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研究了WC-Co、铸造碳化钨硬质合金的淬火及深冷处理等热处理工艺,分析了WC-Co、铸造碳化钨硬质合金的金相组织,分析了WC-Co、铸造碳化钨硬质合金淬火和深冷处理提高性能的原因。研究了淬火和深冷处理提高性能的机理。结果证实WC-Co硬质合金金相组织为γ′和M7C3、M6C、M23C6型化合物,铸造碳化钨硬质合金金相组织为η和M7C3、M6C、M23C6型化合物。淬火及深冷处理能强化粘接相,改善合金组织结构和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2.
复合铸锭包覆铸造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个用来描述4045/3003复合铸锭包覆铸造过程的数学模型,对包覆铸造过程中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计算,重点针对铸造速度对流场、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并将计算结果和实验测温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适当提高铸造速度有利于两种合金的复合,但是铸造速度过大时,导致芯材支撑层厚度太薄、温度太高,以致复合界面处发生重熔,复合失败,为保证包覆铸造过程的顺利进行,较为合理的铸造速度应为100mm/min.计算结果和实验测温结果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微观组织表明两种合金的结合是一种冶金结合,模拟结果可有效预测界面复合成功与否,对进一步优化包覆铸造工艺方案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钢/铁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离心铸造工艺及界面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复合离心铸造工艺制备了碳钢/高铬铸铁双金属复合材料钻井泵缸套,确定了复合离心铸造的工艺参数,设计了阶梯升温的热处理工艺,并对内套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所设计的17CrMoCu高铬铸铁内套材料的耐磨性明显优于原工艺所用的18Cr高铬铸铁;选择合理的参数(铸型转速、金属液浇注温度、2种金属液浇注时间间隔)以及加入防氧化剂,可使碳钢与17CrMoCu达到牢固的冶金结合,且内、外套之间没有出现裂纹、气孔、夹杂等缺陷;采用阶梯升温的热处理工艺,可以避免双金属缸套在热处理时出现裂纹等缺陷.  相似文献   

4.
采用镶铸工艺制备了硬质合金-45钢双金属复合耐磨材料。用光学金相显微镜和冲击试验研究了双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冲击韧性。结果表明:硬质合金-45钢双金属复合耐磨材料结合层硬度过渡均匀,冲击韧性是普通硬质合金的5-6倍。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结晶器中安装了冷却板,采用直接水冷半连续铸造法实现了用于生产钎焊板的铝合金复合锭的实验室制备,并对半连续铸造过程及工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铸造过程中接触面附近温度场分布、复合锭接触面两侧的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及成分分布、硬度分布.结果表明:在冷却板的作用下接触面附近形成了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的半固态层,从而保证复合铸造过程的顺利实现,复合锭中两种铝合金接触面结合较好,且为一种冶金结合,接触面两侧的成分分布和硬度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铸造CAD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述国内外铸造领域CAD发展现状基础上,对铸造工艺、铸造机械及铸造工程的典型CAD系统进行了评述。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铸造CAD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综述国内外铸造领域CAD发展现状基础上,对铸造工艺、铸造机械及铸造工程的典型CAD系统进行了评述.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铸造CAD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钨渣低铬铸造磨球材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高铬铸造磨球生产成本高,熔铸工艺复杂,参数控制要求很严,工艺出品率较低等问题,使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受到限制,本文拟采用多元复合合金化方法结合相应热处理,开发价廉,生产工艺较为简单的新型钨渣合金系磨球,以满足矿山、冶金、建材、交通等部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采用铸造余热中断正火的工艺,研制出ZG45SiMnCrMo新型耐磨材料,分析了中断正火温度,保温时间等不同材料的硬度,冲击韧性,耐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性能变化的微观机理,找出了此耐磨材料中取得最佳强韧性配合时的复合组织中下贝氏体的大致百分含量,从而得到既有良好的强韧性及耐磨性,价格又低廉的耐磨材料。  相似文献   

10.
陈实  罗吉荣  江海峰 《科技信息》2010,(35):I0047-I0048,I0051
以铸造铝合金ZL201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挤压铸造成形工艺条件下,挤压压力、浇注温度、模具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L201的挤压铸造组织细密均匀,且随着挤压压力的增大,铸件的组织越加细密;结合实验结果,确定了ZL201合适的挤压工艺参数:浇注温度750℃、挤压压力60MPa、模具温度保持在250℃左右。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铸件的组织和性能良好,经过T4热处理后,铸件本体试样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可以达到310MPa和9.27%。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浸泡试验考察了切削液添加剂三乙醇胺、苯并三氮唑对硬质合金钴元素浸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乙醇胺与钴离子形成配合物进入溶液而使钴浸出,苯并三氮唑与钴离子形成配合物薄膜覆盖在硬质合金表面而阻止钴离子浸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机械搅拌和静电吸附工艺制备了氧化石墨烯/WC-Co复合粉体,并对复合粉体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 ,SPS)技术制备了石墨烯/WC-Co硬质合金,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机械搅拌制备的氧化石墨烯/WC-Co复合粉体经过SPS烧结后得到的硬质合金横向断裂强度和维氏硬度为1 850 MPa,1 830,与不添加石墨烯的WC-Co硬质合金相比分别提高了3.9%,5.8%。静电吸附制备的氧化石墨烯/WC-Co复合粉体经过SPS烧结后得到的硬质合金横向断裂强度和维氏硬度为1 980 MPa,1 850,与不添加石墨烯的WC-Co硬质合金相比分别提高了11.2%,6.9%。  相似文献   

13.
硬质合金刀具焊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新牌号硬质合金切削刀片和焊料,系统探讨硬质合金、焊料和焊接工艺参数等对硬质合金刀具焊接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WC-Co硬质合金棒为增强体,采用消失模镶铸工艺制备了硬质合金/高铬铸铁基表层耐磨复合材料,并对其界面微观组织和三体磨料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界面微观组织的观察发现,由于硬质合金表层的熔解和W、C、Co、Fe、Cr等合金元素的扩散,硬质合金与高铬铸铁界面出现了厚度约为800μm的过渡层,在过渡层中生成了含有W、Co、Fe和Cr元素的碳化物,确保了增强体和基体之间为良好的冶金结合.三体磨料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是高铬铸铁(热处理态和铸态)的6~8倍,这是因为增强体的高硬度及其与基体间的良好冶金结合,使得复合材料在磨损过程中,增强体对基体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从而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5.
首先概述了硬质合金涂层技术的研究现状,接着对涂层机理和涂层方法进行探讨,并对主要涂层工艺进行比较,最后结合实际应用,对硬质合金涂层技术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硬质合金高速切削铝合金时刀具材料和切削用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质合金是切削有色金属的主要刀具材料之一。本文阐述了硬质合金高速切削加工铝合金时硬质合金刀具材料、切削用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涂层氮铝钛(TiAlN)硬质合金刀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层氮铝钛(TiAIN)硬质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相比于未涂层硬质合金具有更高的切削性能。文中通过多次实验,并和未涂层硬质合金的刀具寿命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涂层刀具有很高的耐磨性,与未涂层刀具相比,大幅提高了刀具的耐用度。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含钴量的超细晶WC-Co硬质合金刀具与普通WC-Co硬质合金刀具对GH2132高温合金进行高速连续切削刀具寿命及断续切削刀具破损的对比试验.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建立了刀具寿命与切削速度之间关系的T-v经验公式,用ZEISS体视显微镜及显微摄影系统观察了刀具刃口、前刀面和后刀面的磨损和破损形貌. 试验结果表明:WC-Co硬质合金刀具的磨损和破损的主要机制是黏接磨损;超细晶WC-Co硬质合金刀具的耐磨性明显高于普通硬质合金;适当增加钴黏接相含量有助于超细晶WC-Co硬质合金刀具获得最佳的耐磨损和抗破损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硬质合金中增强体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的团聚问题,采用化学镀Ni方法对CNTs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气压烧结工艺制备了WC-10Co-CNTs硬质合金和WC-10Co-CNTs/Ni硬质合金。对镀Ni前后CNTs的表面形貌、结构及成分进行了分析表征,并研究了CNTs和CNTs/Ni对硬质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Ts经化学镀改性处理后,表面包覆了致密的纳米Ni颗粒,团聚现象明显改善;在WC-10Co中添加CNTs或CNTs/Ni后可以有效地细化硬质合金的晶粒,降低孔隙率;和未添加的比较,添加质量分数0.1%的CNTs的硬质合金和添加质量分数0.1%的CNTs/Ni的硬质合金抗弯强度分别提高了17.5%和28.2%,热扩散系数分别提高了23.5%和42.8%。  相似文献   

20.
采用机械搅拌和静电吸附2种工艺制备氧化石墨烯增强WC-Co复合粉末,对复合粉末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低压烧结工艺制备石墨烯增强WC-Co硬质合金,对硬质合金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静电吸附工艺和低压烧结相结合所制备的石墨烯增强WC-Co硬质合金抗弯强度和维氏硬度分别为3 250 MPa和1 846,比不添加石墨烯的WC-Co硬质合金抗弯强度和硬度分别提高了38.92%和7.93%;比机械搅拌工艺和低压烧结相结合所制备的石墨烯增强WC-Co硬质合金抗弯强度提高了8.33%,硬度略有提高。石墨烯通过静电吸附工艺均匀地分散在WC-Co基体中,高温烧结时通过阻碍晶界的扩散和位错的滑移来细化晶粒,有裂纹产生时会阻碍裂纹扩展,从而增强材料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