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河下游断流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自然和人为因素全面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形成原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大量引用黄河水资源是导致黄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针对黄河下游断流在因,从科学调度和管理黄河水资源,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兴建调蓄工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等方面提出了减缓或遏制黄河下游断流的对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地球科学“人为地质作用理论”出发 ,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后认为 ,黄河下游断流不仅对黄河流域及整个中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后果。在探讨了黄河下游断流的成因后认为 ,黄河下游断流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 ,其中人类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及其人为地质作用的负面影响是黄河断流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从而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断流的科学对策 ,包括科学保护、科学开发、科学利用水资源以及暂缓实施南水北调中、西线工程等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河断流不仅给下游沿黄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困难,而且对黄河下游防汛及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把黄河下游断流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进行研究解决。以下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和危害,并指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断流若干特征要素的相关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下游1972-1997年断流特征观测数据,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河长,断流历时和泥沙淤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断流趋势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最小二乘法,三重指数平滑法,指数曲线法,累积预测法和回归分析法对1972-1997年黄河下游断流数据进行了断流历时和断流河长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到2004年或2008年可能出现黄河下全年断流的局面;以10年为周期,2021-2030年年平均断流河长可达到927km,2001-2010年年最长断流河长可达到965km,即黄河下游洒道将全部断流,最后对黄河断流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1996年2月14日起黄河下游再次开始断流,到7月IO日,已创下年累计断流128天的历史最长纪录。黄河断流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震动,并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黄河水利部门,对下游断流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其中对断流原因也作了单方面的分析。他们认为,黄河水量不能统一调度是造成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有的报刊甚至引用“1995年春季最早的时候,黄河仍存水201亿立方米,而同期的用水量只有68亿立方米”的错误资料为其加以注释,似乎统一调水便可解决黄河断流的问题。在这纷纷扬扬宣传的同时,许多专家们也在冷静地思考着这一重大的课题。他们…  相似文献   

7.
 自1997年黄河下游出现226天、最长达704km的断流以来, 全国又一次关注黄河。黄河断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了国家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根据笔者几年来的研究, 提出一种新观点: 借渭通黄, 节水治淤。黄河断流直接影响到下游流域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连续几年断流已影响到华北、华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黄河断流并非首次, 自上世纪以来, 有记载的大旱即95次、大水110次。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出现过前后历时10年的断流。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但它的旱、洪、淤的问题几千年来一直严重危害下游760多km流域范围内人民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8.
自1997年黄河下游出现226天、最长达704km的断流以来 ,全国又一次关注黄河。黄河断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了国家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根据笔者几年来的研究 ,提出一种新观点 :借渭通黄 ,节水治淤。黄河断流直接影响到下游流域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连续几年断流已影响到华北、华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黄河断流并非首次 ,自上世纪以来 ,有记载的大旱即95次、大水110次。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出现过前后历时10年的断流。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但它的旱、洪、淤的…  相似文献   

9.
黄河断流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断流形热日趋严峻,断流的频率增加,时间延长,里程增长,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开发大西部战略的实施,在分析黄河断流造成的危害,黄河断流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加快骨干工程建设加调蓄能力,加大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适时开源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等工程性和工程性措施,以防治黄河的断流。  相似文献   

10.
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目前黄河的自然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黄河防洪、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已成为新时期治黄工作的主要矛盾。黄河水文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水文模式和工作思路已不能满足黄河新情况的变化,须面向21世纪,重新思考定位。防汛形势更为严峻和复杂从7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频频出现断流,1972~1998年的27年中,黄河最下游的利津水文站有21年发生断流,进入90年代断流情况更为严重,年年出现断流。黄河是一条举世闻名的多沙河流,多年年均携沙量16亿吨,近年来携沙量减少。每年约12亿吨。正常情况下,约有半数的泥沙冲入大海。可是在断流期情况就变了。例如1997年,利津水文站断流226天,全年过流量18.5亿立方米,输沙量仅0.115亿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节水灌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黄河水资源特点及黄河下游灌溉状况。引黄灌区需水量将逐年加大,供需矛盾加剧.面节水灌溉是缓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保持生态环境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黄河托克托段早中更新世湖相地层剖面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托克托段格尔图营剖面的沉积记录,对于其湖相沉积的时代和易溶盐含量作了初步分析,认为它是存在于早、中更新世时期的微咸-半咸水湖,尤其是其消亡前期成为典型的半咸水湖,说明当时湖泊为半干旱地区的内陆湖。在中更新世中晚期时,此内陆湖切穿,沟通形成现在之黄河河道。该剖面建立的意义在于提供黄河土黩特古湖性质证据,并初步建立了内蒙古高原的“泥河弯层”剖面。  相似文献   

13.
黄河河源区近10年来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80和90年代2期土地覆被数据表明,随着黄河河源区自然条件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强度加大,使黄河河源区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尤其是覆盖度高的天然草场.沙地裸地的面积迅速增加,表明黄河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已经遭受严重的破坏.对黄河河源区土地覆被结构与变化过程、空间景观特征研究得出,近10年来,流域土地覆被格局由依赖高覆盖度草地转变为其他覆被类型,高覆盖度草地已经明显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4.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笔者拓展了协调发展的评价因子,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一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试验区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差异显著,该地区耦合协调度无优质协调的地区,属于初级协调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整个圈域城市总数一半以上,突出说明黄河三角洲试验区的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还有博兴县等三个县濒危协调、寒亭、昌邑、庆云县、寿光市、乐陵市五个县区域协调度属于失调或严重失调,这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已成为严重的脆弱地区,为了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减灾防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笔者构建了黄河三角洲固有脆弱性和特有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脆弱性评价指标量化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基于GIS软件平台对黄河三角洲区域进行了固有脆弱性和特有脆弱性评价与分析.黄河三角洲固有脆弱性主要表现为微度脆弱(51.52%)和中度脆弱(26.13%),微度脆弱主要分布于海洋部分和内陆区域,而中度脆弱主要分布于靠近沿海地区.特有脆弱性主要表现为微度脆弱(44.叭%)和轻度脆弱(23.95%),微度脆弱主要分布于海洋部分,轻度脆弱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6.
探讨寒潮天气对黄河下游凌汛的影响,一方面分析一般年份凌汛期气温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是研究部分年份凌汛期寒潮侵袭给气温造成的特殊变化.在部署黄河下游防凌工作时,不但要考虑到凌汛期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更为重要的是预估到部分年份由于寒潮天气侵袭给凌汛造成的特殊灾害.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证黄河冲积扇仍处于建造时期当中,得出决徙是建扇过程发生的自然现象.下游河道历史上两期安流跟两期暖湿气侯背景的出现不无联系.治河方向应以滞缓建扇过程和保护河口海岸为原则,这样才符合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笔者从该地区资源、环境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着手,探讨合理开发的有效途径,以促进三角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