”,在一些美国人眼里,几乎又成了“十大优点”。比如:占51%接受调查的外国人认为:美国人盛气凌人。可是,美国人这样解说:其实有点“盛气凌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盛气凌人”从某…  相似文献   

6.
章静 《自然与人》2009,(3):63-63
感冒,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吃点“泰诺”、“日夜百服宁”,或者多喝水并蒙头大睡几天,就会万事大吉。很少有人会把它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也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会倒在感冒这档子事上。然而,事实是,在距今不到一个世纪的1918年,真的有一场感冒,它差不多夺走了全球几千万人的生命,最新的权威统计估计死亡人数在5000万到1亿。  相似文献   

7.
国外曾有过许多人类远征并与外星文明接触的科幻作品,而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 长篇佳作却不多见。但当我们读罢青年科幻作家杨平即将出版的《冰星纪事》之后,会发现他做了 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是一群前往火星旅游的地球人因遭遇时空震荡误入外星文明世界——“冰 垦”的故事。在冰星上生活着被称为“哥克人”的外星种族,飞船上的科学家对“哥克人”进行了考素 并与之交流。在随后发生的飓风和星震等事件中,两个不同文明的垦系的人们终于实现了沟通。在“冰星”即将发生灾变之际,在另一外星文明“飞龙”的帮助下.“哥克人”终于找到了新的栖身之所,地球人也顺利地返回自己的家园。 我们征得作者杨平的同意,在此节选其中一小部分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8.
人在失去一条肢体后 ,经常会感觉到一种来自断肢表面的慢性疼痛 ,如果有人触摸他们的面部 ,也会在断肢中有所知觉。这是为什么 ?美国科学家通过猴子实验后指出 :这是由深藏在大脑中的“神经重布线”引起的。清醒的思维和记忆是在大脑皮层中进行处理的。当部分大脑皮层 ,或者由于手术切断 ,或者由于脊髓损伤等原因 ,不再能够接收感觉的输入时 ,它附近的神经就会自动侵入已经死亡的部位 ,并把这些部位“整个儿”地接收过来 ,担当起原来神经所从事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人在那条失去肢体后 ,却还会常常感觉到失去的肢体 ,或者会感受到长期不…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联合早报》注视到中国独生子女一代人开始进入社会,并作出这一代人“并非如当初人们所想像的那么不堪一击”的报道,引起国内媒体的注意。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坦率地说,在一代人刚刚步入社会之际就对他们做出一个大体符合实际的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譬如当初在美国“嬉皮士”一代疯狂反叛之际作评价,你不可避免地会将这代人视作“垮掉的一代”、“不可救药的一代”。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会回归主流社会,西装革履地出入大公司,成为“雅皮士”,成为美国社会中坚呢?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预测、  相似文献   

10.
《自然杂志》在1987年第3期上发表了金德初先生的《月亮、太阳、大地与精神活动》一文(以下简称《月》文)。作者从“数理计算”与“实际生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批驳了月亮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关的假说,并认定它的“猎奇性质”。其实,作者的这一观点,四年前已在他的《月亮不会影响人的情绪》一文(《科学画报》1982年第10期)中作过介绍,只是《月》文较详细地写出了计算过程并增加了论证太阳、大地等自然因素影响人的精神、情绪和思维等的内容。笔者对此文颇有些不同看法,愿在此与《月》文作  相似文献   

11.
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冷海域中,生活着一种轻盈美丽的浮游动物,它们是“冰海小精灵”,又被称为“冰海天使”。最近,这种可爱的动物却现身于日本兵库县附近相对温暖的海域。这种小生物“盲流到非居住地”说明了海洋环境出现了问题,环保人士对这种不明原因的迁徙表示担忧。  相似文献   

12.
谷子 《世界科学》2004,(8):46-46
假如你被他人称为“呆头鸟”会生气吗?加拿大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人、老鼠和3只不同种类的鸟进行检测后发现,鸟对识别、分类和记忆纯音符的能力要高于人和老鼠。 在这项研究中,如果人能记忆并识别为他们演奏的纯音符就会得到货币奖励,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致幻植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在国外,对致幻植物也有不少奇特的传说。我国云南的小美肝蕈和华丽牛肝蕈,如被人误食后就会中毒,使食者觉得有人在呼唤他的名字,接着便不知不觉地不停奔跑,然后呆立发痴,形若木鸡,这在医学上称为“木僵”,酷似电影《追捕》中服用了致幻剂的人。食者往往还有一种反应:白天只觉得头昏眼花,一到夜晚便会看到有一群穿红戴绿不足一尺高的陌生小矮人向他走来,嬉戏打闹,医学上又将其称为“小人国视幻觉症”。在视幻人眼中,“小人”霎时会变成“巨人”,高达数丈,顶天立…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喜欢责怪别人,埋怨外物,如在与同学交往中,认为“同学间冷漠,缺乏友情”,在家里东西找不到了,就怪“妈妈曾收拾了他的桌子”,考试没考好是“老师题出偏了”,球赛输了球是“对方赖球或裁判不公”,笔记记错了是“教室光线不好”等等。这样的人,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错。渐渐地他没有了知心朋友,平时很少有心情愉快的时候。抱怨世道不公,抱怨生活没有意义,抱怨自己机遇不好,整天生活在消极的情绪之中,要知道这会给人带来很大危害的。  相似文献   

15.
热能被“关”住在地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谈到大气层的作用,许多人会说,没有了空气,人和其他需要呼吸的生命就会窒息而死,大气层是人类的“氧气筒”。除此之外,其实大气层还是地球身上的“棉衣”,使地球在茫茫宇宙中成为了一颗温暖的星球,适宜于人类居住。科学家作过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由目前的平均15℃降为-18℃,而在夜晚还将冷得更加可怕。大气的组成比较复杂,其中能起到为地球保温作用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一氧化二氮等。说到温室气体,还得从农…  相似文献   

16.
在美洲,一个人如果突然身体不好了,那么他很可能是被寄生虫“控制”了.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美洲新艾滋病”的传染病在美洲蔓延,它就像艾滋病那样随着血液交换而传播.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锥虫,它们寄生在人的血液中,并在心脏中繁殖,会导致心脏和肠的肥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当前不少大城市中出现的建筑密集、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绿化贫乏等现象产生的根源。文章认为在新形势下,对城市的特性和城市规划的任务应有新的全面的认识,并提出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应是:“全面组织社会的经济和生产,广泛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创造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城市环境。”文章有一定见解,对城市现代化研究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灵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潜藏着奇妙的艺术因素。科学家若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并能动用自身的“艺术细胞”,充分调动形象、想象、直觉等思维方式,并有意识地利用艺术美感、幻想、和谐等特有的灵智,其科研成果将会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在开发海洋的征途中已向深海挺进,为更有效地开展基础研究和实际试验,科学家们必须长时间在水下工作。1962年9月,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分别进行了海中居住的先驱性实验。美国科学家成功组织了代号为“人在海中1号”的实验,并邀请比利时著名潜水员罗伯特·斯特纽特参加。斯特纽特在60米深的海水里成功度过了一个昼夜。  相似文献   

20.
自从产业革命以来,城市便是西方文化中一个奇特的关联到爱与恨的主题。一方面,我们对城市在文明兴起中的重要作用表示敬意;另一方面,我们为城市中连绵的大烟囱、堆积如山的垃圾和漫溢的阴沟而掩住鼻孔,责难它们恰恰是旷野的对立面。美国的哲学家、博物学家亨利·大维·梭罗写道,大自然“孤独地挥舞着,远离人类居住的城镇。”但是如果一位外星人来访,它会不会表示异议?它会不会像观察雨林和珊瑚礁一样,把城市看作是地球上另一个生态系统?它会不会注意到城市里的所有事物最终受制于同样的生物和物理进程,正是这一进程形成了每一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