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6,(5):45-48
司法裁判活动越来越易受到社会公众的围观,部分案件在案件事实、法律适用和司法公正方面极易引发公众猜测和质疑。构建诉讼案件社会答疑制度,可以及时和有效回应社会公众质疑,并具有弘扬法治精神、引导社会价值、提升司法公信、推进法治治理的重要作用。建议诉讼案件社会答疑限于在全国或某一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案件;答疑主体以人民法院为主,将主审法官作为重要参与者纳入,并可以联合其他权威力量;答疑方式应积极借助司法公开平台,通过庭审直播、微博、微信、裁判文书上网以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同时,从信息研判、案件筛选识别、工作协调、发布处置等方面建立系统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在公益诉讼中引入诉的利益学说,完善公益诉讼中法官的角色。公益诉讼案件法官通过判断原告是否具有诉的利益、衡量原告与被告代表的利益,最终对公益诉讼案件进行裁判,为法官更好的审理公益诉讼案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司法推理是法官在具体的案件中,通过适用法律,认定案件事实,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得出司法判决的过程。其中包括多种推理形式,如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等。纯粹的形式法律推理具有很多缺陷,在实践中,司法活动为谋求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实质法律推理备受司法者的重视。司法的实践理性、司法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实质法律推理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6,(3):58-61
一段时期以来,虚假诉讼在我国呈高发态势,造成司法资源极大浪费的同时也损害了司法权威,造成司法不公的负面效应。文章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判定的第一起"虚假诉讼案件"着手,就如何识别和认定虚假诉讼进行探讨,就目前我国防止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两个效果统一”不仅成为法官审理新类型案件的要求和考虑因素,而且成为社会各方面评判案件质量的“度量衡”,但存在不同认识。审理新类型案件运用“两个效果统一”论的法理基础是法社会学和利益法学,主要是为了解决法律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的问题,其评判行为是多元的。审理新类型案件要实现“两个效果的统一”,应当强化政治意识、制定司法政策进行指引、增强案件审理的透明性与正面效应、加大调解协调力度、正确运用法律方法进行自由裁量、正视司法的“有限性”并借助多元力量。  相似文献   

6.
高雪 《科技信息》2011,(19):398-398
司法过程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体现了司法能动性。由于立法的缺陷以及法律本身所固有的滞后性、局限性等诸多弊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行使及合理地运用,其运行始终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致使司法公正与法律权威受到严重损害,法官自由裁量权必须得到有效合理地制约。  相似文献   

7.
法官司法能力是指法官运用法律解决和处理各种案件的本领。法官司法能力的内涵即是法官运用法律解决和处理各种案件时应该具有的能力类型,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法官司法能力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我国法官司法能力建设的目标应是精英化,即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官。  相似文献   

8.
王玉华 《科技信息》2007,(23):265-266
本文就公益诉讼、公益诉讼主体及构建公益诉讼制度意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构建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的诉讼法律制度,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公民权益,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得到广泛保护。其次,有利于维护正当社会秩序。再次,公益诉讼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后,公益诉讼制度具有预防的功能。公益诉讼制度是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极为有效的司法途径,这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经验,因此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为适应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完善我国的诉讼法律制度,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公民权益,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涉外民商事案件进行集中管辖,是我国司法改革又一重要举措。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存在三方面问题:将造成基层法院处理涉外案件法官断层的严重后果;具体内容含混、矛盾,与相关规定冲突;有以下犯上、篡越法律的嫌疑。  相似文献   

10.
王以 《科技信息》2010,(20):I0190-I0190
裁判错误是司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对其成因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司法权威的树立、法治社会的达成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裁判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法律制度、案件事实、法官素质等方面因素之中,因此完善法律制度,建立正当程序保障,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是有效防治裁判错误的主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证明责任乃诉讼的脊梁,其核心内容是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责任及其分配规则的基本功能是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场合,确定谁最终应当承担不利后果。我国现行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存在立法规定粗疏、法官自由裁量权失制、民事证明责任倒置的范围狭小等问题,可操作性差。为此,我们应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为主,以利益衡量说为辅来确定我国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潍坊学院学报》2020,(3):58-62
在民事诉讼关系中,司法实践可能对同一案件存在两种不同的认定标准,即存在"同案不同判"现象。由于法官找法、法律适用、法律解释的不同,难免会产生司法裁判的差异。尽管在民事裁判中采用"高度盖然性"的审判标准,但对该标准的适用应尽可能符合法理原理,应以法律价值、法律目的、人权保障、案件公平为指引。  相似文献   

13.
1 "以事实为依据"原则的权威是建立在缺乏理性分析的信念之上。2 "案件事实"在司法领域和诉讼领域过程中是已经虚无化的存在。3 司法实践中实行的是"以证据为根据"的原则,但是,证据同"事实"本体有原则的区别。4 "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是阻碍中国证据规则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完善公民的法律需求势在必行。本文从当前的社会形势出发,多角度论述了完善公民法律需求的途径:提高司法效率要在确保案件实体公正的前提下,自觉强化“效率也是公正”的意识,严守审限规定,减少案件超审限现象;实现司法公正的两个途径是正确处理司法机关同人大、党委、地方行政机关的关系和在司法机关的内部完善激励与责任机制,加强法院与检察院之间的分权与制衡机制;并且从外部环境和个人两个层面阐明了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消防部队的灭火行为遭遇诉讼案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如果消防部门在灭火行动中对法律职责认识不清、不到位,或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不作为、乱作为,或者履行了职责但缺乏证据意识,资料收集和保存不齐全、不完善,就极易引起行政诉讼败诉案件的发生.因此,公安消防机构不应回避被诉的事实,而应有规避诉讼风险的意识和应诉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民间借贷为幌子进行虚假诉讼的套路贷案件具有知识型犯罪的典型特点,不仅损害了被害人的利益,也损害了司法权威,因此如何发现并预防套路诉讼是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司法机关为视角,从案件进入审判机关时起,对立案阶段和案件审理阶段进行分析探讨,同时结合公检法司协助工作的思路,建立起民间借贷面纱下套路贷的发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同群体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法律事实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法官人为剪裁的结果。法官的素质、证据规则乃至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都会影响到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裁量,并最终影响到判决结果。因此,提高法官的素质、完善证据规则体系、增强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科学性,引入判例制度,是规范法官剪裁法律事实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陪审制的核心价值是诉讼民主,可以说陪审制是诉讼民主的体现。陪审制中诉讼民主价值具体体现为:有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有利于避免法官专断;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有利于公民履行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9.
论藏族传统的天断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民主改革前夕,广大藏区依然沿用其传统的法律制度。一般情况下,受害人提起诉讼,指控某某人侵害其利益,被告对所指控的事实供认不讳,由部落头人或地方行政长官宣布对被告给予经济赔偿等处罚,以补偿给原告造成的损失,案件也就审理完毕。在司法活动中若遇是非难辨,被告又死不承认,则进行“天断”,这就是藏族传统法律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20.
管理型法官区别于裁判型法官,是英美国家民事诉讼中主要是审前程序中出现的法官新形象。由于普遍存在当事人滥用程序权,造成了诉讼迟延和诉讼成本高昂,英美国家进行了持久的民事司法改革,赋予了法官程序管理权,进行案件管理、程序管理和证据管理,以促进程序经济,保障实质正义的实现。借鉴管理型法官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审前准备程序乃至整个诉讼程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纠正片面强调建立当事人主导审前程序的改革思路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