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营凹陷古近系深部碎屑岩储层中的黏土矿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钻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岩心物性分析等手段对东营凹陷古近系深部碎屑岩储层中的黏土矿物和储层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深部碎屑岩储层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绿泥石次之,高岭石含量比较低;净砂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由长石和岩屑溶解形成,储层物性表现为高孔高渗,杂砂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是沉积黏土矿物及其转化产物,易损害储层物性;黏土矿物含量小于15%的储层勘探方向是寻找与油气充注匹配的次生孔隙,黏土矿物含量大于15%的储层勘探方向是寻找裂缝发育带及裂缝发育带附近的淋滤带.  相似文献   

2.
川西雷口坡组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成藏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在近期钻探中呈现出良好油气显示。为了探究其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有机地化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恢复其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该类型气藏具备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2套烃源层系,油气源充足;雷顶古风化壳喀斯特储层次生孔洞发育,储集性能良好;气藏生储盖组合为: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烃源岩+雷顶古风化壳喀斯特储层+上三叠统泥质盖层,匹配关系好,保存条件佳;油气在运聚过程中受印支古隆起构造带及雷顶不整合面双重控制,气藏圈闭类型为构造-地层复合型圈闭;气藏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中三叠世末表生成岩孔隙建造期、晚三叠世中晚期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古隆起构造带形成期、燕山期古隆起构造带继承发育-油气大规模聚集期、喜马拉雅期气藏最终定型期4个重要阶段。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南部(蜀南)须家河组砂岩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储层和产层,同时也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在其超致密背景下发育有对天然气储集有利的相对优质储层.为有效寻觅并预测致密砂岩中“甜点”储层发育有利区域,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结合物性测试和测井资料对蜀南麻柳场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类型及相对优质储层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溶蚀、交代作用,自生石英、自生方解石、自生绿泥石等自生矿物析出以及破裂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类型;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成岩过程中的石英次生加大和钙质胶结是储层致密化的强化与关键;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是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环境以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优质组合形成的地质结果,表现在:1)有利的沉积环境造就好的原始组分结构,2)原生孔隙保存条件好,3)成岩中后期的溶蚀作用越强,次生孔隙越发育.自生绿泥石包壳在达到一定厚度后对储层孔隙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原生粒间孔,在T3x4段较为明显,伴随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溶解而生成的高岭石规则的晶间孔也提供了一定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4.
黄骅坳陷北部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发育广泛,不同层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岩石薄片、铸体图像、扫描电镜、物性及XRD等测试分析,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储层差异性因素.结果表明:下石盒子组岩性以中、粗粒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为高孔渗优质储层,储集空间以淋滤冲刷孔为主;山西组岩性以细粒岩屑细砂岩为主,较为致密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碳酸盐岩胶结程度较高;太原组岩性以细粒凝灰质砂岩为主,为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与凝灰质溶孔为主.各组储层之间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沉积环境造成的岩性差异与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差异,下石盒子组受风化淋滤作用的厚层河道粗砂岩相储集性能最好,太原组受脱玻化作用与溶蚀作用的凝灰质砂岩储集性能次之,山西组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发育导致其较为致密.  相似文献   

5.
基于自然伽马和声波时差曲线对致密砂岩储层具有良好测井响应的原理, 采用经验试错法、基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归一化法和声波孔隙度法3种方式, 将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区块的自然伽马和声波时差曲线变换成新曲线, 提出测井曲线无量纲交会法, 构建得到非均质性评价指标(HEI)和孔?渗综合评价指标(PPI)两个“甜点”指数, 对致密砂岩储层进行定量评价。探索综合运用无量纲交会法和“甜点”指数判别法来识别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的新方法, 对研究区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及“甜点”预测。研究结果与矿场实测数据吻合度较高, 可为致密砂岩储层“甜点”预测提供较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羌塘盆地侏罗系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因分类及有利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盆地侏罗系地层厚度大 ,分布面积广 ,砂岩储层发育 ,但砂岩储集物性及孔隙结构普遍较差 ,现有露头样品分析表明 ,其储层主要为低特低渗储层。侏罗系低渗砂岩储层特征主要受沉积相带与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的控制。依据其储层的控制因素 ,将其划分为强压实型、中等压实碳酸盐胶结型、强压溶石英次生加大型、泥质包壳粘土矿物胶结型、沥青充填型、不稳定组分溶解溶蚀型 6种低特低渗砂岩储集层类型 ,这些类型各具不同的储集潜力和分布范围。其中 ,发育于三角洲前缘等相带中的不稳定组分溶解、溶蚀型低渗砂岩储层储集性能较好 ,为羌塘盆地最有利的碎屑岩储层。  相似文献   

7.
针对埃及阿布吉拉迪盆地Alam El Shawish West区块(简称AESW区块)下白垩统Kharita组三角洲碎屑岩储层特征认识不明确,预测难度大等问题,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物性分析、地震及测井等资料,对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harita组砂岩以石英砂岩为主,成分及结构成熟度较高。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的粒间及粒内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形成以孔隙型为主的砂岩储层。储层发育及分布明显受沉积古地貌、沉积层序、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沉积古地貌低部位砂岩储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易于形成规模型砂岩储集体。砂岩储层主要发育于水进体系域内部,厚度较大且物性较好。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及分支河口坝微相物性条件好,席状砂、支流间湾及前三角洲泥等微相较差。压实及胶结作用导致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所形成的次生粒间及粒内溶孔为重要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8.
羌塘盆地侏罗系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因分类及有利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盆地侏罗系地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砂岩储层发育,但砂岩储集物性及孔隙结构普遍较差,现有露头样品分析表明,其储层主要为低一特低渗储层,侏罗系低渗砂岩储层特征主要受沉积相带与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的控制,依据其储层的控制因素,将其划分为强压实型,中等压实-碳酸盐胶结型,强压溶-石英次生加大型,泥质包壳-粘土矿物胶结型,沥青充填型,不稳定组分溶解-溶蚀型6种低一特低渗砂岩储集层类型,这些类型各具不同的储集潜力和分布范围,其中,发育于三角洲前缘等相带中的不稳定组分溶解,溶蚀型低渗砂岩储层储集性能较好为羌塘盆地最有利的碎屑岩储层。  相似文献   

9.
长岭断陷白垩系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岭断陷白垩系发育碎屑岩和火成岩两类储层,其储层的物性特征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油层主要分布在白垩系浅层扇三角洲平原相的砂岩储层中,气层主要分布在营城组及以下层位溢流相和爆发相的凝灰岩和流纹岩储层中。碎屑岩储层以砂岩为主,具有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中等、岩屑和填隙物含量高等特点;储层物性较差,多数层段为低孔低渗储层。火成岩储层,岩性主要为溢流相和爆发相的流纹岩或凝灰岩,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强,但裂隙较发育,由裂缝连通孔洞,成为较好的储集空间。影响两类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主要为储层岩相和成岩作用。碎屑岩储层以扇三角洲平原相的砂砾岩为主,登娄库组压实作用相对较弱,孔隙相对发育;营城组和沙河子组压实作用较强,且次生孔隙发育弱,甚至不发育。火成岩储层岩性主要以爆发相的凝灰岩和溢流相的流纹岩为主,原生孔隙与裂缝发育,为冷却成岩和热液成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提出多相带匹配分析法预测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甜点",即以有利的沉积相带、构造相带、储集相带等控带因素为单因子,针对不同地区,综合考虑各单因子的影响程度,依据不同因子控带贡献大小,采用叠合匹配原则,根据匹配程度将"甜点"由好到差分成Ⅰ、Ⅱ、Ⅲ和Ⅳ类。通过分析吐鲁番-哈密盆地吉深1区中侏罗系西山窑组一段沉积、构造、储层等控带因素认为:研究区有利沉积相带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辫状河道和河道叠置体微相;有利构造相带主要为南部斜坡带、中部凹陷局部微隆起及断裂发育储层改造区和北部长轴状大型背斜构造带;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为孔隙度3.2%、渗透率0.1×10-3μm2的储层分布区。通过多相带匹配分析,预测研究区Ⅰ类"甜点"主要位于南部斜坡吉深1井西侧、吉1井附近、中部凹陷带的西侧狭长条带、北部构造带的吉3背斜中部、东深2井背斜西翼及之间的局部小构造。对比分析预测结果与录井及测井解释成果,符合度较高,该方法能够直观有效地预测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甜点",对于指导该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安固里淖补给区岩性多为玄武岩或花岗岩。受地貌、岩性、构造、多期喷发旋回层、古风化壳和下伏碎屑岩层等多因素制约,玄武岩或花岗岩含水层富水性差异大,整体为贫乏,制约了张北县贫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本文通过大比例尺地面调查、物探解译、钻探验证等手段,基于基岩山区蓄水构造概念,总结分析了安固里淖流域补给径流-侵蚀型、补给径流-接触型、断裂带集水蓄水型、含水岩组蓄水型四种地下水赋存类型。在玄武岩区采取以瞬变电磁法(TEM)为主,高密度法等为辅的勘探方法,找水的目标层位为砂砾岩和裂隙孔洞发育的玄武岩,二者在视电阻率上相比泥岩反映为次高阻和高阻。在花岗岩区采用电法勘查构造裂隙较为适合,目标层位为电阻率陡降段的线性构造区。通过地下水勘察实例,确定了玄武岩风化裂隙孔洞水、岩浆岩构造裂隙水、风化壳等层间裂隙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4个找水方向及适宜的开采方式。本文可为岩浆岩缺水区应急找水提供找水靶区与勘探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东段塔巴庙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作用过甚 ,破坏了地层的连续性及储集性能 ,是导致该区风化壳气藏勘探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研究区内钻井岩心及电测资料 ,可从风化壳中鉴别出 6种岩溶相。壳面堆积相为混杂堆积角砾岩 ,分布有限 ,物性很差 ,不可能成为储层或气层 ;洞顶相为镶嵌角砾或微 -粉晶云岩 ,溶蚀缝洞发育 ,是优良的储层或气层 ;洞底相为暗色灰岩 ,局部发育溶蚀缝洞 ,是潜在的储层或气层 ;隔层相为微 -粉晶云岩 ,亦为裂缝 -孔隙性储层或气层 ;坍塌相角砾云岩 ,成分单一 ,物性多变 ,也是一种潜在的储层或气层 ;洞穴充填相主要是泥质角砾岩 ,甚至出现泥岩 ,物性很差 ,难成储层或气层  相似文献   

13.
对黄骅坳陷板桥和歧北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 ,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在横向上受砂体微相控制 ,在纵向上受次生孔隙发育带控制 ,并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板桥和歧北凹陷中 ,沙二、沙三段深层碎屑岩的有利储集相带与有利沉积相带及碎屑组分的溶解作用带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深部异常高压带、烃类的早期侵入和有利的储层埋藏史对于深层碎屑岩储层具备良好的储集空间及含油气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针对燕山运动期中生代侵入的花岗岩潜山油气如何成藏且成藏规模之大的研究非常匮乏。该文主要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指纹化石对比及油气盆地模拟等方法,对渤海海域蓬莱9-1构造花岗岩潜山的储层特征、油源对比及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剖析,恢复了渤海蓬莱9-1构造花岗岩古潜山大型油气田的成藏过程,并建立成藏模式。根据花岗岩风化壳的风化程度,自上而下分为:砂-砾质风化带、裂缝带与基岩带,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隙与微裂缝,风化壳储层发育厚度几十米,甚至达200多米。古潜山油源来自渤东南洼沙三段、沙一段或东营组烃源岩。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于风化壳的高部位,新近系馆陶组是潜山油藏有利的封堵层。古潜山油藏具有“下生上储顶盖的新生古储式组合”和“高压驱烃、断层不整合输导、油气仓储式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大港地区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古岩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印支期-早燕山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使大港地区千米桥奥陶系再次暴露地表,遭受风化、滤淋、剥失,形成了第二次古岩溶.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古岩溶在垂向上分为四个带,水平潜流带溶蚀孔隙最发育,垂直渗流带次之,风化残积带和深部混合带储层不发育.岩溶高地处于地下水渗流带和地下水潜流带,溶蚀作用强烈,储层发育.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为地表水汇集区及地下水排泄区,岩溶作用相对较弱,储层不发育.位于岩溶高地的板深8井-千12-18井区和板深7井-千18-18井区是有利的古岩溶分布区,是有利的储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16.
风化壳古岩溶作用形成的缝洞型油藏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主要储层类型,其由于缝洞发育,非均质性极强。目前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部分缝洞单元注水效果变差。为强化注水效果,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塔河某油藏典型生产单元的最佳注水方式组合。根据注水见效期、稳定期以及调整期的含水率特点,通过对注水方式的组合优化模拟,论证了最佳注水组合的模式及注采参数。模拟结果显示,最佳注水组合为先温和持续注水,后周期注水,最终转为脉冲注水的模式。基于该油藏参数,三种注水方式的参数的优化结果为持续注水强度200 m3/d,常规周期注水采用长注短停注60 d停15 d的方式,脉冲注水为(100~200)m3/d间隔30 d的方式间歇注入。  相似文献   

17.
中非地区B盆地下白垩统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非地区B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环境、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理论及分析技术。结果B盆地中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大多形成在河流—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等沉积环境中。碎屑岩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存在较大差异;物性最好的储层为河道、(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结论储层物性主要受压实作用、碳酸盐溶解与胶结作用及沉积环境四大因素控制,其中压实、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而沉积环境对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控制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并进一步控制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东营凹陷南斜坡孔店组冲积体系碎屑岩储层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店组储层为冲积扇、河流、泛滥平原等冲积沉积体系砂岩 ,砂岩类型以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储层物性较好 ,随深度加大 ,储层物性逐渐变差 ;沉积相、碳酸盐、泥质胶结、溶蚀作用是影响砂岩物性的主要因素 .碳酸盐胶结及压实作用是本区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分为浅埋期碳酸盐和晚期埋藏碳酸盐 (与有机酸脱羧作用有关 )胶结 2种 .泥质基质及黏土薄膜有利于砂岩原生孔隙的保存 ;溶蚀作用有利于储集层物性变好 .根据K/Φ等物性参数将储层划分为 3类 ,孔店组三段主要为Ⅱ类和Ⅲ类 ,孔店组一、二段 3类储集层均有分布 ,有利储层为Ⅰ类河流相的河道砂体 .  相似文献   

19.
王蕊  郭睿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35):127-132
邦戈尔盆地潜山储层为前寒武纪花岗质风化壳储层,风化壳储层岩性复杂,物性较差,储层类型多样。为明确潜山风化壳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建立风化壳储层评价标准,通过分析储层岩性矿物元素差异、储集空间类型和裂缝分布特征确定风化壳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并将主控因素进行级别定义和相互匹配,建立风化壳储层评价标准。结果表明:岩性是形成储层的宏观背景,风化淋滤作用是控制储层孔隙发育的基础,构造作用是影响储层裂缝形成的重要因素;花岗质风化壳储层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其中Ⅰ类储集性能最好,Ⅲ类最差。风化壳储层评价标准的提出可进一步为风化壳潜山储层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round waters and stream waters is thought to be determined primarily by weathering of parent rock. In relatively young soils such as those occurring in most temperate ecosystems, dissolution of primary minerals by carbonic acid is the predominant weathering pathway that liberates Ca2+, Mg2+ and K+ and generates alkalinity in the hydrosphere. But control of water chemistry in old and highly weathered soils that have lost reservoirs of primary minerals (a common feature of many tropical soils) is less well understood. Here we present soil and water chemistry data from a 10,000-hectare watershed on highly weathered soil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Streamwater cation concentrations and alkalinit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to streamwater discharge, suggesting that cations and bicarbonate are mainly flushed from surface soil layers by rainfall rather than being the products of deep soil weathering carried by groundwater flow. These patterns contrast with the seasonal patterns widely recognized in temperate ecosystems with less strongly weathered soils. In this particular watershed, partial forest clearing and burning 30 years previously enriched the soils in cations and so may have increased the observed wet season leaching of cations. Nevertheless, annual inputs and outputs of cations from the watershed are low and nearly balanced, and thus soil cations from forest burning will remain available for forest regrowth over the next few decades. Our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increased root and microbial respiration during the wet season generates CO2 that drives cation-bicarbonate leaching, resulting in a biologically mediated process of surface soil exchange controlling the streamwater inputs of cations and alkalinity from these highly weathered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