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孔子那里,乐已不限于教化的作用,而是关乎人生境界的形成。自孔子起,真正美学意义上的乐教传统开始形成,并在后世得以继承和发展。老、庄虽没有形成所谓的乐教思想,但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天籁"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在中国美育的发展进程中,诸多美学家都将音乐教育作为他们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音乐的修身养性功能,并达成完整人格,进而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无疑是受到了中国传统乐教的影响。中国传统乐教虽已衰微,却在百年中国美育乃至现代中国美育的进程中得到了重构。  相似文献   

2.
文章指出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境界的教育作用,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作为美育思想境界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以教师的教育激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思想氛围,美育思想境界营造的诸多美育元素作为美育思想的方法和手段,只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只要符合时代主旋律我们就应当重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3.
归纳泰戈尔关于儿童美育的主要思想 ,并把他的美育思想同他的整个世界观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探索他的美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结合我国目前儿童教育中忽视美育的现状 ,提出了儿童美育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指出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境界的教育作用,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作为美育思想境界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以教师的教育激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思想氛围,美育恩想境界营造的诸多美育元素作为美育思想的方法和手段,只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只要符合时代主旋律我们就应当重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5.
美育 ,即审美教育 ,也叫美感教育。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就学校美育而言 ,除创设必要的美育设施和良好的美育环境之外 ,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美育的目的。因此 ,探索语文美育的新渠道、新办法 ,自有它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强化美育意识 ,突出美育行为自觉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特点。古代的孔子曾提出通过“诗教”来培育“温柔敦厚”的人性 ,后来 ,孟子的“养性”说 ,荀子的“移风易俗”说等 ,都对美育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近代的…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育实践丰富多采。美育思想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美育传统的继承,对西方近代美学理论的汲取,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图书馆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从思想、知识、环境和服务4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美育思想丰富而精辟,概括起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美育内容上,既要重视艺术,但又不能局限于艺术;第二,在美育的途径和方法上,既要重视审美对象的选择,又要重视主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上述思想为我们今天学校美育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指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美育史上,蔡元培是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对传统美育观的否定过程中,完成了从以类和群体为重心的美育观到以个体为重心、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近代社会美育观的转变。蔡元培给予美育以独立的学科地位,在生活中实施美育。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体现出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士虎 《科技咨询导报》2007,(24):217-217,219
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美育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逐渐被纳入到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以其丰厚的美育思想体现在人文关怀、高尚情操等方面,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诗教和乐教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所没有的优越性。在诗乐教化过程中,道德情感在审美情感基础上自觉激发而不显强制性;在诗乐教化结果上,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圆融合一而不至于主体偏枯,并能使主体抵达生命的最高人生境界。孔子的这一诗乐关学思想既可成为反思美善关系的理论资源,又能为当前的审美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儒家音乐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思想肯定了音乐的教育功能,重视音乐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与人格境界的作用。研究和继承传统音乐教育思想,重视音乐教育对道德品质教、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作用,对推进当前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桐城“三祖”的古文理论,就文、道关系的认识而言,方苞重在“道”,刘大櫆重在“文”,姚鼐文道合一。方苞的“义法”说主要是针对科学之文,实用之文而言,强调的是理性内涵和逻辑形式;刘大櫆的“神气”说主要是针对文艺之文而言,强调的是审美意味和艺术技巧;姚鼐的“义理、考据、文章”说是对方苞、刘大櫆理论的整合,取长补短。桐城派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变化于刘大櫆,成熟于姚鼐。  相似文献   

14.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境界”说的思想精华,融合并发展了康德对“优美”和“崇高”这对美学范畴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和叔本华强调的“盲目的意志冲动”的美学思想;北宋理学和传统诗话为其提供了天人境界的思想和话语质料。  相似文献   

15.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反映其"声无哀乐"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著。过去对《声无哀乐论》的讨论,往往是以"东野主人"即嵇康的言论为中心进行的。然而作为嵇康的假想敌"秦客",它的言论却并非假想而来。在它的言论中存在着大量的音乐美学思想,而且这种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汇集了当时存在的各种关于音乐美的论述与见解。因此对于《声无哀乐论》中"秦客"的言论的讨论,就相当于是对魏晋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讨论,它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所取得的成果与所展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生活在儒学逐渐复兴的晋宋之交。他的诗文创作中,不时流露出儒学观念;他的事迹行状中,多体现着儒学人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三不朽"思想与人生追求;礼乐教化思想与施政实践;仁孝忠义思想与儒者情怀。他的放浪形骸、任诞不羁是表面现象,他的儒家思想是深入骨髓间的,儒学人格是他复杂人格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除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之外,还涵括了道德心理的成长过程以及道德主体性"知、情、意"的圆融统一。本文从分析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内涵入手,在指出儒家道德本能或善端的设定是学生道德教育可能的前提和动力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充分借鉴并活化传统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资源,尊重道德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生道德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分清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美育(追求教育本身的和谐之美)与作为"独立教育成分"的美育的区别,并在分辨美育的固有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基础上,澄清对于"美育"的误解与滥用.  相似文献   

19.
齐白石早期的竹木雕图案,从孝道、忍让、忠义、读书及第以及福、禄、寿等诸多方面形象地表述了儒家思想关于治国、齐家、修身的基本理念,构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齐白石早期竹木雕具备“师法自然”、“万物有灵”、“无言之美”三个古典美学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0.
美与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精读》含语言美、思想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以“挖掘教材价值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旨归,通过“朗读 背诵”、“思想大交锋”及“编剧表演”等来进行美育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