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雌雄同株榕树Ficus具有显著的雌花花柱异长现象并在花序腔内形成子房的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在每个子房层里的每一朵雌花都可能产生一个种子或是一个小蜂后代.研究针对雌雄同株的子房分层现象,对榕亚属的垂叶榕F.benjamina subgenus Urostigma从雌花期到雄花期进行了跟踪调查.该种榕树雌花期的花序果可接收多于一只传粉小蜂E.koningsbergeri,说明小蜂间存在产卵竞争.雄花期产蜂雌花的子房层分布显示,在雌花期传粉小蜂间有产卵竞争的情况下,它们多将卵产在中间层的子房中.这一现象说明,小蜂间为竞争产卵位置使其有增加在外层子房中产卵的趋势.同时,对雄花期产种子的雌花子房分布调查表明,产种子的雌花花柱显著长于产蜂的雌花,即明显向子房外层分布方向增加.另外,还发现在少数果中只有种子产生.与正常即产种子又产小蜂的花序果相比,在短花柱雌花的子房中产生的种子明显增加,这些种子多集中于中层子房花中.雄花期调查结果还表明,最终种子的产出显著大于传粉小蜂后代的产出,表现出明显的种子产出优势.产蜂与产种子的子房的空间分层分布与榕树雄花期的种子和小蜂产出之间的差异均表明,榕树的雌花子房分层现象是调节榕树与传粉小蜂利益冲突的关键因素.榕树具有明显的种子优势可能也与雌花的子房分层有关.  相似文献   

2.
福州菩提树传粉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福州地区90株菩提树为实验样本,对其进行传粉生物学研究.菩提树榕果的发育过程可划分为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菩提树榕果内雌花有长、短花柱之分,柱头相互粘连靠合形成柱头平台,利于小蜂授粉和产卵,雄花迟熟.首次在福州地区观察到菩提树传粉小蜂Platyscapa quadraticeps(Mayr),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描述,未发现非传粉小蜂.福州地区菩提树种子产出率为52.65%,高于同域分布的其他小果型雌雄同株榕树的种子产出率,这可能是无非传粉小蜂竞争雌花资源的缘故.传粉小蜂的性比为0.10±0.06,与其他雌雄同株的小果型榕树比较,其性比极度偏雌,可能是由于传粉小蜂建群时间短,蜂少果多,单果内繁殖母本数量少,局域配偶竞争强度高所致.  相似文献   

3.
榕树和榕小蜂的互惠共生关系在长期的适应性进化中形成.探明细叶榕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verticillata)在花序发育的不同时机进入花序内,是否对榕-蜂共生系统的繁殖效益产生影响.通过人工控制传粉榕小蜂进入花序时机,确定了细叶榕雌花期时长为7d;从进蜂率、榕-蜂繁殖效率可以看出,雌花期中期为最佳进蜂时机....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具有极高的榕树种类多样性,榕树与其专一传粉榕小蜂互惠共生,在这个互惠系统中除寄生非传粉榕小蜂外,线虫伴随榕树和榕小蜂的繁殖周期有规律地生存和繁衍,这些线虫与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关系密切,且存在明显种的专化性.选择分布于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的32种榕树,包括雌雄同株14种和雌雄异株18种,对自然寄生于榕树隐头果内的线虫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32种榕树中,有19种榕树的隐头果内寄生了24种线虫,其中7种线虫为已知种,17种是尚未描述的新种,在雌雄异株榕树上,线虫寄生雄果是成功的选择,寄生雌果则由于缺乏传粉榕小蜂携带传播,繁殖适合度为零.但仍发现6种榕树的雌果内寄生有线虫,这说明线虫能准确定位传粉榕小蜂雌蜂,但没法选择雌雄果.首次调查了西双版纳热带地区榕树寄生线虫多样性,结果很好地丰富了我国乃至亚洲热带地区榕树寄生线虫的物种数及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协同进化地理马赛克理论认为协同进化的物种双方的性状在种群间会出现适应性变异,且性状变异常呈现地理马赛克分布格局.在榕树与非传粉榕小蜂相互作用关系中,榕果(隐头花序)可能通过加厚果壁来降低种子和传粉榕小蜂幼虫被非传粉榕小蜂寄生的机会,而非传粉榕小蜂可能通过增长产卵器适应果壁加厚.这种现象为研究动植物协同进化在驱动双方物种性状变异的地理马赛克格局的机制,提供了理想材料.本研究选择西双版纳、宁洱、耿马、龙陵、瑞丽和澜沧6个彼此相距均大于100 km的种群,采集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var.semicordata)雌花期榕果和仅在雌花期产卵的非传粉榕小蜂妃延腹榕小蜂(Philotrypesis dunia)进行性状测量和变异动力分析.通过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雌花期榕果果壁厚度和妃延腹榕小蜂产卵器长度的变异都存在显著的地理马赛克格局.榕果果壁厚度的地理马赛克分布格局很可能主要来自于环境异质性,主要是最低气温和平均降水的驱动,而受到妃延腹榕小蜂协同进化选择,如产卵器长度的影响不显著.另一方面,妃延腹榕小蜂产卵器长度的地理马赛克分布格局,很可能主要来自协同进化关系选择,即榕果果壁厚度的驱动,而受到环境异质性的影响不显著.尽管十分确切的结论尚需更多方面证据支持,但该研究结果强烈暗示,榕-非传粉榕小蜂系统的地理马赛克的性状分布格局中,气候因素作为最初选择压力影响榕树果壁厚度,而榕树果壁厚度进一步影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器长度.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6种榕树及其传粉小蜂共生体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榕树(Ficus spp.)和榕小蜂共生体系是由宿主和共生者之间的生殖配合维系的.采用隐头花序解剖、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省东北部6种榕树及其共生昆虫传粉体系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6种榕树花的性别分离成雌花、瘿花、雄花和两性花,植株的性表达有雌雄同株和雌性两性异株的区别,雌、瘿花有或无花柄(子房柄)单层或双层排列,雄花有散生、半集中和集中着生的分布方式,花序大小、花的数量、苞片数目、孔道苞片功能分区、出飞孔形成方式均有差异并与榕小蜂的行为相对应,每种榕树通常仅有1种传粉昆虫,6种榕树及其共生小蜂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传粉体系.显然,这种传粉体系存在丰富的种间差异性,各共生体系对传粉生物学的性状有不同的进化选择,体现了共生双方进化适合度和共生对策,维护了共生体系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以美丽枕果榕Ficus drupacea var.glabrata为材料,研究了在传粉完全中断的条件下,采用树内和树间的人工授粉以恢复传粉获得种子.实验结果表明,雌花被同株的雄花授粉不育,被异株的雄花授粉可育,且长花柱雌花、短花柱雌花及中间类型雌花均可经授粉后发育为正常的种子,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76.34%,说明人工授粉是恢复此种榕树传粉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福州细叶榕中榕小蜂的种类,对3个样地的细叶榕雄花期隐头果进行定时、定点采集,观察与鉴定,从510个花序果内共收集到榕小蜂26 375只,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4个科11个属的18个种,其中只有1种传粉小蜂,为榕小蜂科的Eupristina verticillata Waterston,其余17种为非传粉小蜂,分别属...  相似文献   

9.
《武夷科学》2020,(1):16-28
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互惠共生的经典例子,每种雌雄同株的榕树还庇护着多样的非传粉小蜂,并共生形成多营养级的榕小蜂群落,是研究群落生态学的有趣模型。区域的物种库、物种的生物地理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榕小蜂群落,但研究很少。本研究选择分布于中国西双版纳和缅甸曼德勒的雌雄同株聚果榕小蜂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地理分布差异对榕小蜂个体大小及共存网络的影响。结果显示:聚果榕小蜂群落在两地由相同的6个种组成,但分布于西双版纳的6种榕小蜂的个体均显著大于分布在曼德勒的同种榕小蜂。在两个分布地传粉榕小蜂均为优势种,然而在西双版纳传粉榕小蜂种群较大,而在曼德勒非传粉小蜂更丰富。在两地聚果榕有不同的榕小蜂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且榕小蜂共存的网络也存在变异,在两地共存网络有相同的节点、边、连接度和全局聚类系数,但是在西双版纳的共存网络有较大的直径和较高的群落矩阵温度,这表明分布于西双版纳的聚果榕小蜂群落种间互作不太紧密,群落受到的干扰较大。由此,阐明了由地理分布所驱动的榕小蜂群落变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花序套袋标记-定期解剖观察法探究细叶榕花和花序的发育特点,结果表明:(1)细叶榕花序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柱头面的乳状突起,可作为雌花发育进入雌花期的形态标志特征;(2)雌前期(第1天)已发现雌、雄花原基均已发生分化,雌、雄花可通过形态辨别;雌花的快速生长期在雌花期(第7—13天),而雄花快速生长期在雌花期和末花期前段(第6—20天),雄花进入快速生长期的时间略早于雌花,增长幅度小但持续时间长,由此可见造成雄花迟熟的原因并非雄花延迟发育,而是雄花的发育期比雌花长;(3)细叶榕雌花期未进蜂的花序果并非立即掉落,在末花期的落果率仅2.47%,而枯萎期落果率为80.86%.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细叶榕繁殖物候、揭示榕-蜂共生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2016,(4)
正花粉是有花植物的重要繁殖特征,同时也承载着植物与其传粉者协同演化过程中的直接选择压力。榕属是高等植物中最奇特的一类植物,它的花是隐头花序,榕树只允许榕小蜂类群给它传粉授精,形成有性繁殖的种子。在全球800多种榕树中,有一半是雌雄同株的,另一半是雌雄异株的;在传粉模式上,一部分榕树是主动传粉类群,其  相似文献   

12.
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互惠共生的经典例子,雌雄同株的榕树庇护着多样的非传粉小蜂,并共生形成多营养级的榕小蜂群落,可以作为研究群落生态学的模型。区域的物种库、物种的生物地理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榕小蜂群落,但研究极少。选择分布于中国西双版纳和缅甸曼德勒的雌雄同株聚果榕小蜂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地理分布差异对榕小蜂个体大小及共存网络的影响。结果显示:聚果榕小蜂群落在两地由相同的6个种组成,但分布于西双版纳的6种榕小蜂的个体均显著大于分布在曼德勒的同种榕小蜂。在两个分布地传粉榕小蜂均为优势种,然而在西双版纳传粉榕小蜂种群较大,而在曼德勒非传粉小蜂更丰富。在两地聚果榕有不同的榕小蜂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且榕小蜂共存的网络也存在变异,在两地共存网络有相同的节点、边、连接度和全局聚类系数,但是在西双版纳的共存网络有较大的直径和较高的群落矩阵温度,这表明分布于西双版纳的聚果榕小蜂群落种间互作不太紧密,群落受到的干扰较大。由此,阐明了由地理分布所驱动的榕小蜂群落变异。  相似文献   

13.
 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通常以隐头果挥发物作为交流媒介.采用顶空动态法提取木瓜榕隐头果传粉前后的挥发物,用GC-MS联用仪鉴定各化合物,峰面积归一法和内标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木瓜榕传粉前 (雌花期)和传粉后的顶空样品中分离出53种化合物,多数为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E)-β-ocimene、linalool 、limonene、5-epiprezizaene、khusimene、cis-β-Cedrene、cis-α-bergamotene、α-farnesene 和bicyclogermacrene是其重要的挥发物成分.雌花期隐头果挥发物释放量明显高于传粉后挥发物释放量,且雌雄隐头果挥发物种类、构成及释放量上高度类似,存在着明显的模拟现象.同时,雌雄个体挥发物释放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14.
薜荔延腹榕小蜂是寄生于薜荔榕果内的非传粉小蜂,利用数码照相机记录了薜荔延腹榕小蜂产卵全过程,详细描述了其产卵行为.薜荔延腹榕小蜂产卵过程可分为搜索产卵位点、产卵针刺入榕果及产卵与收回产卵针三个阶段.薜荔延腹榕小蜂的产卵针远长于榕果果壁(花序托)厚度,产卵针沿榕果直径方向插入果托,但在果壁层的行进路线并不一定是笔直的.产卵针在榕果果腔内可横向行进.小蜂各足的发达程度与其在产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关,小蜂虫体各部位必须协调一致,配合有序才能完成产卵行为.薜荔延腹榕小蜂的复寄生繁殖特性,以及薜荔果托的特殊结构,可能是造成薜荔延腹榕小蜂产卵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福州市区27株笔管榕的雄花期榕果进行定时定点采集、观察与鉴定,在802个榕果内采集到小蜂标本48 990只,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5个科(亚科)7个属的7个种,其中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ishi-iana为传粉小蜂,其余6种为非传粉小蜂,分别属于金小蜂科、广肩小蜂科、姬小蜂科及隐针榕小蜂亚科.单个榕果中的榕小蜂通常有1~3种,最多5种,传粉小蜂在榕果中普遍存在,数量由几十只到上百只不等,约占82.75%.非传粉小蜂中Philotrypesis sp.、Acophila mikii、Otitesella ako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5.89%,5.61%,3.17%.Sycophila sp.、Sycobiomorpha sp.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94%,0.65%,这5种小蜂全年几乎各个月份都可采集到,属常见种.Aprostocetus sp.全年仅收集到3只,为偶见种.对福州笔管榕榕果中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是传粉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的经典范例之一,分子钟和化石记录显示榕树与榕小蜂共生体系的起源大约在8700万年前。共生体系是如何维持如此漫长的年代?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共生体系的起源与维持的主要研究成果,旨在讨论该热点领域研究进展。促进该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麻疯树开花数量大小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调查的方法,对不同立地环境下,半野生麻疯树前两次开花时开花数量大小及其座果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麻疯树雄性花序和两性花序分别 着生于多年生老枝和1年生小枝上,两性花序的产生量占有绝对优势,常为雄性花序的1.8~17倍;两性花序中,雌花朵数量相对较少,且变化较大,单个两性花序中常有1~25朵雌花 ,而雄花朵大量产生,常为雌花数量的10~20倍;同时,麻疯树座果率较高,且相对稳定,平均可达90 %以上,而单个果实平均可产2.6~2.9粒种子。立地环境和开花时间对麻疯树 雄性花序、两性花序以及两性花序中雄花朵和雌花朵的产生数量均存在着显著影响。两性花序大量发生保证了在可利用资源有限时雌性功能的加强,是非常有利的生殖策略;而雄 性花序以及两性花序中雄花的适应意义可能大于其功能作用,大量雄花的产生对其吸引昆虫传粉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8.
杉木传粉生物学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观察了杉木雌、雄球花在树冠上的分布规律及开花,传粉的全过程,发现雌球花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上部,即Ⅰ~Ⅳ年龄段,约占总量的77%,雄球花的分布趋势与雌球相反,在相应部位仅为总量的40%,雌球花开放期约7d,可授期3-5d。雄球花的撒粉期与雌球花的可授期是吻合的,传粉过程中对花粉撒落的定量测定表明:睛朗、干燥的天气伴随一定的风力是花粉传播的必要条件,对授粉后幼果的发育及胚珠所接受花粉的多寡与种子发育的  相似文献   

19.
榕属(Ficus),义名无花果属,是桑科的一属,它们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地区,但也有部分延伸至暖温带,常被统称为榕树。全世界有榕树750多种。我国有100余种,该属所有种类的花序都着生在瓮型或者梨形的果腔内壁上,  相似文献   

20.
利用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法分别测定了Wiebesia pumilae雌蜂对不同发育时期薜荔雌、雄榕果挥发物以及合成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差异.结果表明:W.pumilae雌蜂对薜荔雌花期雌、雄果挥发物具极显著的趋向行为,对成熟期雌果和雄花期雄果挥发物具极显著的驱避行为,而对其他发育期的雌、雄果挥发物表现为无选择偏向性行为反应,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薜荔榕果所释放的挥发物成分和配比存在差异.W.pumilae雌蜂对薜荔相同发育期雌、雄果挥发物表现为无选择偏向性行为反应,表明雌、雄果释放的挥发物组分存在相似性.合成信息素芳樟醇、苯乙烯,以及二者的混合信息素对W.pumilae雌蜂的选择行为影响显著,表明芳樟醇、苯乙烯可能是榕果挥发物中的主成分;混合信息素A2B2C1和A2B2C2组合对W.pumilae雌蜂具极显著吸引作用,而A1B2C2组合对W.pumilae雌蜂具极显著驱避作用,表明混合信息素的交互作用明显,其交互作用既可能表现为增效作用,也可能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