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微网中电流源型并网逆变器中滤波器自身谐振问题,比较分析了无源阻尼和有源阻尼谐振抑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输出滤波电容谐波电压检测的有源阻尼控制策略,给出一种虚拟电阻计算方法.基于该控制策略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有源阻尼控制方案可很好地抑制滤波器自然谐振频率附近由逆变器输出高次谐波电流及由电网谐波电压在...  相似文献   

2.
单相并网逆变器广泛地应用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它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对电网电压的锁相。分析了基于Park变换的锁相环原理,并进行了改进。针对并网逆变器采用的LCL滤波器,采用了基于电容电流前馈的有源阻尼控制方案,推导了LCL滤波器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电容电流前馈,推导出加入前馈后的数学模型,给出了不同前馈系数的bode图,分析出不同前馈系数的变化趋势。通过单相并网逆变器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改进型锁相环和有源阻尼控制的正确性。搭建了硬件平台,进行了并网硬件实验,验证了以上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单相逆变器变环宽滞环控制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滞环电流控制动态过程的定性分析和理论推导,得出了环宽与频率新的关系式.以单相全桥电压型逆变器为例,在MATLAB下建立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3 kW.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逆变器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的控制方法.根据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的原理,利用MATLAB/SMUUNK,建立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控制模型.通过调整系统参数对并网系统进行仿真,得到并网电流和电网电压波形,使得输出功率因数近似为1,并对波形总谐波畸变率进行了分析,使其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对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系统进行相关实验测试,所测得的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5.
针对有源电力滤波器(APF)传统滞环电流跟踪方式逆变器的开关频率高且频率范围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变环宽的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策略.该策略根据系统开关频率、直流侧电压、主电路电感等参数动态的调节滞环比较器的环宽,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开关频率和频率变化范围,而且在跟踪精度和动态性能上也比传统滞环比较法优越.通过MATLAB仿真表明,该策略的电流跟踪精度满足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陈朝学 《科技信息》2009,(29):I0434-I0435,I0450
分析了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原理、畸变电流检测方法和补偿电流控制方法;在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了仿真模型;分多种情况对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动态仿真,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在电机实验中用有源逆变器取代可变电阻器作为直流发电机的负载,将发电机发出的直流电回馈到交流电网。这样,不仅节省能量,而且负载调节方便、稳定。当用作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负载时,采用电流闭环控制可以较好地模拟恒转矩负载。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调节滞环宽度、减少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开关损耗的方法.通过比较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各相输出参考电流,来调整各相的滞环宽度,以降低开关损耗较大的相的开关动作次数,同时提高开关损耗较小的相的开关动作频率,从而在保持总的控制精度的同时,降低总的开关损耗.该方法只需加入一个调整电路,即可明显降低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开关损耗.用电磁暂态程序进行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控制精度和开关频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开关损耗降低10%以上,而且各相开关的温升也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9.
基于广义无功功率理论的静止有源补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广义无功功率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变换,推导出综合电流表达式,提出静止有源补偿的构成和工作。采用最优脉宽调制技术(PWM),实时,连续、动态补偿负载基波无功,抑制高次谐波,实现三相系统对称运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理论分析和补偿方案是正确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LCL并网逆变器二自由度PID单电流有源阻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LCL并网逆变器二自由度比例积分微分(two degrees-of-freedom PID control,2DOF-PID)单电流反馈有源阻尼控制策略,其由比例积分(PI)环节和不完全微分环节两部分构成.比例积分环节控制并网电流高质量接入电网;不完全微分环节增强LCL逆变器的阻尼系数,有效抑制系统与电网形成的谐振尖峰,提高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并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该方法不用增加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系统成本低.建立了2DOF-PID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分析了系统的稳定裕度与动态特性,选取了合适的控制参数,构建了系统仿真模型和实验平台.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2DOF-PID控制的LCL并网逆变器的满载并网电流畸变率仅为2.2%,远低于国家标准(GB/T 30427-2013)的要求;当系统从半载跳变到满载时,系统超调量低于9%,响应速度比其他方法更快.  相似文献   

11.
有源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APF)的开关损耗较大,是影响其性价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提出了一种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比较有源滤波器的各相输出参考电流,来调整各相的滞环宽度,以降低开关损耗较大的相的开关动作次数,同时提高开关损耗较小的相的开关动作频率,从而保持总的控制精度。该方法只需加入一个调整电路,即可明显降低有源滤波器的开关损耗。用电磁暂态程序进行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可在控制精度和开关频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明显降低有源滤波器的开关损耗,而且各相开关的温升也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有源滤波器设计过程中,参考电流的获取有很高的实时性要求,用数字方法实现,并在实现过程中采用了锁相环同步采样技术,给出了锁相环的硬件设计过程,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流滞环跟踪控制方法,设计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其产生预期的补偿电流。应用MATLAB的电力系统模块对整个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仿真研究,能够实时、准确地检测电网中瞬态变化的谐波与无功电流,实现精确补偿,使电网电流得到改善。通过对电网电流、负载电流和有源滤波器的输出电流进行FFT分析,结果表明有源滤波器达到了预期的电流补偿效果,有效地抑制了电网谐波,显著改善了与电网连接处的电能质量。  相似文献   

14.
徐康  汪权 《工程与建设》2010,24(3):306-307,310
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ANFIS)结合模糊控制和神经控制的优点,利用模糊控制的逻辑能力和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来提高控制的快速性和自适应性。文章采用该方法对磁流变阻尼结构实施振动控制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振动控制效果明显,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是一种很好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磁流变阻尼器的可控电流驱动器的设计思路,给出了这种可控电流驱动器的电路原理图,并对它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可控电流驱动器满足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DSP在有源噪声控制中的噪声控制原理、应用及基于DSP的噪声控制算法实现,最后利用Matlab实验仿真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无差拍电流预测控制依赖于精确的离散化电网数学模型,导致电流出现稳态误差,特别是电感变化超过一定范围会使系统不稳定,在全数字控制中存在采样延时,系统鲁棒性差。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无差拍预测控制方法结合重复控制,有效地消除并网电流的指令误差和扰动误差,提供高质量的稳态波形。经仿真验证,能有效抑制传统控制方法采样延时对其影响,具有响应快速、稳态精度高、电流畸变率(THD: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小等优点,同时避免了超调与震荡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建筑结构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该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系统辨识方法,构造了具有一个隐含层的神经网络,用误差反向的传播算法训练,模拟了一个多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计算机仿真表明了该神经网络辨识结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器输出功率的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晓红  李超 《燕山大学学报》2014,(2):163-167,174
针对分布式发电系统中三相电压源型PWM并网逆变器控制问题,考虑滤波电感及其寄生电阻在实际中会发生不确定变化的情况以及外部干扰的存在,提出了并网逆变器输出功率的自适应控制方案,通过控制逆变器输出电流实现对输出功率有功和无功分量的解耦控制,实现了并网系统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同时保证直流母线电压的平稳。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了所采取的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有源电力滤波器滞环电流的模糊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固定环宽滞环电流控制补偿范围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可变环宽滞环电流控制策略.通过对APF的建模和对滞环电流控制原理的分析可知谐波电流补偿能力与滞环环宽密切相关.以指令电流与实际电流的偏差及其变化率为输入变量建立模糊控制规则,实现滞环环宽随补偿要求进行调节.PSIM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改善APF对谐波电流的跟踪性能,尤其是在过零点和顶点时性能改善较为明显.实验样机的实验数据证明,该方法可以加强APF谐波治理效果,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