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贾岛诗歌中的禅意象和苦意象构织了一个较为多意的诗歌意象世界。贾岛也在这两类意象的建构下体验着生活、生命的意义 ,并使接受主体透过这些意象来洞察他诗歌世界中所蕴涵的心性及人文意蕴。在社会、个人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 ,这两类意象加载的不仅仅是客观实物的现实反映 ,更体现着其诗在人本化态度的关照中所深藏的在“禅”意回归后超越“苦”境的生命凝结。  相似文献   

2.
海子是一个激情型、感情喷发型的诗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海子几乎体验了作为个体的人所有要体验或可能体验到的情感。对乡村经验的依恋与愧疚,对爱情的渴望与困惑,对诗歌本质与世界、人类未来的探索和由之而生的绝望,是海子生命中的三大情感区域。对这三大情感区域作一自我体验式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海子死亡的深刻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3.
爱伦·坡在诗歌中着力刻画死亡和黑暗,力图在丑恶中发现美,唤醒人们在污浊的物质世界中对美的渴望,并通过文字来实现美的永恒以及表达对生命的热爱。透过描写美女的死亡,爱伦·坡实践了其“为诗歌而诗歌”的美学取向,塑造了美的极致“天国之美”,以正视死亡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可贵。  相似文献   

4.
悼亡诗是哈代诗歌中最富有独特、真切的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哈代诗歌中情感最真挚风格最朴素的部分。无论是对亡故的妻子还是手足情深的妹妹或者友人,诗人都怀有一种深沉而绵长的情感。而尤以悼亡妇诗歌最为感人至深。诗人以冷静与克制的语言来捕捉与叙写细微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与情节,在短暂与永恒中体味情爱的况味与生命的无常。对昔日情爱的追思与生命的不可往复的怅恨的结合,体现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同时也给诗歌蒙上了一层宗教性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陈梦家的诗歌追求生命与自我的真实表现,有着浓厚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诗人观照个体生命,在超越现实中发现自我。道家精神与基督教情操使陈梦家执着地追求返朴归真的境界,并获得心灵的安顿;其二,陈梦家的死亡意识呈现出道家、基督教与儒家的死亡观相融合的丰富的文化图景。诗中既有对死亡的超越(或归于自然或归于天国),又包含对死亡意义及死亡伦理性的价值诠释;其三,时间意识映现着诗人的心灵境界,使他从线行性和周行性相融会的时间流程里感悟生命。陈梦家的时间意识是一种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6.
陈伯海先生致力于生命体验美学的当代建构.那么,生命体验美学能否建构、如何建构,其前景又如何呢?只要满足现实需要、历史传承和理论创新的三个条件,生命体验美学是可以建构起来的.建构的方法论基础就在于解构与重构的辩证统一;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体验美学的合理成分;面对“形而上学”终结,衍续“形上之思”;在生存-实践-起越的生命活动之链基础上建构生命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7.
朱湘的诗歌表现出一种悖论色彩,即在其诗作中,既有对生命的热情讴歌,又有对死亡的大声礼赞;前期是古典主义唯关的特色,后期则具有鲜明的现代派色彩;既有对人性悖论的困惑,又有对神性的向往。其诗中频频出现诗神这个概念,在世俗社会中,唯有诗神才是诗人心中的乌托邦,但诗神却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尴尬。  相似文献   

8.
王芳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4):28-29,32
劳伦斯的诗歌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爱情体验和哲性感受融入了诗歌创作之中。本文旨在分析劳伦斯诗歌中的“黑暗意识”,探寻他生活中的矛盾、爱情中爱与恨的冲突及晚年面时死亡的心境在其诗作中的表现,深入了解劳伦斯对生活、爱情和死亡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诗歌的现实主义考察,是以生态诗歌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厘清生态诗歌的存在是以客观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批判破坏生态环境的行径、痛切家园失守、呈现生命意识为切入视角,着重分析生态诗歌的现实形态。通过对生态诗歌的考察,反思诗歌介入现实的方式和尺度,提出既不能强调生态诗歌的现实性而忽略诗歌本身的诗性,也不能强调诗歌技艺而不顾客观生态环境,主张要在现实性和技巧性的完美融合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生命,是昌耀诗歌的总主题,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诗歌的根本目的和内在逻辑.昌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文章关注昌耀写于1962年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创作于早期、并不太著名的诗作,定格了昌耀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向度,是他生命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力的确认.  相似文献   

11.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死观在唐人思想中有表现,唐朝诗人追求精神超越,说明李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品读李贺的诗歌,既能深刻地体悟到李贺本人的生死观,又能进而理解唐人对生死的各种诠释。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中的遇仙故事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其一,遇仙而两情相悦,人仙相恋。这类作品中作者对仙界的描写实际是对现实世界的美化,人仙相恋的故事所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对忠贞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作者以状写仙家之景作为逞才炫艺的荃蹄。其二,遇仙而看破红尘,弃世修道。这类作品多为具有讽喻意味的寓意之作,侧重于通过否定现实世界表现神仙道教绝欲出世的思想,仙人的形象多流于类型化和概念化,作品不以展示艺术才情为目的,而以现实批判和宣教布道为旨归。唐前小说中人仙相恋的遇仙故事,在形态和内容方面对唐传奇中遇仙故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中表现出对世界和人生的悲观态度既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同时也受到王尔德自身经历以及西方传统悲剧思想的影响。这种悲观色彩具有因悲而美的唯美主义特质,在对黑暗现实拷问的同时,也显露出作者意图超越现实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的思想领域,神秘感起源于原始宗教和古代人们的鬼神信仰,原始宗教和鬼神信仰则源自远古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思索和普遍存在的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在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小说中的神怪活动的场所是神秘瑰丽的世界,不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与尘世显著不同。经过世俗性的变化,神仙形象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精怪则通过拟人化之后,具备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特征,从而推动了神怪小说的创作、欣赏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李贺的诗渗透着人生的悲剧感,充满着对时间、生命以及宇宙世事的探求与追问,同时,融入了李贺复杂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大胆想象,神思飞扬,用语险奇,色彩斑斓,喜用"鬼"、"泣"、"死"、"血"等字。李贺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矛盾中抗争,李贺及其作品,留给人们太多的沉重思考,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和华盛顿·欧文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的作家,他们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不少因素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对《贾奉雉》与《瑞普·凡·温克尔》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的相似情节:主人公逃离现实世界,而后回归现实世界,最终进入理想世界,揭示了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即对严酷的现实社会的摒弃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的要素在小说诞生的源头就已"注入"了小说文体本身,这也决定了小说与民间信仰的必然遇合。小说的言说性特点和民间信仰的口头传播是二者相遇的前提,小说的追求宣奇效果和民间信仰中的神鬼怪故事也正因此一拍即合。唐代民间信仰中的鬼魂信仰承载并推动了具有重情特色的唐小说发展的步伐,唐代"鬼故事"借鬼魂信仰之外壳,着重表现了唐代青年人不被接受的爱情,具有时代进步色彩。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展现出的叙史方法和诗歌观念,既强调诗歌的本体要求,又关注现代经验对诗歌行程的裹挟,富于创见地打破了习常的线性、平面编排诗歌历史的套路,深入揭示了隐含在破坏期、建设期、分化期等阶段背后的重大诗学问题该书以“诗形”、“诗质”贯穿新诗演变的问题史,这种以历时性为经、以共时性为纬的研究方法,使之成为近年来新诗研究中具有超越性和独创性意义的一部重要论著。  相似文献   

19.
姜宇清的诗歌是一种关于大地的诗歌,籍着他的诗歌,人们能够进入淳朴活泼的原初世界,体验到久违了的天真。姜宇清的诗歌与现代性之间内含着一种强健的张力。文章以思入大地为起点,以诗意地还乡为归结,描述了姜宇清诗歌对大地的怀念,这是明线;暗线是指诗歌隐含着的对现代性的反思及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