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之友》2014,(3):54-55
<正>梅文鼎擅长动物创作及器型设计,是石湾现代艺术的创始者,其作品风格以简胜繁,造型古朴、高雅、简洁、清新,使石湾陶艺更添异彩,作品曾多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作为石湾陶艺理论研究的带头人,并于2004年12月18日获中国陶艺工业协会颁发的"现代陶艺推广贡献奖"。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14,(3):44
<正>石湾陶塑艺术——俗称"石湾公仔",是广东佛山的传统陶艺。过去数百年来,石湾陶塑一直保持着捕捉机遇的乖觉和敏锐,泥胎之中,昔日融入的是国画精髓,如今则添上了卡通意趣。这一技艺来源于生活,其传神的造型、朴实的釉彩,蕴含着浓郁的人文因素和岭南特色艺术风格。石湾的大师、陶艺家、陶艺工作者以及陶艺爱好者,群星熠熠,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发展和创造石湾文化,使陶艺的制作技艺一代代地传承和发扬光大,使"石湾公仔"这株源远流长的中华岭南民间艺术的奇葩,开得更加璀璨瑰丽!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友》2014,(3):50-51
<正>石湾陶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园林艺术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与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友》2014,(3):49
<正>石湾陶艺是在5 000年漫长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独特而无形的血脉文化,它包含雕、刻、捏、贴、捺、拉、卷、盘等各种技法,这些技法根据实际需要,综合交错运用于人物、动物、微塑、器皿、园林艺术陶等各大类别的陶艺作品中,成就了石湾陶艺立体雕塑技法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科学之友》2014,(3):52-53
<正>"晚清时期,石湾制陶业十分兴盛,街道两旁都是出售‘公仔’的陶瓷店,我的高祖父正是被石湾的兴旺所吸引而举家从顺德腾冲乡迁到石湾落籍,高祖父的长子刘辉胜即我的曾祖父,开设了一家名为‘刘胜记’的陶瓷经营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刘胜记’后人在石湾闯出了名堂,而我就是诞生在这个陶艺世家里。"刘泽棉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身世。  相似文献   

6.
中国陶艺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但十几年的发展已同世界陶艺主流相结合。文章通过对现代陶艺的介绍,将之与传统陶艺相比较,深入分析现代陶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证实中国陶瓷文化艺术有着最纯真、最本体的袁达方式和语言,中国现代陶艺的风貌既是崭新的,又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科技和文化交融发展的结果。中国现代陶艺从感觉泥性.到超越泥性,到演绎泥性,逐渐走向成熟,而且中国文化有着强盛的生命力。百年来数代艺术家都曾面对的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问题,将在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新的历史高度上展开。  相似文献   

7.
中国陶艺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但十几年的发展已同世界陶艺主流相结合.文章通过对现代陶艺的介绍,将之与传统陶艺相比较,深入分析现代陶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证实中国陶瓷文化艺术有着最纯真、最本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中国现代陶艺的风貌既是崭新的,又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科技和文化交融发展的结果.中国现代陶艺从感觉泥性,到超越泥性,到演绎泥性,逐渐走向成熟,而且中国文化有着强盛的生命力,百年来数代艺术家都曾面对的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问题,将在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新的历史高度上展开.  相似文献   

8.
《科学之友》2014,(3):45
<正>石湾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镇,石湾镇以陶塑制作而闻名。石湾陶塑技艺,以人物造型为代表,其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2006年,佛山"石湾陶塑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9.
《科学之友》2014,(3):46-47
<正>石湾陶塑历史久远,代代艺人承先启后,佳作不绝、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石湾陶器享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称。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唐朝。20世纪50—70年代,考古学家先后在佛山石湾和南海奇石发  相似文献   

10.
《科学之友》2014,(3):48
<正>石湾陶艺的制作工艺有设计构思、制模、注浆成型、修坯、上釉、龙窑煅烧6个环节,其中煅烧的火候全凭师傅的心得体会。龙窑的上、中、下、有高、中、低3种火,分别用于移动烧制物品的不同部位,只有技艺娴熟的工匠才能把握。陶塑工艺产品生产的成型技法上,至今还保留着手印和卷筒塑制空。在原有的传统技法上,根据普及品的不同要求,适当采用了现代的注浆成型技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陶瓷技术和艺术已有八千年的悠久历史,很早就传入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历代名窑瓷器化学组成的演变》一文,对历代不同色调不同艺术形象的釉和彩的发展及其化学组成,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正>1《龙之尊者》作者:黄松坚点评:作品高33厘米,创作于1990年。对目字形面部和清瘦肌肤典型的细腻描塑,发挥出石湾形神兼备的技艺,使人物形象苍劲传神,人与龙的和合,人、龙、珠的环回欣赏及题字,更令人悠然遐思。此作品荣获2007年国家金奖,2010年国家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奖。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友》2014,(4):34-35
中国以产瓷器著称于世,"中国"的英文拼写"China"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而宋代更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钧三大名窑均在河南,按照南宋《垣斋笔衡》的记载,有着"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的汝瓷艺压群芳,在五大名窑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室专用贡品。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说陶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灵土,那么陶艺则是人为的艺术,通过制陶艺人出神入化的精湛技艺和艺术构思,化腐朽为神奇,使简单的陶土有了鲜活的生命。黑陶历经岁月呵护,陶体黑如漆、亮如镜,其愈黑、愈亮愈显珍贵,使人愈感稳重、神秘、高贵、大方、典雅而内涵深沉。从新石器时期时代黑陶的兴起到战国时期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首先作为文化而存在。好奇、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好奇与爱美,才求真、求一,才有了科学的简单性、和谐美。也是出于好奇与爱美,才出现了艺术。在科学探究中,在艺术创造中,人类为自然寻找秩序、觅得规律,也为自己增益智慧、找来美感、制定规范。科学之长河,从发源高山直到归入大海,都首先表现为文化。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科学是一个文化过程。”著名科学史教授戴维·林德伯格说:“犹如人类所有的创造,科学理论也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在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内容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历史研究揭示得格外清晰。”科学是文化的产物,科学的历程就是文  相似文献   

16.
正一炉窑火,映照千年;一件器物,故事千年;一段探寻,技艺千年;一种传承,情感千年。陶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东方文化的典范,而在平阳大地上有着更为独特的渊源。平阳窑是古临汾所属范围内陶瓷窑场的总称,从陶寺龙盘彩陶,到秦汉绿釉陶,到隋唐黑白釉瓷,再到宋元油滴釉瓷,平阳窑见证了整个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平阳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书写着民窑艺术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仿古汝瓷天青釉烧制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高正耀 《科学通报》1992,37(4):313-313
在古陶器研究中应用穆斯堡尔效应已获得不少有价值的结果。但是,在古瓷器中的应用极少,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之一,艺术价值很高,现存文物极少。在各种汝瓷釉色中天青釉尤为珍贵。我们利用穆斯堡尔谱详细研究仿古汝瓷天青釉的穆斯堡尔参数随烧制条件变化的规律,这既有益于仿古汝瓷的研制,又有益于古汝瓷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廖颖 《科学之友》2014,(4):42-43
<正>"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是大家熟知的《青花瓷》的歌词,然而歌词中的天青色却与青花瓷本身无关,这一抹天青色属于中国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瓷,中国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个个精妙,而汝瓷更是独占鳌头。如诗般的天青色关于汝瓷的来历也有一段如诗般的故事,传说一天宋徽宗做了个梦,梦到一种被水洗过雨过天晴的颜色题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醒来后即命工匠烧造这种颜色的瓷器,名为天青色。当然另一种说法是徽宗崇尚道教,道教与上  相似文献   

19.
<正>生于1968年的张文亮,17岁初中毕业后到冠庄陶瓷厂随父学艺,成为专职"玩泥人",他跟着父亲学会了陶瓷工艺的配料,跟大爷学会了烧窑,跟舅父学会了手工拉坯,跟厂里聘请的东北师傅学会了雕塑,跟省工艺旅游纪念品设计班的老师学会了设计,后来还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周淑兰教授为师,系统学习了传统陶艺的装饰技巧。每天,同事们下班后都去玩耍了,只有张文亮独自在厂石头轮子上练拉坯。轮子转啊转,泥巴飞啊飞,飞溅的泥巴像雨点般落到脸上、衣上、裤上,他却觉得那是一件最为幸福的事,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20.
正伴随着冬季的第一片雪花飘落,北方从萧瑟悲凉的晚秋中活了过来,变成了一片白茫茫的银白世界。生在北方,若是没有见过北方的雪,就不算感受过真正的冬日;去到北方,若是没见过哈尔滨的冰灯,就不算真正到北方。晶莹剔透的节日之灯冰灯起源于我国北方,它的产生与人们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在古代,那些常年生活在极寒地带的渔民和农夫若想喂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