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调高声大,特别是发现孩子有过失时,更是大发雷霆,甚至责骂、体罚,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其实,这样做不但收效不大,还会使孩子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父母学会用赏识的眼光、手段、方法去挖掘、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促进孩子好的方面得到巩固,继续发扬,不良的行为习惯得到克服,既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育就是“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胡珍娜 《科技信息》2012,(27):312-313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光,学生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爱是一种情感交流,爱人才能育人,当你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孩子时,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请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用心构筑爱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和谐、完美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孔艳 《科技信息》2011,(35):I0151-I0151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时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从来都是平等的,只有在这样和谐的关系下.才能使班集体建设得更加融洽.学习氛围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5.
现在农村隔代教育的现象特别严重,许多未成年的孩子在爷辈们的教育下成长,这些爷辈们对孙子们爱之有加,忽视了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必要的道德教育;另外,爷辈们本身的教育水平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样他们就给这些未成年农村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建议在农村引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是积极探索农村未成年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任志富 《奇闻怪事》2009,(10):38-39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班级里面某些同学“不服管教”“软硬不吃”。这时师生关系一般会处于僵持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有一些教师会采取转移矛盾、推卸责任的做法,往往会板着面孔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来。被请来的家长对此早已心中有数,因为是自己孩子出了问题。所以大都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站在教师的办公室内接受教师的教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或者是对学生家长说:“你家孩子屡教不改,我们无法教育,你把孩子领回去吧!”或者是更直接地推卸责任,指责学生家长说:“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让孩子变成这样?重新管教管教他吧!”就这样,师生之间的矛盾本来就没有解决,又平添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孩子批评不得,批评后不以为然、我行我素,甚至顶嘴的表现。批评时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心服口服,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家长一定要讲究方法。当孩子经常不接受你的批评时,作为家长是否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一下呢?  相似文献   

8.
邱瑞 《世界博览》2021,(3):62-65
有这样两位父亲,一位对自己的孩子动辄打骂,另一位则对孩子呵护有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父亲形象呢?人们可能会这样说:应该是那位暴躁父亲的孩子太不听话了;可能是那位慈祥的父亲受过良好的教育;想必是那位暴躁的父亲拥有不幸的童年;也可能是遗传基因的问题吧,是遗传因素造就了这样的差距.这些听起来都有些道理,可是这两位...  相似文献   

9.
张文质先生提到: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所以给孩子慢慢成长的时间,放轻松些,和孩子一起慢慢地成长,经历该经历的,体验该体验的,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的教育,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相似文献   

10.
傅明 《世界博览》2011,(17):24-25
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街头,偶尔能遇到伸手向你要钱的孩子,但他们往往要的不是上小学的学费,而是买校服的钱。在实行小学教育免费制度的肯尼亚。却也会出现这样因为买不起校服而上不起学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虽然家长们都知道孩子今后的独立生活不可缺少自理能力,但是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而不知该怎么对孩子好,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帮做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因而忘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事实上,让孩子从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不依赖他人,这既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民主、平等、和谐家庭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实习是每个师范生的必经阶段。在教育实习期间,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快乐与责任,也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通过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与孩子真心地交流和沟通,让孩子的心真正地温暖起来,这样才能成长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老师。  相似文献   

13.
高老头在女儿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到头来却遭到女儿的抛弃。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失败对现代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极具教育和启迪意义。家庭教育不应是无原则的爱,溺爱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影响健全人格塑造,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父母应通过正确的方式策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眼下,有这样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反思:在家时,家长总怕孩子吃苦受难遭委屈,事事都为他们设计,样样都替他们包办,宁苦自己,不苦孩子;在校时,现行的教育也要求教师用爱心呵护、感化学生,宁让自己担待点,不敢让孩子受委屈。这样,生活的天空即使有些微的寒风冷雨,也被挡在了家长、老师的“爱心伞”外。在过度人性化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人,就像刻意打造的水晶宫,虽美轮美奂,却脆弱至极,一击即碎!  相似文献   

15.
“望子成龙”的基础是“望子成人”。“望子成人”要求父母怀着一颗平常心 ,顺应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 ,促进孩子正常发育、健康成长。这应该是贯穿家庭教育始终的主旋律 !孩子是爱与智慧浇铸的“合金”。他是完整发展的个体 ,基于这种完整性 ,家庭教育应该是完整的 ,而非残缺的。他是健康和谐发展的个体 ,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是健康的 ,而非病态的。由此 ,望子成人也便具有了这样的内涵 :完整的教育和健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虽然家长们都知道孩子今后的独立生活不可缺少自理能力,但是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而不知该怎么对孩子好,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帮做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因而忘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事实上,让孩子从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不依赖他人,这既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民主、平等、和谐家庭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我朋友的孩子被保送上了大学,他父母置办酒席,我去贺喜,问他,有没有烦过学习。他说:“这倒没有。烦的只是教育。”这话让我诧异。看来我们这些大人总是把学习与教育混为一谈的,以致认为只要学生的功课好,就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成功。这样一想,也就可以换句话说,目前的教育可能并不成功,尽管有很多功课好的孩子。说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其实很简单化:一要孩子功课好,二要孩子听话。早期,我也是不知深浅地在这两方面对我儿子唠唠叨叨,他一挤眼——那时,他正读小学二年级——急了,说:“为什么都要你满意,你生我,我满意了吗?”想想也对,当初我把孩子…  相似文献   

18.
现在,在教育中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农村有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其理由是孩子在家生活的时间短(只有双休日),孩子的学业他们也不懂,无法帮,他们所能给予孩子的就是满足其物质需求。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本来就没抱什么希望,送到学校来就是让他混日子长个子,老师不能批评。前不久,我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星期五一老师要求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才能回家。可是刚放学不久,学生的家长来接他说:回去,下个星期来完成。老师对此表示无可奈何。其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共同的愿望,没有哪一个父母不愿管孩子,只要我们教师多用心,家长自然会和老师一起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和城市文化水平紧密相连,周围人的文化素养,家庭的读书氛围,地区的教育资源,无形中滋养或扼杀孩子对文学的兴趣与潜能。农村的孩子语文素养绝大多数低于城市的孩子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必须。要想快速发展,必须直面现实,这样才有可能更快思考原因,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20.
“培养一个人的动手能力,应该贯穿在其人生的整个过程中”,幼儿阶段的动手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们似乎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对幼儿的包办代替之处。因此,幼儿教师,转变观念,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抓住可利用的教育契机,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动手意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更能让孩子在动手中体验到做事情的意义和乐趣,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