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油气输导系统及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油气输导系统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根据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的分析,指出在异常低压的背景下,该研究区输导系统和油气运移聚集呈现如下特征:(1)该区输导系统主要由砂体和断层组成,断层(以夏口断层为主)在油气运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且受断层面形态控制,两个北凸面起首汇聚油流的作用;(2)由于异常低压使得运移动力非常弱,油气运移表现为低速流近距离运移的特征,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夏口断层两侧,斜坡南侧高部位无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异常低压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异常压力类型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指导油气勘探。方法 通过大量基础数据,分析了临南洼陷的异常压力特征,以及异常低压对本区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 临南洼陷具有明显的负压型异常压力特征;油气主要在中深部地层富集。结论 临南洼陷的负压异常对该地区油气运聚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异常低压造成深部垂向运移动力较弱,使深部产生的油气不易快速有效地向浅部地层运移,通常只能从洼陷中心向湖盆边缘近距离的侧向和垂向运移,油气主要在中深部地层富集,并在深部形成自生自储式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油气输导系统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根据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的分析 ,指出在异常低压的背景下 ,该研究区输导系统和油气运移聚集呈现如下特征 :( 1 )该区输导系统主要由砂体和断层组成 ,断层 (以夏口断层为主 )在油气运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且受断层面形态控制 ,两个北凸面起着汇聚油流的作用 ;( 2 )由于异常低压使得运移动力非常弱 ,油气运移表现为低速流近距离运移的特征 ,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夏口断层两侧 ,斜坡南侧高部位无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临南洼陷油气藏分布特征与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南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临南洼陷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在研究临南洼陷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烃源岩、储集层、构造特征等多方面入手,总结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分析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剖析各要素对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南洼陷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为断块油气藏及与断层有关的复合油气藏,油气藏主要分布在馆陶组、沙二段和沙三段.临南洼陷油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临商断裂、夏口断裂及其伴生构造带上,呈环状分布;浊积扇、冲积扇及河流沉积是油气藏分布的主要沉积类型;其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断层等因素控制.油气藏受烃源岩控制围绕生油洼陷展布;有利沉积相带在平面上连续展布,纵向上叠置连片,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断层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控制油气的运移,并与地层产状、构造等相配合形成圈闭,控制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5.
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在对现今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对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斜坡带的油气富集主要受二级断裂,构造背景,油气运移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断层的封闭开启性所控制,临南斜坡带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有其特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富集区的形成;纵向上,馆陶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边缘地层不整合面附近,沙河街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斜坡的断阶带内,在斜坡的边缘以稠油,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为主,斜坡中部以断块油气藏为主,斜坡近洼陷部位则以断鼻油气藏为主,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临南斜坡带的两种油气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邮凹陷油气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邮凹陷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的油气比和甲烷含量的变化推得垂向及侧向运移系数,进而对该区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油气运移程度具有"下低上高、内低外高"的趋势,即在深凹带,垂向上运移程度及运移系数自下而上依次增加,平面上深凹带和内斜坡带油气运移程度低,而外斜坡带和低凸起运移程度高.整个凹陷油气运移方式为垂向-侧向混合式,但不同二级构造单元油气运移方式有所不同.深凹带相对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斜坡带、低凸起带则以侧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  相似文献   

7.
高邮凹陷油气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邮凹陷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的油气比和甲烷含量的变化推得垂向及侧向运移系数,进而对该区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油气运移程度具有“下低上高、内低外高”的趋势,即在深凹带,垂向上运移程度及运移系数自下而上依次增加,平面上深凹带和内斜坡带油气运移程度低,而外斜坡带和低凸起运移程度高。整个凹陷油气运移方式为垂向一侧向混合式,但不同二级构造单元油气运移方式有所不同。深凹带相对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斜坡带、低凸起带则以侧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  相似文献   

8.
辽河东部凹陷北部古近系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沉积体系、断层及其活动期次、不整合特征等分析结果,探讨了辽河东部凹陷古近系输导体系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3种输导体系。砂体的连通性与孔渗性、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与断层活动性、不整合类型、不整合面上下岩性配置关系是影响输导体系运移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输导体系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认为沙一、二段和沙三段的连通砂体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牛青断层和茨东断层是沙一、二段和沙三段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更是沙一、二段和东营组重要的油源断层;沙一、二段与沙三段之间的不整合是茨榆坨潜山及牛居构造中油气重要的横向运移通道。同时还指出,各类输导体系之间的配置关系决定盆地的整体运移效率,茨东断层和牛青断层在整个输导体系中起重要的瓶颈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临南洼陷沙三段储层样品的系统分析,探讨了不同含油级别样品中成岩矿物的分布特征,建立了含油饱和度和次生孔隙度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油气充注可能会引起储层成岩环境的变化,能抑制石英和伊利石的胶结作用,加剧碳酸盐矿物的溶蚀作用,缓冲压实作用.当含油级别低于或等于油浸(So=16.93%~19.65%)时,次生孔隙度随含油级别增加而增加,从油浸到富含油级别(So>19.65%)时,次生孔隙度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0.
利用钻井、地化等资料,通过油气运移路径恢复、油源对比等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三合村洼陷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期和馆上—明化镇期,北部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油气对三合村洼陷进行过两期充注,具有"泾渭分明"的运移路径和油气聚集特征。东营期,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油气沿Tr不整合面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再沿沙河街组沙三段骨架砂体横向运移,在沙三段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馆上—明化镇期,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油气先沿断层纵向运至新近系馆陶组,再沿馆陶组骨架砂体横向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在馆陶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1.
断层封闭性可表现为侧向封闭性和垂向封闭性。针对这两方面利用断裂带泥质含量和断层而物质涂抹分析法对歧南西斜坡的8条断层在沙三段的封闭性进行了研究,并借助于平衡剖面对其中五条主要断层(F2.F3.F6.F7.F8)的封闭性进行了动态分析,进而得出该区的油气运移特征。结果表明:断层无论是在侧向还是在垂向上其封闭性在纵向上是变化的;断层对该区沙三段的油气运移起遮挡的作川;砂体为该区沙三段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声波测井资料和地震速度谱资料的解释和处理,系统研究了德南洼陷的泥岩压实规律、过剩流体压力与烃类初次运移条件和烃源岩埋藏历史,对研究区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的石油初次运移条件进行了定性评价,认为Es3和Es4为主要的排烃层段,研究区南部和德6井以南的高过剩压力区为有利供油区  相似文献   

13.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 ,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等 3个开合旋回 ,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由海向陆的转化和拉张 -挤压的交替转化 ,形成了油气来自多源、油气形成多期、油气运移多方向、油气聚集多场所的油气运聚特征。多期叠合盆地有 3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①放射状运移、环状聚集模式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环英雄岭构造带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垂直于构造等高线的方向 ;②前陆油气运聚模式 ,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平行于造山带挤压应力方向 ;③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油气沿大型断裂带和区域性不整合面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14.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塬旦纪以一经历了震旦纪-交替转化,形成了油气来自多源、油气形成多期、油气运移多方向、油气聚集多场所的油气运聚特征。多期叠合盆地有3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1)放射状运移、太聚集模式,以柴达木盆地西部环英雄岭构造带为代表,油气运移方向垂直  相似文献   

15.
16.
伸展断层是沉积盆地中的主要构造形迹。伸展断层作用不仅控制着构造圈闭的形成及沉积体系的分布 ,而且也是盆地内成熟油气垂向运移的主干通道。由伸展断层及其邻近地层中的次级断层活动产生的“地震泵”作用是油气二次运移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在复杂断块区 ,与“地震泵”所毗邻的储集层是主要的油气富集层段。在判断“地震泵”作用的层位及深度时 ,可以采用构造几何学方法与局部平衡剖面法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局部平衡剖面恢复所得到的关键油气运移期的局部伸展量变化曲线 ,可标定出某一断块区的主干伸展层段 ,确定出主干伸展层对预测油气富集的地质层位 ,据此可指导勘探目的层的优选。本文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油气藏内烃类再运移及原油性质的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气藏形成之后所经历的地史过程中,构造运动使其圈闭条件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油气藏中的烃类发生再运移,从而造成油气藏的破坏一再形成,或者使其遭到彻底破坏。油气藏的变化使烃类的性质也产生变化,如生物降解使用使原油稠化,或地热作用使其发生热裂解而成气。对3种油进行的热裂解成气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地温条件、压力和时间对原油裂解成气均有明显的影响。对克拉玛仪油田和孤岛油田原油中细菌成活情况的检测结果表明,细菌  相似文献   

18.
在油气藏形成之后所经历的地史过程中 ,构造运动使其圈闭条件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油气藏中的烃类发生再运移 ,从而造成油气藏的破坏再形成 ,或者使其遭到彻底破坏。油气藏的变化使烃类的性质也产生变化 ,如生物降解作用使原油稠化 ,或地热作用使其发生热裂解而成气。对 3种油样进行的热裂解成气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地温条件、压力和时间对原油裂解成气均有明显的影响。对克拉玛依油田和孤岛油田原油中细菌成活情况的检测结果表明 ,细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 30℃ ,最佳生长环境是淡水及pH为 7的地层水。原油被菌解后 ,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被改造  相似文献   

19.
伸展断层作用对油气二次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伸展断层是沉积盆地中的主要构造形迹。伸展断层作用不仅控制着构造圈闭的形成及积体系的分布,而且也是盆地内成熟油气垂向运移的主干通上伸展断层及其邻近地层中的次级断层活动产生的“地震泵”作用是油气二次运移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在复杂断块区,与“地震泵”所毗邻的储集层是主要的油 富集层段。在判断“地震尕”作用的层位及深度时,可以采用构造几何学方法与局部平衡剖面法进行综合 部平衡的面换复所得到的关键油气运移期的  相似文献   

20.
渤中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不清,制约着勘探方向的选择,亟待开展与油气分布密切相关的优势通道的研究。根据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压优势和流向优势4种优势通道的基本模式,采用单因素叠加和多信息叠合两种方法,对渤中凹陷油气运移优势通道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出分别自凹陷中心向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沙垒田凸起和渤东低凸起北侧的4个优势通道方向。结合烃源岩展布及油气藏特征,总结出两种有利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分别为沙河街组自生自储和优势通道输导-盖层完整的圈闭聚集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和沙垒田凸起多种优势通道共存,且储集砂体发育,圈闭类型多样,将是有利的勘探区带,区带内盖层完整的圈闭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