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诗史"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古典诗学概念,以此为中心而历史地开展的人文阐释活动,积淀着大量的思想与历史经验。尽管它早引起了历代文论者的注意,并有了多维度的探究论述,但其底蕴仍旧具有可阐释的空间。试图从浅处入手,在梳理"诗史"概念的源起与演变中,就其概念及定位两个角度进行思辨,不失为一种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2.
翻译并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转换,而是需要经由中介对象的间接转换。翻译首先要把原语言转换为非语言符号,即语指对象,然后把语指对象转化为翻译语言。因而,翻译思维首先要辨异,以避免两种语言完全直接"对等"转化,导致望文生义、貌合神离;接着要"求同",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两种语言的等值转换;但"求同"只有通过"变异"才能实现,要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变异"译语的字词句语法修辞形式,才能实现语效同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关"体"的研究已然成为语言学界的宠儿。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然而,从构式压制、概念转喻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体中存在的不同情状体的对比分析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本论文从构式压制视域出发、结合概念转喻思维,深入探讨了英汉进行体两种语言构式的认知识解过程,重点阐释引起两种构式异同的深层次根源。  相似文献   

4.
阐述"的"字短语是法律语言在长期应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组句形式,在现有中国法律法规中极为常见,通常在法律条文中呈现一种假设语境。在借助乔治·库德提出的法律句篇原理及相关法律翻译原则的基础上,从保留假设语境与隐含假设语境两个角度,对合乎标准的"的"字短语的英译作系统的总结,并指出部分译文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思维存在巨大的差异是无疑的。认识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有助于增进了解,减少文化冲突。本文旨在通过明确东西方的概念,从东西方,主要是英汉语均有的引经据典的语言现象,进一步了解两种思维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利弊,以有利于两种思维的互相学习。  相似文献   

6.
对于咨询解答的方式,业界一直存在两种争论:"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阐述了"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特点,并从实践出发,提出了"授之以渔"之后应对咨询量下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语文概念的认识一直存在各种模糊不清的观点。"语言""文字""文学""文明""文化"等是与之关系密切的关键概念,研究这些概念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语文"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从愚昧到文明,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都存在对"比例"这个词汇的研究。在法律的土壤里,比例原则主要存在于宪政领域内。比例原则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广义的概念而言,其中有两种分歧:三阶理论和二阶理论。本文主要针对比例原则的内涵分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从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两者的基本理论入手,从功能观、工作机制和认知理据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剖析,发现两者由于出发点不同,因而对隐喻的阐释各有不同。然而,两者在隐喻运作机制上的差异恰恰是对各自隐喻研究的互补。两种理论的结合,可以对隐喻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德"字在古代以会意的方式凸显其意义。船山"德"之涵义,承接了古代会意字义并实现了价值开新。从天德到人德,船山对"德"之起源作了明确说明。教、习、修是达德的三个基本环节,达德与成德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达德是成德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成德之后的礼乐验德是船山"德"论的一大特色。德乃修身制行之善与表正万物之本,此乃德之价值的两个层面。"德"之终极价值指向和谐,德到优时横天际地、左宜右有。  相似文献   

11.
“十八土司”属地及语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土司”属地虽以嘉绒藏族为主,通常被称作“嘉绒十八土司”,但其属民所说语言却远非嘉绒语一种。文章在前人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十八土司”的分布范围及属地上存在的语言种类(包括一些尚未调查的语言)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实际上除嘉绒之外尚有十几种人群在该区域活动着。同时对这些语言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跨文化的方法,对汉藏族大学生在字形相似性判断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藏族大学生对汉字对字形相似性判断平均评定等级数低于汉族大学生平均评定等级数;(2)在高频汉字对中,藏族男大学生对汉字对字形相似性判断平均评定等级数低于汉族及藏族女大学生平均评定等级数;(3)在低频汉字对中,藏族男大学生对汉字对字形相似性判断平均等级数低于汉族男大学生平均评定等级数,其他两两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法国语言学家向柏霖教授(Guillaume Jacques),曾在巴黎第五大学语言学系任教,现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东亚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嘉绒话茶堡方言、古藏文研究及汉藏语比较研究。一直以来,藏语基础方言与标准音、藏语标准话统一、藏汉双语教育在学术界有较多争议。为更好理解语言改革中共同语与地方方言复杂关系,文章围绕藏语嘉绒方言特点、研究意义、存在问题及未来前景访谈了法国学者向柏霖,希望藉此引发更多人关注语言学家在“唤醒”少数民族地方方言过程中的艰辛努力及其独特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本雅明从翻译是一种模式,旨在揭示不同语言之间潜在的亲缘关系出发,提出了“纯语言”的概念,并以这一抽象的概念为核心,把传统翻译研究中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和谐地统一到对“纯语言”的终极追寻中,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翻译的忠实与自由。他所提出的译者的任务,就是探索“纯语言”,在自己的语言中将“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让“纯语言”之先通过翻译这座桥梁更充分地照耀原作。本雅明对翻译理论的独特思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文中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笔者的理解.对本雅明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几点解读。  相似文献   

15.
藏族服饰具有神圣的宗教意蕴。文中对神巫祭祀服、格萨尔说唱人(仲巴)的帽子、藏族宗教法舞"羌姆"形象、佛教僧人发辫以及藏戏服饰进行了解读,在相关的活动和仪式中,服饰是神圣的精神力量,表达着一种复杂的观念和象征意义,是沟通人神的神圣物质。藏族民间服饰也秉承了宗教象征的基本精神,以神秘的形式展现了他们对神灵的敬畏、膜拜和祈求,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愿望的达成。  相似文献   

16.
为丰富计算机字库,传承中国文化,减少人工手写工作量和汉字图像字库的存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部件融合的“我”体个性字库的建立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个人手写稿的部件与352个部件匹配,由Gabor小波提取部件特征,利用仿射变换和图象卷绕来实现部件融合为“我”体汉字。试验表明,该方法可行,在减少人工手写工作量和降低汉字图像字库的存储量上具有显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种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仅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字里行间影缩着历史的瞬间。男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在汉字构意中有较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姓”、“男”、“夫”、“父”、“君”、“士”、“祖”等字形构意,结合民俗史料,探讨古代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政治领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地位状况,试图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男子社会生存状态,从文字中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藏文大字符集编码,同时考虑了现代藏文和梵音藏文的不同结构,穷举了藏文构件的组合形式.参考藏文字典的传统排序方法以及其他字典关于藏梵排序的思想,依据现代藏文结构对梵音藏文进行了归并,将不规则的梵音藏文统一分解成对应于现代藏文不同构件的横向组合,最终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字丁拆分"思想的藏梵文混合排序,并对排序的规则和算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此方法,概念明确,易于理解,为藏文字典编排,字词的查询和检索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9.
李秀成的“保民为乐”与洪仁玕的“革故鼎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后世两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即李秀成的“保民为乐”思想和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保民为乐”提倡尊重他人的人生价值和人格,是一种人道精神、人本精神;“革故鼎新”建立在对近代社会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仿效“西法”,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精神。李秀成和洪仁开是同时代的人物,但思想认识上有差距。李秀成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改朝换代”的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它不可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不可能将中国推向富强。洪仁开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提出了《资政新篇》;从太平天国本身说,《资政新篇》没有得到实施,但是,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整体来观察,其所规划的各种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大多数得到实践。但《资政新篇》过分强调“法制”,丢掉了“伦理道德”。李秀戍的“保民为乐”思想弥补了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两者都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的名词复数后缀-(e)s和汉语中的"们"都是后附成分,都不能单独使用,都没有独立的词汇意义而只表示"复数"这一语法意义。汉语中有"数"的语法范畴,只是汉语中复数标志的普遍性和数的内涵与其他语言不尽相同,这正是语言个性特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