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国鸟类分布数据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海拔、气温、降水等环境和地理因子数据, 探讨中国鸟类及其主要类群的物种丰富度的地理格局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中国鸟类物种丰富度存在着一定的随纬度增高物种丰富度降低的趋势, 物种丰富度高值地区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江下游、武夷山、西双版纳、天山西部、喜马拉雅山东南麓至横断山脉等若干地区, 而在青藏高原大部、长江以南部分地区等出现低值, 但线性回归显示, 纬度梯度不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与物种丰富度的Spearman相关性系数较高的环境因子有EVI、年均温、年平均降水等多种, 说明环境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地理格局存在复杂的共同作用机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 这些环境因子可以分为能量、海拔变幅、气温稳定性、距最近大型水体的距离等4种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对影响森林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丰富度的某些生态因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面积、纬度与经度3生态因子中,面积对森林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权重比较大.所以,在森林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物种生存对面积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主要河流的输沙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择了中国40余条重要河流,并对这些河流多年来平均输沙量及其环境因素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黄河及其支流的输沙量很大,这主要是由于流域干燥的气候、松散的黄土层以及人类开垦活动加剧等原因造成的。对中国河流输沙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河流的径流量、干旱指数、最高海拔和人为活动。而流域年均降雨量、年均气温、相对高差、森林覆盖率等的影响则不明显。与世界主要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因子相比,中国主要河流输沙量受到人类活动和干旱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在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主要河流产沙量的估算模式,即logDs=0.1852logH 0.3989logR 0.0803logQ 0.1639logCult 3.0689,模式得到了较好的验证,但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鸟类特有属物种分化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有的鸟类特有属包括朱鹮属(Nipponia)、雉鹑属(Tetraophasis)、锦鸡属 (Chrysolophus)、马鸡属(Crossoptilon)、血雉属(Ithaginis)、拟地鸦属(Pseudopodoces)、山鹛属 (Rhopohpilus)、藏雀属(Kozlowia)、朱鹀属(Urocynchramus)、蓝鹀属(Latoucheornis),共10属,其 中朱鹮属、血雉属、拟地鸦属、山鹛属、藏雀属、朱鹀属和蓝鹀属为单型属,雉鹑属、锦鸡属和马鸡属 皆为多型属.首先建立了这些特有属的地理分布数据库和生境分布数据库,并利用GIS(ArcView 3.1)软件进行水平和空间格局上的叠加分析,进一步对特有属的时空分布以及属内物种的分化予 以探究,确定了这些特有属的分布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不同级别的物种特有性优先保护区域. 这些都为研究该地区鸟类的特有性、动物区系形成历史和物种分化,以及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提供了 参考依据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蔡炳城 《大自然》2010,(3):69-71
鸟类借助飞行迅速地寻觅食物,躲避天敌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地扩展了生存活动空间和栖息地。在自然界中,它们以秀丽的身姿、绚丽多彩的羽饰和婉转动听的歌喉,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诗情画意。我国台湾的生态环境多样,造就了鸟类的多样性,一直吸引着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升金湖湿地保护区鸟类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升金湖湿地保护区自然条件、鸟类在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升金湖湿地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提出升金湖湿地保护区鸟类保护以及科学开发利用升金湖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和旅游资源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40年来鸟类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至2006年全区共见鸟类190种,隶属于17日、49科、103属,其中繁殖鸟(夏候鸟和留鸟)113种,占全区鸟类种数的59.5%.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种类30种;吉林省二级保护种类12种、三级保护种类21种.按照鸟类栖息的生境及植被特点,将自然保护区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群落,并对每个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及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其中次生林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2.980),均匀性指数也最高(0.611);次生群落与灌丛群落的相似性指数相对高一些,为0.339.  相似文献   

8.
沙坡头人工治沙工程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植物生活型谱三个方面对沙坡头地区不同年代种植的治沙工程植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固沙区年限的增长,固沙植被物种组成种类和物种多样性均增加;其中固沙植被在19—25年、40—50年两个阶段,物种的周转速率较大;与流沙植被相比,人工固沙植被的生活型谱中增加了地面芽植物,而不同年龄的人工植被生活型谱差异不大.以上结果可为人工植被治沙工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关于岩画的研究,每位研究者都不免受限于其所处时代及当时流行的学术观念,只能看到其力所能及之处。本文追述了西南及青藏高原岩画研究中各种不同的研究焦点和方法,进而探讨了西部岩画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西藏大学学报》2013,(2):195-196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三重空间”理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这三者构成了人类活动的总体,既相分离而又相统一。自然界不仅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还是人类赖以进行生产活动的空间,“是通过人的活动建构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空间转向”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理论变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以2016年中国23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集聚特征及空间关联性,并借助空间计量方法探究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工业集聚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工业污染排放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总体呈负相关关系,且二者局部空间关联性较强,空间集聚类型以高集聚-低污染、低集聚-高污染、低集聚-低污染为主;工业集聚有利于降低污染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增大导致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增加,其他指标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存在污染类型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回顾漫长的人类历史,无数座城市或迤遥而行,或改头换面,或灰灰飞烟灭。后世的我们,只有凭借支离破碎的历史遗迹和残章断简缝补起众多历史的宅白,依靠文学作晶想象古代部城金碧辉煌的宫阙平和车水马龙的市井。文学中的城市使那些任时间和空间上都已离我们远去的城市变成可以认知的对象。当代城市生活的切身体验与往昔文学城市的阅读体验水乳交融,唤醒读者对于城市的联想,影响人们对现实城市的感知,文学中的城市体验变成了读者生活体验的内在部分。因此,人们往往同时生活在两种城市中,首先是城市的现实空间,这个城市由现实的物象构建而来;其次是城市的想象空间,是一种语言建构而成的符号世界,符号城市反映并塑造了我们对真实城市的理解,影响着我们在现实城市中的情感经验和实际行为,而联合囤教科文纰织遴选出来的“文学之城”的魅力,就正在于真实城市与文学城市所赋予我们心灵的想象之旅。  相似文献   

13.
基于OpenStreetMap(OSM)道路数据,探讨OSM中国道路密度与类型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相互关系,以期为国家道路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OSM道路密度整体较高,中部道路密度内部差异性大,西部道路密度低;2)OSM中国道路多样性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边沿海以及城市群中心区域的空间格局;3)OSM中国道路高密度高多样性型集中在沿海城市群和内陆经济发达区域,低密度低多样性型集中在广大中国中部地区、西南及东北地区,高密度低多样性型主要毗邻高密度高多样性区域,低密度高多样性型主要分布在内陆边境省份及中心城市腹地。  相似文献   

14.
《西藏大学学报》2014,(4):203-204
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和转喻是西藏手语时间概念化的两种基本认知方式。分析表明,西藏手语时空隐喻以“过去在上,未来在下”最多,“未来在左,过去在右”次之,缺少利用“前-后”空间图式隐喻时间的显性表达,这与藏族对纵向方位体验更为细致有关。三类转喻则是分别利用时间特征、人类活动以及计时仪器来指代时间。就认知理据性来看,西藏手语与汉语或藏语时空隐喻和转喻的共性大于差异,共性源于聋人和听者均借助身体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因此具有体验的普遍性,差异性则来自西藏文化对隐喻和转喻使用的影响。鉴于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手语研究刚刚起步,全面考察和分析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类型和特点,对于探寻西藏聋人的时间认知规律,以及开展少数民族手语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日益增涨的水资源需求导致的缺水问题, 从投入产出视角进行合理的虚拟水调动已成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新途径。基于1997 年与201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以及水资源公报数据, 构建虚拟水多区域投入产出计算模型, 并细化用水产业, 计算得出区域间虚拟水相互交换关系与转移量。同时, 将区域虚拟水空间流动量与区域间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特征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表明, 研究时段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虚拟水主要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输送, 且区域间人口迁移特征与虚拟水空间转移特征的关联性很强。人口流动带动消费品转移, 进而引起虚拟水流动, 产业空间转移通过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与聚集, 持续影响虚拟水的流动量和流动方向。因此, 基于中国城市化特征, 未来区域发展应考虑结合实体水调动以及虚拟水流动与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的关联关系, 保证经济活动密集区域的水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16.
众创空间在各地大量涌现,成为新时代中国创新创业新的空间经济景观,对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以全国2 469个国家级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数和地理探测器对国家级众创空间的空间演变及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 众创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但集聚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2) 研究时段内众创空间的核密度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呈现出东高西低、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陆的弓型格局,且密度差异显著,时间变化上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演变态势;3) 分形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的状态,集聚主要围绕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等沿海地区以及主要的交通线展开;4) 众创空间的空间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政府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资本市场以及科教文娱投入对众创空间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解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异格局,探索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对分布特征的影响,基于全国6 819个中国传统村落空间位置及自然、人文地理数据,运用数理及叠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村落的高程分布具有“低地性”,且多集中于低起伏度与大起伏山地的地貌类型;以温湿环境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条件优异度与其分异格局具有正相关性;流域性差别较大,且呈现出对小河溪流的“逐水性”和对大江大河的“远水性”。中国传统村落集聚区呈现经济水平两极分化的省际集聚分布特征,多集中于人口密集的“胡焕庸人口分布线”东侧;中等人口密度省份村落分布更密集,多集聚于东部农业文化区,倾向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地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