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引洪灌溉对土壤中速效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大同县罗庄村玉米地进行洪水灌溉与清水灌溉的大田灌水试验,研究在不同的灌水定额下,用洪水与清水灌溉后,土壤剖面上速效钾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灌水定额下,清、洪水灌溉差异明显。0~40 cm土层,灌洪水后速效钾含量与灌清水相比有明显增加;40 cm土层以下,土壤中速效钾受运移影响很大,影响深度在140 cm左右。而在中等灌水定额下,清、洪水灌溉差异不大。土壤中速效钾运移的影响深度约在80~100 cm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灌水方式对胡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我们在榆中县进行了小区试验。试验结论如下: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对胡麻的各个农艺性状都有明显的影响。当灌水定额达到220m3/亩时,产量不会再增加,并且不同的灌溉方式会导致产量的下降。对实际生产中对胡麻需水量规律的把握,以及胡麻的合理灌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渭干河灌区作物灌溉制度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溉制度随着作物种类、品种、产量水平、各生育阶段的生长情况及自然条件和农业设施的不同而各异,同时灌溉方法也决定着合理灌溉制度的确定,只有合理的确定灌水次数、灌水定额、灌水时间和灌溉定额,才能达到节约用水,科学灌水的目的,确保农业高产,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对渭干河灌区这样大型缺水灌区而言,研究和确定灌溉制度,具有非常重大的科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非充分灌溉制度的模糊优化设计张展羽,李寿声水利学报,1993年第5期在供水量不受限制的条件下,灌溉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作物全生育期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灌溉定额以及不定额。但是,农作物供水量常常受水源条件的制约,当水源能提供的作物生育期灌溉定...  相似文献   

5.
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是灌区提高灌水质量、实行定额用水的关键问题。改进灌水技术,实行定额用水,可显著提高灌溉效益。小畦灌与沟灌、沟灌与隔沟灌都具有增产节水作用,应选择合理的畦灌与沟灌技术要素,制定合理的灌水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不同灌水方式对冬小麦耗水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小麦品种科师22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下,冬小麦的耗水量、耗水系数、产量不同。干旱处理的耗水系数最低。相同灌水次数下,随灌水总量增加,耗水系数、耗水量增大;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少量多次灌溉方式的耗水量、耗水系数则降低。不同灌水处理间冬小麦的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灌水各处理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早处理(不灌水)的产量。冬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加大而下降。相同灌水量下,分期灌溉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苹果树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翀 《山西科技》2010,25(5):135-136
根据具体实验,苹果的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成抛物线性关系,为获得较高产量和经济效益,耗水量应控制在600 m3/亩左右为宜。在当地的栽培和土壤条件下,苹果的灌溉制度应为全生育期灌水5次,灌水定额为60~80 m3/亩,灌溉定额在300~400 m3/亩最佳,可根据不同的水文年份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8.
为制定哈密大枣滴灌灌溉制度提供参考依据,进行了哈密大枣滴灌试验研究。试验中灌水量设880、1000和1120mm三个处理,分别观测不同灌水量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大枣在整个生育期内耗水呈现由低到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耗水总量和平均耗水强度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灌水量为1000mm时,大枣产量和灌水生产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农田灌水定额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灌溉管理的实践,对实际运行中的农田灌水定额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景泰灌区引黄提灌三十年以来的水环境状况进行分析,总结了其地下水位及水化学特征变化的过程,对灌区的现状水环境及其变化趋势有了总体的把握,并据此对灌区灌溉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①严格控制灌水定额,改革现行的灌水及灌溉技术。②完善排水系统。③合理利用微咸水灌溉。  相似文献   

11.
以河套平原临河站点监测的春小麦“永良4号”品种为例,运用DSSAT-CERES-Wheat模型,经过参数校正和验证,模拟不同生育期多种灌溉配额组合下的春小麦产量,优化灌溉方案,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益. 研究结果表明:1)DSSAT-CERES-Whea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河套平原春小麦“永良4号”的生长过程;2)春小麦的灌溉水生产效益随总灌溉量增加呈下降趋势;3)分蘖期灌溉是保证春小麦产量的基础,拔节期的灌溉量对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益作用最为明显,春小麦产量对乳熟期灌溉量的响应最不敏感;4)春小麦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分别灌溉30、105、30和30 mm的水量,为河套平原春小麦“永良4号”品种的最优节水灌溉方案,优化后的方案可保证春小麦产量,并且能提高春小麦灌溉水生产效益与灌溉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徐州地区小麦有效潜水蒸发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源主要为生长期的降水,由地下水补给的潜水蒸发和人工灌水,在潜水埋深较小的地区,潜水蒸发对农作物的影响很大。本文利用汉王水资源试验站的资料,通过对小麦在不同潜水埋深,不同生长季节情况下的潜水蒸发和有效降水灌溉量的分析,得出了小麦在不同时期的需水量、潜水蒸发量以及全生长期的有效潜水蒸发系数,从而可以有目的地确定灌溉时期和水量,充分利用地下水,节约地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旱稻品种HD297,以土壤-水分-大气-作物系统模拟模型(SWAP)为工具,以2003-2004年在河南柳园口灌区惠北灌溉试验站开展的旱稻不同灌溉制度试验为基础,应用不同灌溉制度下灌水水平、土壤水势、旱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及产量等试验资料,对模型模拟旱稻灌溉制度及作物生长的适应性进行了验证,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和检验。结果表明SWAP适合旱稻不同灌溉制度条件下的作物生长模拟。在此基础上应用SWAP分析了无水层灌溉、淹灌、雨养3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旱稻干物质总量和水分生产率,以及不同地下水埋深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溉模式以雨养模式水分生产率最高,其次为间歇灌溉,淹灌最低;地下水埋深对雨养模式的干物质总量和水分生产率影响最大,对间歇灌溉相关指标影响较小,而对淹灌模式则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壤水分对烤烟耗水特征及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烤烟需水规律是制定烤烟灌溉制度、确定灌溉次数及灌溉量的前提.为此,在蒸渗仪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水分处理的烤烟各生育期耗水量及烟叶产量和品质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烟叶的产量、品质达到较优水平时,烤烟伸根、旺长、成熟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分别为46 mm,144 mm和82 mm,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限灌溉指标应分别控制在60%,80%和70%左右.  相似文献   

15.
华北平原区地下水超采严重,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迫在眉睫,现在河北省选取一些试点区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来缓解农业灌溉用水压力,不断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为了得知节水灌溉技术在试点区的推广应用情况,本次在河北省沧州市14个县选择典型地块进行小麦灌水试验。灌试验期跨越整个冬小麦生育期,灌水试验采用超声波流量计和体积法进行相互印证,并结合小麦生育期内用电量及灌溉次数对灌溉用水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管灌的试验和理论灌溉用水均高于喷灌,分别为5.68%和17.68%,低压管灌试验灌溉用水量总体比理论推算灌溉用水量高5.3%,喷灌试验灌溉用水量总体比理论推算灌溉用水量低8.5%。喷灌相对管灌节水效果更优,但喷灌相对管灌普适性较差推广难度大。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因地制宜,并增强灌溉设施建后服务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灌溉水质和水量对设施大棚番茄品质及产量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污水、再生水和清水3种不同水质和灌溉水量处理的番茄各项品质指标及产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选取的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9.70%。不同灌溉水质水量处理情况下,番茄果实中所含的维生素C、硝酸盐、可溶性蛋白差异显著,可溶性糖、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试验所采用的3种水质和水量条件下:数据经隶属函数处理的综合评价排名结果表明,水质为再生水、灌溉定额为360 mm的灌溉条件最佳;2种数据平均排名结果表明,水质为再生水、灌溉定额为320 mm和360 mm的处理较佳。  相似文献   

17.
从挖掘作物生产潜力和生育期优化配水的角度,运用WOFOST模型模拟典型年松嫩平原的5个典型站点春玉米的潜在产量和雨养产量,并应用FAO推荐的CROPWAT模型进行春玉米灌溉水量优化分析。研究表明:松嫩平原在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的潜在产量分别为5.94~10.18、7.20~10.57、7.43~11.59 t?hm?2;富裕和泰来在不同水平年的生产潜力分别为3~5、2~4 t?hm?2,长岭在平水年的生产潜力为3.85 t?hm?2。灌溉制度方面,春玉米在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的作物需水量为480~560 mm,灌溉总需水量分别为216.7~300.2、215.2~272.9、102.9~234.9 mm;快速生长期和生长中期是春玉米灌溉的关键期;作物需水量在不同生育阶段的灌溉需水量大小排序为生长中期、快速生长期、成熟期、初始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8.
地下滴灌苜蓿田间需水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苜蓿地下滴灌田间滴灌带不同埋深、滴灌水量等因子进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滴灌苜蓿生长期日耗水强度在4.1-4.7mm/d,最大日耗水强度为9.5mm/d,生长期耗水量为623.5—685.8mm;最大耗水时段出现在6月中旬~8月中旬,耗水量为359.5~379.6mm,苜蓿第二茬耗水量为400mm左右,多于第一、三茬之和。苜蓿生长期内需滴灌水量458.3~490.8mm,滴水次数10-12次,间隔10~20d,次滴水量20~50mm,10cm埋深较35cm深埋需多滴水量50mm。根据田间试验数据确定苜蓿地下滴灌制度,为大田地下滴灌苜蓿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太湖地区水稻节水灌溉与氮素淋失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有效的农田氮素水体污染防治途径。研究表明,节水灌溉(湿润灌溉)情况下渗漏水中总氮浓度、氮素渗漏量、氮素渗漏损失代价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渗漏水中3种形态的氮素(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以硝态氮为主,铵态氮和有机氮占的比例较低;和常规灌溉相比,相同施氮处理(264.75kg/hm^2)采用节水灌溉时稻谷增产4.1%,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氮素渗漏量下降8.9kg/hm^2,水稻节水灌溉是当前降低太湖地区水体氮素污染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