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母亲常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生活中怀着一线希望,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永恒的微笑     
正感觉好像刚刚睡着,就听到父亲叫我的声音。我睡眼蒙眬地打开房门,看见坐在客厅里抽烟的父亲,不由得吃了一惊。母亲从里屋出来,眼睛红肿。"怎么回事?"我惊慌地问。"出车祸了。"母亲含糊不清地念叨,"你二姨出车祸了。"我们出门打车赶往医院。我脑袋里只记得母亲反复地说:"好多血,很多很多。"看到我们,不知谁告诉我们:"昏睡着呢……"我的脑袋轰轰作响,感到似乎有许多人挤在病房外低声交谈,眉宇间  相似文献   

3.
冯昭奎 《世界知识》2014,(18):70-72
<正>1949年,我9岁。在春天姗姗来迟的季节里,父亲总是不着家,而母亲每当傍晚就站在二层楼窗前,静静地眺望着晦暗的天空,这时从浦东方面依稀传来阵阵枪炮声。"妈妈,你在看什么?"听到我的问话,母亲侧过身来欣喜地说:"你听,那枪炮声越来越近了!""那么,爸爸在哪儿呢?"我问,母亲无语。5月27日,上海解放了。父亲兴奋地回到家,全家一下子变得十分阳光,父亲也更加忙碌了。后来我才知道,抗战胜利后父亲曾参与重建世界  相似文献   

4.
赵晓  李书福 《科技智囊》2003,(10):93-95
造有销路有利润的车主持人:我们知道你虽然造了好多年的汽车,但是对你造汽车一直有很多争议,包括你造的那辆非常漂亮的跑车,圈内也有人说它只有概念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宣传的效应。李书福:要想去做一件事情,我想概念也很重要,如果连概念都没有,我认为这件事情很难成功,所以人家承认了,我们这个车有跑车的概念,首先对我们来讲就成功了,第二,我们是要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怎么样把这个产品做得更细、更强,毕竟它是全中国第一辆跑车。主持人:你一直说要为百姓造车,在你的心目中,百姓最喜欢什么样的车?李书福:这辆汽车一定是价廉物美的,质量很好…  相似文献   

5.
一对同父异母兄弟,父亲去世后留下一大笔家产,死前没有说明留给谁。为了争夺家产,两兄弟斗得不可开交。哥哥有家酒吧。一天,哥哥请弟弟喝自己冲的威士忌。弟弟怕有毒,不敢喝。哥哥说:"这么热的天,这杯酒里有冰块,  相似文献   

6.
??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启发: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父亲说:“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启发:我们习惯以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上回来蓬头垢面,浑身都是泥浆。我一看父亲的样子,端着碗离开了饭桌。父亲笑了笑说,这孩子!第二天,父亲回家时穿得干干净净,脏衣服夹在自行车后面。两个月下来,工程完了,工程队解散了,父亲又骑个自行车早出晚归找工作,每天早晨准时出发。我指着父亲的背影对母亲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找工作,你看他忙乎的。母亲叹道,你爸爸是个好人,可惜他太无能了,连找工作都这么认真负责,还能下岗,难道真的是人背不能怪社会?一天,父亲骑着一辆旧三轮车回来,说是要当老板,给自己打工。我对母亲说,就他这样的,还当老板?我对父亲的蔑视发展到了仇恨,因为父亲整…  相似文献   

8.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从十四岁那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打,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和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八年。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包括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一个整体。这三个部分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老妇谭》里康斯登斯一家,即:儿子、母亲、父亲,就代表着传统父权制社会一个家庭结构的三个层次。正是由于父亲这个"超我"角色对儿子"本我"这个角色的强权压制与左右,才让儿子满怀"厌父"情绪。母亲充当着"自我"的角色,她的调和很重要,但有时又显得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0.
严刚 《青年科学》2010,(2):58-58
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给我带来一盒营养液。母亲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1.
高明 《青年科学》2009,(12):9-9
我和妻子今年接母亲到城里来过年。 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我解释说看着高住下后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一样感觉,但母亲就是不挪步。  相似文献   

12.
王奉国 《创新科技》2006,(10):38-38
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为了留在南方的城市,我拼命找工作,当时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到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但人才都满满的,要不就是说,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这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我听了此话恼羞成怒,我堂堂一名名牌大学的大学生,让我去干保安,这还不让人笑掉牙。我气愤地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我老家在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那天天气很不好,刚到家就下了一场雷阵雨。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了。我便把大学毕业后的遭遇向父亲说了。父亲听后笑了,说,现在像你这样心…  相似文献   

13.
思梦     
小时候听母亲说,梦是一种预兆 ,有时是可以应验的。比方说:孕妇梦见青龙入怀,生下来的孩子必定是个了不得的角色;梦见自家的房屋起火,便是人兴财旺的兆头……那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每月三十几块钱的工资,要养活我们兄妹三人,还有早逝的伯父留下的三个女儿。也许是受到母亲的点化,或许是因为贫困的压抑,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梦见自家的木板屋起火,烧得越旺越好。也不知什么原因,直到木板屋在风雨中坍塌为止,我终究还是没有梦见它起过火。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得过梦的一次大实惠的。记得我九岁那年盛夏的一个晚上,梦见自己捧着一大碗肥嘟嘟的肥…  相似文献   

14.
安高·约恩森(亦译安克尔·耶恩森)首相于1922年7月13日出生于哥本哈根的一个工人家庭里。父亲是汽车司机,母亲为清洁工。他不到5周岁,父母双亡,寄居姨母家。姨母和姨父都是工人,工资微薄,且常失业,生活艰难,有时不得不靠卖废报纸度日,甚至到社会救济所请求救济。  相似文献   

15.
正暑假里,村里大部分孩子都喜笑颜开地去父母打工的地方跟父母团聚,我呢,说起来辛酸。我父母离异后,母亲远走他乡,父亲去了外地打工,都没法照顾我。爷爷在种田之余,跟着瓦匠干活挣钱,补贴家用。他每天回家累得精疲力竭,做饭、洗衣后就休息,没有精力管我。放假了,老师也鞭长莫及。我就像野孩子,整天在村里游荡。正午,知了仿佛在拼命地叫:"热死了,热死了!"我拿起爷爷的手机,跑到农家书屋院墙  相似文献   

16.
知耻而后勇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有一个美丽的港口耶夫勒.一个名叫斯维德伯格的小男孩就出生在这里。 在城里,有一个普通的小造纸厂。这是小男接家的祖传产业.父亲是经理。少年斯维德伯格就在造纸厂附近的一所学校里读书。斯维德伯格的哥哥们都曾在选所学校里读书.  相似文献   

17.
木生舅     
木生是我舅。母亲说,你可不要叫他舅,他不配。小的时候,我不明白母亲的话,母亲只有一个弟弟,我不叫他舅,叫他什么!长大了一点,我明白了。那时候我们家还算富裕,外公家却很穷,甚至没米做饭,木生舅老是在我家吃住。母亲总是背着父亲塞点钱给他,然后赶他回去,可舅没几天又来了。母亲打探到消息,舅根本没回去,而是在外搞了点小本生意,结果亏了。  相似文献   

18.
各国做母亲的管教孩子都有一套法宝。我小的时候,如果顽皮得不肯听话,或吵闹得无法无天,母亲惯喜用“老虎来了”这句话来制服我。听说有些母亲也有用“鬼”来吓唬孩子的。日本的母亲有四种法宝可以用来制服孩子:一是“地震”、二是“起火”、三是“打雷”、四是“父亲”。听说对日本孩子们最有效的往往还是第四种。这其间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家长制一直是日本封建制度的基础,而父亲就是家里的“天皇”。孩子们的知识有限,还不懂得天皇是什么,于是就轮到“父亲”威风了。在日本做一个家长确实有些神气活现。出门的时候,家里的人往往要伏在草席或地板上很恭敬地说  相似文献   

19.
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有一个小我三岁的弟弟。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5毛钱。父亲当天就发现钱少了,就让我们跪在墙边,拿着一根竹竿,让我们承认到底是谁偷的。我被当时的情景吓傻了,低着头不敢说话。父亲见  相似文献   

20.
们在去文化馆的路上,恰巧经过父亲的鞋摊。很远我就看到父亲穿着一件很旧的工作服,正在埋着头干活,那么专注和用心。当大家谈笑风生经过父亲的鞋摊时,“爸—”我轻轻地叫了一声。父亲抬起头,吃惊地望着我,随后朝我摆了摆手,示意我去和同学们呆在一起。“这是你爸?”一个同学惊讶地问道。我点点头,不知怎么我的脸却红了。那天晚上父亲回家时心情特别好,还破天荒地买了瓶白酒和两样下酒菜,这种情况对于一向节俭的父亲来说是很少见的。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那天很自豪、很高兴,因为他的女儿当着一大群市里最优秀的学生面叫了他一声爸。(卢素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