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然 《安徽科技》1999,(12):44-44
近读英国《经济学家》驻东京记者尼古拉·维列(NICHOLAS VALERY)的《工业创新》一书,感触很深。他在给创新释义时,说了一句令人想不到的话:“给创新下定义的一个方法是解释创新不是什么。”正当时下专家学者发表连篇累牍的文章去解释创新为何物时,他的说法真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的味道。这本不到3万字的小册子,倒使我突发奇想,创新——是否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结果呢?请看书列的实证:  相似文献   

2.
读文学理论,记住了一位西方文艺评论家说过的一句话:分析一个人物,不仅要看他“做什么”,更要看他“怎么做”。此言正与我国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把戏人人会演,各有巧妙不同”不谋而合。细思之,这“巧妙”二字中实在蕴涵着无穷的学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为数不多的“状元”们的成功秘诀恐怕正在这“巧妙”二字。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先生 (1 897-1 986 )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作为诗人 ,他仅有《流云》小诗 ,但这已经很够了 ;作为美学家 ,六十年来 ,他写了一批文质兼美的文章。他是我国古典美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宗先生能创作能研究 ,诗意盎然又博大精深 ,我无力作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只是爱读他的诗与文 ,读他的诗会串想到他的文 ,读他的文会冒出他的诗 ,将他的诗文合观很有意思 ,何况宗先生自己也说过 :“诗文虽不同体 ,其实是相通的 ,一为理论的探索 ,一为实践的体验。” (见《艺境》书末《编者附记》)。一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 ,“美”从何处寻…  相似文献   

4.
孝南话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孝南话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认为孝南话的“我、你”存在入声变读,“我、你、他”除加“们”表复数外,还可以加“者[.tso]”表复数。口语中,孝南话用“乜1nie°、乜2nie°”分别表示近指和远指,它们与孝南话的提示语“乜nie°有渊源关系。由此文章指出,北京话的“这”和“那”也来源于提示语。  相似文献   

5.
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文章早已在各种报刊上“铺天盖地”,本刊也发表过不少篇。之所以本期仍给读者推荐如此大篇幅的文章,是因为它独特的、全方位的分析问题的角度。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也就不会有困惑不解之处了。——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6.
茶意悠悠     
小闲 《科技智囊》2005,(12):88-89
读者朋友们也许会觉得 “小闲信札”这个栏目有些奇怪——怎么 把人家的书信都刊登出来了!其实,这 是小闲自己的主意。 这个时代的步伐实在是越来越快 了,尤其跑在前面的那个人群,他们充 满理想、担当重任、承受巨压,有时甚 至不得不透支生命。“君”就是其中之一。 小闲给他写信——不是短信、不是电子 邮件,而是真正的信——就是希望,借 着读这些信,他能够偷得片刻的悠闲。信 里聊的,都是些生活中的惬意时光,不 仅是和“君”、也是和你在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7.
“读——议——品”三步教学法,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构建了“以读为主,淡化分析,突出品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读”分为初读、默读两步。“议”则由质疑、鉴赏、总结三部分组成。“品”重在整体的感悟与体会。教改中教师应乐于欣赏与鼓励,善于导引与启发,精于评析与讲解,有耐心与信心。  相似文献   

8.
近观当代文坛某些作品,因“厌读旧式,故穿凿取新”之故,硬着头皮去读,也难体察其间真妙,别说引起读者共鸣了.窃以为,文章既是写给人看的,不管如何标新立异,让人读后总要明白一二事理为好.鲁迅,学贯中西,知识之渊博,思想之深邃,至今超过他的不多见吧?可读他的作品.我们并不猜谜语般地费力.这与他“表现了我国现代语言的最熟练和最精确”用法及其明晰的哲理有关.突出的如他作品中写来.精约朴素,画人善用白描.  相似文献   

9.
王湲 《奇闻怪事》2005,(12):41-41
儿子上一年级了。这天放学回家后,儿子拿出语文书要我检查他背课文——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世界多美呀》,文章简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相似文献   

10.
01 蒲圻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书写起来,同普通话一样:“我”、“你”、“他”。但一到口头,外地人就听不懂了,如:“我”〔o31):“你”(n31)“他”(na44), 02 由单数变复数,是在单数形式后加〔tse〕。〔tse〕读轻声,无适当汉字可记。或可借“者”轻读表示,作“我者”、“你者”、“他者”: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之所以有非凡的记忆力,这与他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他的读书秘诀综合起来有三个字:即“博”、“记”、“读”。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发生着转变,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出一些新颖的模式。这种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模式主要程序为:读——思——议——馈——练。“读”,学生阅读教材,检索信息,掌握知识,提出问题。“思”,对在阅读中发现的或教师提供的思考题进行独立思考。“议”,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个体思考未能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念高中时遇到了一个难题:读文科还是理科?班主任是位数学教师,对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满意,我曾经被他列为一场全年级“数学擂台赛”的擂主,他希望我读理科;语文教师虽然没有劝我读文科,可是他对我的偏爱令很多同学羡慕,还请我作校刊“副主编”,而我不过是个高一学生……想得越来越多,从自己的天赋想到他人的期望,从学习的乐趣想到未来的前途,从“男的学文没出息”想到“科学救国”等,真是焦头烂额。  相似文献   

14.
他是教师,用睿智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修筑智慧之路,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他是教育企业家,用超人的智慧融资办学,呕心沥血,在西部贫瘠的荒原上,建造了一座大学城,使数以万计的学生有书读,有学上——他便是西安思源学院院长周延波……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吐蕃”的注音历来有分歧。文章探讨吐蕃一词的起源,认为“吐蕃”并非吐蕃政权或族群的自称,而是他称;吐蕃作为他称应先产生于突厥并后传于吐谷浑,吐谷浑人引导吐蕃使者通使唐朝的话,其所介绍的吐蕃名称应是“音自于突厥”。结合“吐蕃”一词在唐代的音韵表现和敦煌出土吐蕃时期汉藏文对音材料,分析“吐蕃”一词起源时“蕃”的本真音读为重唇音声母和-n韵尾韵母,不可能读为bō,主张按“追史从古”原则给“吐蕃”注音。  相似文献   

16.
下午最后一节课,我们班的语文W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读书能力,选了一篇文章让三个人分别读。男一号小Z上场,由于他又高又大、底气十足,又没想到老W会“重用”他,激动得像火山快要爆发一般,声音更如雷鸣。读到好玩的地方,我们笑,他也笑,他笑,我们又笑。老W说:“读书的人,笑一下,考试分数扣5分。”小Z读一篇文章笑了起码10遍,我们以为他得了笑病,准备送他去医院,他又不笑了。小Z下来时,不怀好意地看着我们,似乎觉得我们和老W合伙害他。“下一部分谁愿意读,请举手!”老W问。也许是因为老W说了那句“扣5分”的缘故,举手的同学少得很。我的“司…  相似文献   

17.
某报记者从美国发回的一篇报道称,在知识经济方面“干”得最棒的美国人对知识经济“谈”得可不太好;一是有关知识经济的理论阐述很少,二是“知识经济”的提法在经济界也不普及。读了这条消息,一方面觉得美国人的确很实干,但另一方面却也感到本期推出“知识经济扑面而来”这组文章似乎有某种嫌疑——“干”得不怎么样的人却要在此“理论”一番。但细一想,中国在经济上处于追赶者的位置,而作为追赶者,是不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追赶的到底是什么呢?所以,我们在编辑这组文章时,将重点放在了有关基本概念、基本问题的论述上,同时也联系了当今中国的一些现实问题。——编辑手记  相似文献   

18.
马鞍山市二中高二(6)班学生陈宏景接到邀请:他携着自己发明的“有键IC卡与卡控开关”,参加了今年8月3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APEC青年科学节。今年17岁的陈宏景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对科技感兴趣。自儿时起,陈宏景就在父亲那儿接触到了一些电路板和电器元件。幼时还读了不少科普方面的书籍,小小脑瓜里那时就装满了“科学”二字。读初二时,在老师的帮助下,陈宏景完成了自己的科技小发明——“追光飞碟”。在参加“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时夺得了一等奖,并且受到国家教育部周凯旋基金会2万元的奖励。“有键IC卡与卡控开关”的发明,…  相似文献   

19.
在小布什政府上台执政100天(4月30日)前后,很多报刊都发表了不少文章,对其方方面面的“政绩”进行分析和评说,让人们对这届格外引人注目的美国政府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也给人们以多方面的启发。但读罢这些文章,我们仍感到意犹未尽。在小布什竞选之际和上台之初,人们对他的分析和判断,现在有哪些得到了证实?又有哪些“脱靶”了?他的内政外交的施政理念,我们现在能够看清了吗?为此,我们再发两篇文章,与读者共同讨论。你也可以把它们和本期任东来、常言的文章一起来读。  相似文献   

20.
想象的威力     
如果没有想象力,会怎样?请听《快园道古》中的一个小故事。一次,明成祖有个贵妃死了,祭祀时曾把大学士解缙请了来,让他朗读祭文——而那所谓的“祭文”不过是一张白纸,上面除了四个“一”字并没有文字,实乃典型的“无米之炊”,但解缙不慌不忙,稍加思索,立即变“无”为“有”并朗声读道:“巫山一片云,峨岭一堆雪,上苑一枝花,长安一轮月。云散,雪消,花残,月缺。鸣呼哀哉!尚飨!”明成祖听了,果然拍手叫绝。细想此事,奉命“朗读”祭文的解缙的确碰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其难至少有三:“祭文”上明明没话,却要“读”出话来,此其一;贵妃者,堪称母仪天下,这就必须从一无所有的祭文中读出美来,此其二;“死”乃讳词,读祭文却必须避开,此其三。但聪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