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文献中收集了BL Lac天体PKS 2155-304在光学R、V和I波段历史光变数据.利用功率谱方法对PKS 2155-304在三个波段的光变曲线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PKS 2155-304在光学波段存在约311.8d的光变周期,该结果可以被螺旋喷流模型解释.利用离散相关函数法分析了三个波段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三个波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表明他们的辐射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从文献中收集了BLLac天体PKS2155-304在光学R波段从2004年至2011年共6310个观测数据点,获得了天体光学R波段的变化曲线。用Jurkevich方法分析了PKS2155-304在光学R波段的变化周期,发现PKS2155-304在光学R波段存在约314d(0.86a)的中短时标光变周期,用双黑洞系统的轨道驱动引起喷流的非弹道螺旋运动模型解释了天体存在的中短时标光变现象。  相似文献   

3.
收集了耀变体PKS 0537-441近11年红外和光学波段的光变数据,光变曲线表明PKS0537-441天体存在剧烈变化.利用功率谱方法和Jurkevich方法分析了PKS 0537-441各个波段的光变周期,发现其可能存在1 038d和583d的光变周期.若该源的长周期光变与吸积盘有关,则得到不稳定的区域为R=14.9Rg.用DCF方法对这几个波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光学和红外之间有延时同时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这表明它们的辐射区域不同但辐射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Swift卫星UVOT望远镜的准同时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PKS 1510-089从2006年8月4日到2017年6月25日的光学U、B、V波段光变曲线.分析色指数变化,得出其长期光变和短期爆发的颜色变化与光变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当目标变亮时,其色指数变大(谱变红);当目标变蓝时,色指数变小(谱变蓝),该现象可以通过激波喷流模型来解释.DCF方法分析结果发现光学各波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且无明显时间延迟.色指数与流量变化的DCF分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耶鲁大学SMARTS数据库提供观测数据,得到了耀变体PKS 0537–441从2011年1月到2015年5月的光学B和R波段光变曲线,并计算了两波段对应的谱指数.使用离散相关函数法等方法对流量、谱指数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PKS 0537-441光变剧烈,在长时标,中等时标爆发上升期和衰退期均表现出BWB(Bluer-When-Brighter)的光学谱特性,该特性可由喷流内的激波模型作出解释;(2)B和R波段流量变化有强相关性,且B波段流量变化领先R波段(35.62±8.63)d;(3)R波段可能具有(53.06±6.62)d和(273.88±20.69)d的准周期性光变.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Swift卫星上得到了2005年2月到2008年5月X波段的观测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剔除粗差的处理,得到了PKS 1510-089的光变曲线.用Jurkevich方法计算分析PKS 1510-089 X波段的光变周期特性,结果表明其光变周期约为1.84±0.10年.针对这样的光变周期,我们用薄吸积盘理论进行了讨论,并估算了PKS 1510-089的黑洞质量.  相似文献   

7.
收集了BL Lac天体Mrk 421光学V波段从2008年10月至2016年12月间共487个观测数据点,获得了光学V波段的变化曲线.用离散相关函数(DCF)方法和Jurkevich方法进行了周期分析,发现Mrk 421在光学V波段存在约(585±15)d的中短时标光变周期,并利用理论模型探讨了引起光变现象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
Mark 421多波段光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收集了Mark421天体1974年至2005年的光学波段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据分析处理得到Mark421天体的U、B、V、R波段的短时标光变曲线和U、B、V、R、I波段的长期光变曲线。分析研究短时标的光变曲线图,发现Mark421存在最小短时标光变周期为230.4min。用线性拟合的方法计算了光学谱指数,得到平均光学谱指数为1.5454,从分析光学谱指数与星等之间的变化关系中,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并没有相关性。用Jurkevich周期分析的方法,对Mark421天体B波段的长周期光变和谱指数分析,得出Mark421天体的光变和光学谱指数的变化都表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9.
活动星系核是当代天体物理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们对人们探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宇宙常数的确定、大尺度结构,甚至宇宙各种背景辐射的起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耀变体是活动星系核的特殊子类,具有极端的观测性质,包括高光度、高而变化的偏振、大幅度激烈光变、视超光速运动和高能伽玛射线辐射.文章将主要介绍光变和喷流效应的研究进展.密集采样捕捉到很短时标,如OJ 287,3C 273,0716+714在光学波段都获得历史最短的光变时标,200 s的快速光变短时标光变发现在PKS 2155-304的Te V波段,而光变周期的分析,多方法加去除伪周期使得结果更加可靠.光变时标在伽玛波段的Doppler因子估算方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0.
喷流内粒子同步加速辐射数值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步加速辐射是活动星系核低能辐射的主要辐射机制。研究喷流内粒子的同步加速辐射过程对认识活动星系核内部辐射机制,能谱分布、光变时标等热点问题非常重要。文章研究活动星系核喷流内粒子的同步辐射过程,用数值的方法得到喷流内粒子的同步辐射谱分布情况,用得到的粒子谱分布计算了BL Lac天体PKS 2155-304低能辐射。结果表明,PKS 2155-304低能辐射能用同步辐射很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11.
收集了类星体PKS 1510-089红外H波段和J波段的星等值,运用DCDFT对该天体的光变周期进行分析,并与Jurkevich方法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用DCDFT分析得到H波段和J波段大致存在(0.87±0.11)a的光变周期.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用运用小波分析寻找类星体PKS1510-089射电波段光变周期的方法.收集了PKS1510-089在射电37和22GHz波段较为完备的观测数据,获得了从1990~2005年的射电光变曲线.使用小波分析方法较好地分析和认证了类星体PKS1510-089的光变周期值,结果表明:(ⅰ)PKS1510-089在射电37GHz有T1=(1.80±0.06)a和T2=(0.90±0.07)a的周期,(ⅱ)在射电22GHz有T1=(1.80±0.06)a的周期,(ⅲ)从等值线图的连续性,发现T1=(1.80±0.06)a为PKS1510-089的主周期,T2=(0.90±0.07)a可能为T1=(1.80±0.06)a的半周期.这些结果与Xie在2004,2005,2008年以及Wu在2005年,Liu和Fan在2007年采取其他数据分析方法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预测最近的一次大爆发将发生在2011年1月.  相似文献   

13.
Jurkevich方法在3C120天体光变周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章收集了3C120天体光学B波段较为完备的观测数据,并获得了其长期光变曲线。利用Jurkevich方法对其中B波段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其中存在有318d的光变周期。该方法对寻找3C120天体的光变周期有很大帮助,也能为其他周期计算服务。  相似文献   

14.
从文献资料中收集了AO 0235+1矾天体光学B波段和射电4.8GHz、37GHz十几年的观测有效数据,并获得了其长期的光变曲线,从光变曲线可以看出其活动是非常剧烈的.利用了Jurkevich方法和自相关函数方法分别对AO 0235+164进行了周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可能存在大约3.14±0.16a的光变周期.而Raiteri等人发现5~6a的光变周期可能是3.14±0.16a光变周期的叠合.  相似文献   

15.
利用芬兰Metshovi射电望远镜22和37 GHz的观测数据,得到了Mkn 421从1986年1月到2005年1月的历史光变曲线.使用DCF方法进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1)Mkn 421在射电22 GHz波段具有约(3.85±0.10)yr的周期,在射电37 GHz波段具有约(4.05±0.10)yr的周期.这两个周期值的平均值为3.95 yr,是Mkn 421的最小周期,Liu等人在光学波段发现的(23.1±1.1)yr的周期可能是这个周期叠加的结果;(2)用Mkn 421在射电22和37 GHz波段的准同时数据得到射电22~37 GHz波段的谱指数,谱指数和射电流量密度之间有较强的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收集到的PKS2155-304的1977年以后的光学资料,讨论了起光变性质.该源的最大光变和色指数分别为△U=1m.5;△B=1m.65;△V=1m.85;△R=1m.25;△I=1m.14;(B-V)=0.30±0.06;(U-B)=-0.72±0.08;(B-R)=0.62±0.07;(V-R)=0.32±0.04.对于两个观测资料丰富的爆发(1991和1994),作者具体分析了谱指数与亮度之间的关系.在爆发峰期,谱是平的且没有明显的变化.有趣的是在爆发初期谱随亮度明显变化,本文对这种依赖性给予了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文献中搜集了OQ 530最完备的射电波段(4.8,8,14.5,22和37 GHz)和光学B波段的光变数据,利用三种不同的周期分析方法(结构函数法、J-K方法和功率谱法)对6个波段光变曲线的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离散相关函数法对射电波段之间以及射电与光学波段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周期性的分析结果显示4.8 GHz可能存在3.89–3.94 a的周期,8 GHz可能存在2.48–2.55 a的周期,14.5 GHz可能存在2.44–2.56 a的周期,22 GHz可能存在2.34–2.56 a,4.16–4.30 a的周期,37 GHz可能存在2.31–2.58a的周期,光学B波段可能存在的0.97–1.15 a的周期.相关性分析显示OQ 530在5个射电波段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延迟方面无明显变化规律.光学与射电波段之间的相关性显示光学波段要超前于射电波段,且随频率的逐渐变小延迟有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收集了Ariel V ssI、GINGA、EXOSAT及RXTEX卫星在X射线波段(2-10keV)的观测数据点1059个,获得了类星体3C273从1976年至2008年的历史光变曲线。利用Jurkevich方法及DCF方法计算并分析了类星体3C273的光变周期,结果表明,3C273在X射线波段的光变周期为14.45±0.15年。此外,针对这一光变周期结果,用双黑洞模型对其中心黑洞质量进行了估算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基于Metshovi射电观测数据库获得的PKS 1510-089在22 GHz射电波段从1991到2005年的流量变化数据,利用χ2评估方法分析其周期性,得到3.2年的变化周期,与先前报道的1.8年有所不同.通过复原折叠周期计算了它与光变曲线的相对误差,得到3.2年的误差26.8%要比1.8年的误差30.3%小.最后,利用薄吸积盘理论估算了PKS 1510-089的中心黑洞质量下限,并对粘滞系数和多普勒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PKS2155-304是一个典型的TeV源,在全波段都观测到光变.文章利用GeVγ辐射和X辐射观测资料确定GeVγ辐射的基本参量以及相关黑洞质量,利用光学光变周期分析中心双黑洞系统的结构参量,并利用TeV的光变时标确定TeV辐射的区域大小以及离中心的距离.从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在中心有一个双黑洞系统,大黑洞的质量是80.8×107太阳质量,而次黑洞的质量为(3.35-5.20)×107太阳质量.该双黑洞系统的半轴和为(3.67-5.15)×1016cm.②GeVγ辐射的参量与因子来自于离中心黑洞(次黑洞)18~20斯瓦西半径处.GeVγ辐射的Doppler因子为0.31~0.45,视角为8.5°~9.4°.这里的两个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系数λ.③TeVγ辐射来自于距中心2.5~2.8斯瓦西半径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